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彩娟
(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幼兒園 江蘇昆山 215300)
《指南》自頒布以來已有八個年頭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指南》、用《指南》,并聆聽了專家對《指南》藝術領域內容的解讀。在《指南》的引領下,我們不斷地改變著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習以為?!钡淖龇?,并試圖將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實到教育教學中。下面筆者就“大班美術活動:動感小人”,談一談自己美術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悟。
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美術活動的第一條目標都是這么表述的:“讓幼兒初步學會制作××”“畫××”等。這讓我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我們如此在意幼兒是否學會制作(畫)××,如此在意幼兒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某項技能?這和我們長期以來追求結果有關。
《指南》將藝術領域的目標定位為“感受與欣賞”“表達與創(chuàng)造”,強調藝術教育中“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萌芽?!备鶕?jù)這一理念,我們應該認識到,美術活動僅僅是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一個載體,幼兒學會某項美術技能并不是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而美術活動傳達的美好意境,是借助線條、彩色、造型等美術元素所呈現(xiàn)出來的。
我們習慣于這樣做 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做1.初步學會制作小人。2.學習小人的不同動態(tài),并樂意表現(xiàn)。1.欣賞大師作品,探索造型小人的不同動態(tài)。2.在探索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小人的動態(tài)美。分析:教師應從機械地讓幼兒制作小人向引導幼兒對美術過程進行審美體驗,“感受、探索、表達”這樣的目標表述可以引導教師更加關注活動過程,而不是結果。
“來看一看,小人怎么做的?”教師與幼兒一起欣賞完一組圖片之后,引導幼兒觀看步驟圖,請幼兒根據(jù)步驟圖說出制作方法:造型走路的小人——造型動態(tài)的小人——用超輕黏土裝飾。
不可否認,步驟圖是幼兒操作美術活動的可靠依托之一,尤其在幫助幼兒了解制作過程時有一個很好的示范。因此,好像每個美術教學活動的前半段都需要靠步驟圖來支撐,步驟圖真的有助于幼兒感受與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嗎?如果步驟圖僅僅為了幫助幼兒記憶操作過程,而忽略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感受與表達,那么它帶給幼兒的真正體驗又有多少。《指南》藝術領域“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xiàn)”,其教育建議中就提出“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xiàn)”??梢姡囆g活動中要給予幼兒更多表達的機會,任何藝術活動就是表達內心感受的一個載體。因此,不給予幼兒感受與表達的機會,而僅僅用步驟圖來取代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即使幼兒在步驟圖的提示下學會了某項美術技能,也會失去藝術活動所帶來的藝術感受和藝術體驗。
我們習慣于這樣做 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做1.僅提供操作步驟圖。2.只關注幼兒對美術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感受與表達。1.探索走路的小人——探索造型動態(tài)的小人——自主選擇超輕黏土。2.和幼兒一起探討沒成功造型走路的小人的原因。3.從幼兒的自主探索中,總結經(jīng)驗,尋找造型小人的方法。分析:教師用便于記憶的步驟圖調整為幼兒自主的探索,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把要求幼兒記憶的內容調整為幼兒在探索、表達的基礎上梳理提升,學會操作方法,變被動的教授為主動的感受與表達。
在孩子們操作結束之后,集中到一起講評。一般老師會提問:“哪個是你的作品?”一名幼兒回答之后;另一名幼兒也回答同樣的問題,表達的想法比較的雷同。
當所有的作品集中到一起之后,幼兒較難快速地找出自己的作品,這個提問影響了講評環(huán)節(jié)。同時,這樣的提問只能讓幼兒關注自己,而沒有關注到同伴的作品,從而不會有所提升。作為教師,我們總希望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邁上一個臺階,而從同伴的作品中幼兒會獲得更多。在美術活動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們往往沒有讓幼兒充分欣賞同伴的作品,就表達對作品的看法,這看似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其實沒有給予幼兒更多思考的時間。我們不一定要讓幼兒從眾多的作品中找出自己的作品,幼兒可在充分表達自己作品后,再欣賞同伴的作品進行表達。這樣,不僅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用心欣賞同伴的作品,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吨改稀匪囆g領域“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xiàn)”,其教育建議中就提出:“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xiàn)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可見,讓幼兒表達想法和感受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要只局限于自己本身,而要關注同伴[1-3]。
我們習慣于這樣做 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做1.哪個是你的作品?2.你的作品是什么樣的?1.你做的是什么?(顏色、造型等方面)2.你喜歡誰的作品?他(她)的作品哪里很好?分析:對比這兩種提問方法,前者幼兒只關注了自己的作品;后者則不僅表達對自己作品的想法,同時還關注到同伴作品,表達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
在反復不斷學習《指南》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領會《指南》的精神,而且要在其精神的引領下將它運用到我們的實踐工作中。只有在“溫故而知新”的循環(huán)中,才能更透徹地學好《指南》、用好《指南》,才能真正做到“兒童在前,教師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