劉秀敏, 黃 煒*,劉洪敏
(唐山市工人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胸痹患者以胸悶、間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被納入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范疇,中醫(yī)認為,胸痹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患者陰寒入體,胸部氣血不通,經(jīng)脈淤滯,不僅如此,若患者心臟鼓動無力進而致使心血不足也會造成胸痹的發(fā)生[1]。因社會壓力的加大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胸痹發(fā)生率有逐年增長之勢,且有年輕化發(fā)展的傾向。本文對艾灸和附子理中湯治療心腎陽虛胸痹臨床效果進行調查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時間限定為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將此期間的82例心腎陽虛胸痹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利用excel表格將其等分,各41例。研究組基本資料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為26例、15例,平均年齡(57.69±4.23)歲;參照組基本資料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為25例、16例,平均年齡(49.05±3.95)歲。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可進行對比。
參照組:實施附子理中湯治療
附子理中湯組方:附子、砂仁、灸甘草、檀香、人參各10g,另外需要干姜、白術各13g以及丹參30g,一日一劑,連續(xù)治療4周。另外,若患者存在舌質淡白、齒痕明顯等癥狀則可酌量增加干姜使用量,加量至20-30g;若患者存在舌底脈絡迂曲則可增加桃仁、紅花各10g。
研究組:在基礎上實施艾灸治療
選擇膻中、心俞、關元、內關、腎俞、陰郄等穴位,首先使用碘伏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并施以萬花油涂抹,后將點燃的艾條對準所選穴位,艾條距離穴位約3cm,若患者出現(xiàn)肌膚潮紅且感到肌膚溫熱但無灼痛則可停止艾灸。治療時間每次20min,每日兩次,連續(xù)治療4周。
自制評價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進行分析對比,將結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為SPSS19.0/20.0,(±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實施對比,(n)%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x2檢驗構成對比,若最終P<0.05則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
分析兩組治療結果情況, 在研究組中治療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9例、20例、2例,有效率為95.12%;參照組中治療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2例、22例、7例,有效率為82.93%,兩組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胸痹是臨床常見病癥,西醫(yī)治療效果不明顯,部分臨床已經(jīng)開始實施中醫(yī)治療,其中附子理中湯是常用湯劑。該湯劑中附子補火助陽、人參補氣健脾、干姜散寒回陽、白術益氣行水,各藥物相互作用,溫中通絡、活血化瘀、溫補元陽,對于緩解胸痹有較為顯著的療效[2]。有研究表明,在附子理中湯基礎上實施艾灸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作為常用中醫(yī)治療途徑,艾灸治療通過點燃艾條產(chǎn)生熱力,后經(jīng)過穴位深入肌膚,達到散寒通絡、調理脾腎等作用[3]。艾灸作用主要是溫補和溫通,在祛濕逐寒、活血通絡方面作用明顯,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范圍愈發(fā)廣泛[4]。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對參照組患者實施附子理中湯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實施艾灸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明顯高于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的82.93%(P<0.05)。
綜上所述,對心腎陽虛胸痹患者實施艾灸和附子理中湯治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病癥,提升治療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應在臨床大范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