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言二拍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和凌濛初根據(jù)民間說話人的底本加工整理而成的白話小說,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其中載有許多帶有神異色彩的動物故事。通過梳理21世紀國內(nèi)對“三言二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的研究對三言二拍中動物關(guān)注較少。故在此通過分類研究的方法,對書中所描寫的動物靈異現(xiàn)象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加以分類,從而提取出其中蘊含的五種文化意蘊:勸人行善、批判政治、敬畏自然、理性精神和宿命論。
關(guān)鍵詞:三言二拍 動物 靈異觀 文化意蘊
一、“動物靈異現(xiàn)象”的界定
“三言二拍”中關(guān)于動物的描寫眾多,但并非所有有關(guān)動物的描寫都屬于“動物靈異現(xiàn)象”的概念,因此,對“動物靈異現(xiàn)象”做一個明確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篇中認為“動物靈異現(xiàn)象”是指由動物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社會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有”知識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其中“現(xiàn)有”并非指當代,而是指現(xiàn)象所發(fā)生的時代;并且“由動物直接或間接影響”和“人類社會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有知識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初刻拍案驚奇》第37卷《屈突仲任酷殺眾生 鄆州司令冥全內(nèi)侄》的屈突仲任,最好食肉,一生盜殺動物甚多,且手段殘忍,只為滿足口腹之欲。此人還有一家童,陪屈突仲任做盡了盜殺之事,忽一日家童病死,陰曹地府諸判官對其所行之事進行清算,便把屈突仲任也召到地府與那家童對質(zhì)。沒想到主判官正是屈突仲任的姑父,屈突仲任貪生怕死,便央求姑父放他一馬,他的姑父于是與眾判官商定,此人陽壽未盡,便取他三尺血,與他所殺的動物分食,令其往后不再食肉,便將其放歸凡間了。此后屈突仲任但凡食肉,肉到嘴邊必變?yōu)榉x物,故果不再食肉,終得善果。這個故事中,屈突仲任到嘴之肉雖無故變?yōu)榉x物,卻是因為他觸犯了地府為其所設(shè)之戒,此靈異現(xiàn)象由地府之令而得來,并非由動物而得,不滿足“由動物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條件,故不屬于“動物靈異現(xiàn)象”。而同樣出于此卷頭回中有關(guān)牛的故事中說道,盛子東通過牛不吃草且眼中含淚推斷出此牛將死,及牛乞憐于人希望能夠免于被屠宰兩種現(xiàn)象,乃動物天性,雖與動物相關(guān),卻因未使人類社會產(chǎn)生異象,不滿足“人類社會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有知識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這一條件,因此也不屬于“動物靈異現(xiàn)象”的范疇。對“動物靈異現(xiàn)象”這一概念做界定,不僅能幫助我們明確動物靈異現(xiàn)象的范疇,更有利于進一步對動物靈異現(xiàn)象進行分類。
二、“三言二拍”中動物觀的種類
“三言二拍”中關(guān)于靈異動物的記載十分豐富,從飛禽到走獸,從陸地到池塘,豐富而多樣。據(jù)統(tǒng)計,“三言二拍”共描寫了十一種動物的靈異現(xiàn)象,分別為畫眉、蛇、白鷂、金鰻、虎、黃雀、狐、雞、鼉龍、赤鯉、蝶,分別分布在十一個章節(jié)之中。本節(jié)按照其社會功用將其歸為五類,并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一)祥兆類
1.虎 “三言二拍”關(guān)于虎的章節(jié)共有兩篇,分別為《大樹坡義虎送親》和《感神媒張德容遇虎 湊吉日裴越客乘龍》,在前者中,虎扮演的是執(zhí)行因果報應的神獸,而后者則更加強調(diào)了虎送祥瑞的功用,故此處主要討論后者。
算命先生李知微預言張德容與裴越客的婚事在三月初三,但裴越客初二尚未趕到,眼看吉日要錯過,那張德容張小姐卻被虎叼了去。而裴越客離定州還差著幾十里,眼看趕不及婚期,卻在岸邊落腳處遇一虎,背負一物,放下便走。不想此女正是嬌妻,此虎正是神明遣來助力的媒人。正如書中記載:
“只為好日來不及,感得神明之力,遣個猛虎做媒,把百里之程頃刻送到。從來無此奇事?!边@話傳出去,個個奇駭,道是新聞。民間各處,立起個“虎媒之祠”。但是有婚姻求合的,虔誠祈禱,無有不應。至今黔峽之間,香火不絕。a
可見,虎在此篇中扮演的是管理人間姻緣的神獸,是大吉之兆。
2.鼉龍 《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中的鼉龍與前文提到的虎,是“三言二拍”中僅有的兩種祥瑞之獸。此篇講到有一人,在實地上行,步步不著,極貧極苦;渺渺茫茫做夢都夢不到的去處,卻得了一主沒頭沒腦的錢財,變成巨富。這錢財便是鼉龍所贈。書中有話:
主人笑道:“列位豈不聞?wù)f龍有九子乎?內(nèi)有一種是鼉龍……此殼有二十四肋,按天上二十四氣,每肋中間節(jié)內(nèi)有大珠一顆……殼不值錢,其珠皆有夜光,乃無價寶也!”b
故可得知鼉龍在此為贈財神獸,亦是吉兆。
(二)兇兆類
1.畫眉 畫眉這一形象出自《喻世明言》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一篇,此卷開篇便作詩道:
飛禽惹起禍根芽,七命相殘事可嗟。奉勸世人須鑒戒,莫教兒女不當家。c
而所害的七條命則分別為,提著畫眉出游卻被砍了頭的沈秀才,為討沈家尋頭賞錢央兩兒子割了自己頭的黃老狗,黃老狗的兩個兒子大、小保,從張公處買了畫眉卻被冤做殺人犯的李吉,以及殺了沈秀才的真兇張公及其婆子張婆。此七人中張公一家及大、小保皆殺了人或分了贓,可以說是死有余辜,但其余三人,包括畫眉鳥的主人沈秀才在內(nèi),皆因畫眉無故命喪,并未行其他傷天害理之事,故畫眉在此歸其為兇兆。
2.白鷂 《崔衙內(nèi)白鷂招妖》一篇中,說崔衙內(nèi)帶著白鷂子去打獵,卻在酒店里遇到了一酒保,生的兇神惡煞,再看那酒缸,原是血水浸著浮米,好不容易脫了身,卻又丟了鷂子。待尋得這鷂子時,卻看到一個大骷髏。文中記:
卻那峭壁頂上,一株大樹底下,坐著一個一丈來長短骷髏……左手架著白鷂,右手一個指頭,撥那鷂子的鈴兒,口里噴噴地引這白鷂子。d
別了骷髏,沒討得鷂子,卻在一戶草房再遇到那酒保。酒保引了一位紅衫女娘,偏要與他做妻,女娘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那具骷髏。衙內(nèi)速逃,那女娘竟追他至家,終于迷住衙內(nèi)。虧得其父請人作法捉得妖怪,原來那骷髏神是晉時一個將軍,死葬在定山之上。歲久年深,成器了,現(xiàn)形作怪。
原本好好的出行,卻因那白鷂,憑空生出許多事端,馮夢龍題目亦作“白鷂招妖”,故在此歸其為兇兆。
3.金鰻 與《崔衙內(nèi)白鷂招妖》相仿,《計押番金鰻產(chǎn)禍》中計押番偶得了金鰻,金鰻自稱金明池執(zhí)掌,教計押番莫要害他,還未等計押番做決定,其妻卻擅自烹了,因而落得個家破人亡。書中記載:
后人評論此事,道計押番釣了金鰻,那時金鰻在竹籃中開口原說道:“你若害我,教你合家人口,死于非命?!薄雭磉@一班人也是一緣一會,該是一宗案上的鬼,只借金鰻作個引頭。連這金鰻說話,金明池執(zhí)掌,未知虛實,總是個兇妖之先兆。e
故在此也歸作兇兆。
(三)因果報應類
1.蛇 《李公子救蛇獲稱心》頭回里記載:
昔日孫叔敖曉出,見兩頭蛇一條,橫截其路。孫叔敖用磚打死而埋之。歸家告其母曰:“兒必死矣?!蹦冈唬骸昂我灾俊卑皆唬骸皣L聞人見兩頭蛇者必死,兒今日見之?!蹦冈唬骸昂尾粴⒑酰俊笔灏皆唬骸皟阂褮⒍裰?,免使后人再見,以傷其命,兒寧一身受死?!蹦冈唬骸皟河芯热酥?,此乃陰騭,必然不死?!焙髞硎灏焦侔莩?。f
故蛇在此處為因果報應類,為了佐證這個觀點,馮夢龍在本卷正話中又講了一個故事。說李元前往杭州面見父親的途中,從幾個小孩手中用銅錢百文救下一奇異小蛇并放生。卻不想小蛇正是龍宮太子,龍王為答謝李元許了女兒稱心與李元為妻,稱心陪伴李元三年并幫助李元金榜題名方才離開。此二人皆存善念,故皆得善報,實乃積善逢善,因果報應。
2.虎 不同于凌濛初將虎奉作祥兆,馮夢龍則認為虎是神明譴來剿除兇惡,布恩施善的靈獸,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樹坡義虎送親》頭回和正話中各講了一個故事分別介紹善報與惡報,以奉勸人行方便事,得饒人處且饒人。
頭回中講到有一人姓韋名德,做人公道,利心頗輕,娶得一婦,十分美貌。丈人死后,二人商議變賣家產(chǎn)回鄉(xiāng),卻在回鄉(xiāng)途中,遇到一黑心艄公名為張稍,艄公見韋德之妻貌美,便起了歹心,將韋德以砍柴之名騙至山中,借機將其砍倒,并向其妻謊稱其被山中餓虎叼走。其妻不相信,偏要與那張稍進山尋找丈夫尸體,張稍執(zhí)拗不過,只得進山,不想此次果遇老虎,將張稍叼走。而那韋德,被砍之后竟掙扎起來,尋得妻子,講明實情,撿回一命。后人論此事,只道是:
偽言有虎原無虎,虎自張稍心上生。假使張稍心地正,山中有虎亦藏形。g
再說那正話中說道有一人名叫勤自勵,幼年時就聘定同縣林不將的女兒潮音為妻。勤自勵年少之時不肯讀書,好使刀槍棍棒,曾一日射死三虎。一日遇一黃衣老者,好言相勸,便折箭立誓,再不殺虎。一日打獵,見一黃斑老虎誤陷于陷阱之中,做乞憐狀,自勵便擅自做主放生此虎,并將所得獵物一并放入那主人陷阱中,空手而歸。后自勵從軍六年未歸,同鄉(xiāng)人以為自勵死,遂將潮音嫁作他人。不想送親隊伍行至一半,突遇一虎,將新娘叼走,正送至歸家途中的勤自勵手上,勤自勵認出那正是六年前放歸的黃斑老虎,心中十分感激?;丶液蟊阃币舫捎H,夫妻偕老。
后人提及這樁義虎送親報恩的美談,多有題詠,惟胡曾先生一首最好,詩曰:
從來只道虎傷人,今日方知虎報恩。多少負心無義漢,不如禽獸有情親。
3.黃雀 《小水灣天狐詒書》開篇頭回中有詩四句:
蠢動含靈俱一性,化胎濕卵命相關(guān)。得人濟利休忘卻,雀也知恩報玉環(huán)。h
講了漢時一秀才從一少年手中救了一只黃雀,回家將養(yǎng),不料一日黃雀化為一黃衣童子,贈予秀才玉環(huán)一雙,并說掌此玉環(huán),當累世為三公。后秀才果世世三公。故黃雀銜環(huán)報恩,當屬因果報一類。
4.狐 “三言二拍”中因果報類動物最多,《小水灣天狐詒書》正話里的狐亦是如此。說那王臣返京途中,于山林中偶遇兩只野狐執(zhí)書談笑,心中好奇,便用彈弓射傷兩狐,奪走天書。及至客店中,一狐忍著疼痛,化作一人來賺王臣的書,不料被一黃口小兒一眼識破,討得王臣拔劍斬逐。及至夜間,那狐又好言苦求,王臣仍執(zhí)意不肯,那狐便留下話,若他肯還書,便尋些好事相酬,若他不肯還,還叫他莫要懊悔。其后兩狐先后化作王臣的隨行與管家,以及其兄弟,略施巧計,將王臣的家業(yè)弄得七零八落,終于討得此書,而那王臣因此氣的病了兩個月,方才痊愈。正如文中那野狐化作其兄弟王宰時所說:
這卻是你自取,非干野狐之罪。那狐自在林中看書,你是官道行路,兩不妨礙,如何卻去打他,又奪其書?……及至夜間好言苦求,你又執(zhí)意不肯,況且不識這字,終于無用,要他則甚!今反吃他捉弄得這般光景,都是自取其禍。
這王臣可謂自討苦吃,那狐所做種種也是事出有因,故狐在此處當屬因果報類。
5.雞 《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中有主客二人,客人不讓主人殺雞款待自己,夜半,雞忽然亂叫,客人起身查看,于是免于被房頂?shù)能囕S所砸到。這里雞忽然亂叫可看作是雞報客人救命之恩,故屬于因果報類。
(四)神靈類
赤鯉出現(xiàn)在《薛錄事魚服證仙》一篇,薛偉廉謹仁慈,愛民如子,因七夕夜與夫人乞巧飲宴,感了寒涼,遂成一病,不日便閉了眼。其夫人心有不甘,便往尋道人李八百,那道士留下一法,便自去了。關(guān)于那道士的“藥方”,書中載道:
這個病從來不上醫(yī)書的。我也無藥可用。唯有死后常將手去摸他胸前。若是一日不冷,一日不可下棺。待到半月二旬之外,他思想食吃,自然漸漸甦醒回來。i
再說那薛少府在病中,到第七日,身上熱極,便是頃刻也挨不過。一心思量要尋個清涼去處消散消散。因此悄地里背了夫人,瞞了同僚,竟提一條竹杖,私離衙齋,也不要一人隨從,倏忽之間,已至城外。卻不知自己的身體仍躺在家中床上。薛少府出了南門,便向山中游去。來到一座山,叫作龍安山。山上有座亭子,薛少府在亭子里坐了一會,又向山中行去。漸漸行了十余里,遠遠望見一條大江,薛少府想去泅水,卻又嘆人不如魚。不想旁邊有一條小魚聽了他的話,便開口承諾替他向河伯圖一身魚鱗。那薛少府換上魚鱗,本能在水中恣意游耍一番,卻被漁戶釣了上來,又被公差搜了去做鲊。卻看廚師剛把這魚頭一刀剁下,那邊三衙中薛少府在靈床之上,猛地跳起來坐了。少府醒后,從一牧童處得知,原來神仙中有個琴高,他本騎著赤鯉升天去的。只因在王母座上把那彈云璈的田四妃覷了一眼,動了凡心,故此兩人并謫人世。如今他的前身,便是琴高;而他那顧夫人,便是田四妃。而那李八百,他本在漢時叫作韓康,一向賣藥長安市上,口不二價。后來為一女子識破了,故此又改名為李八百,今已活過八百歲了,特在此候他二人一同飛升。后二人尋得李八百,少府乘著赤鯉,夫人賀了紫霞,李八百跨上白鶴,一齊升天。在此篇中,赤鯉是助薛偉飛升的神物,本自仙界而來,故在此獨歸為神靈類。
(五)托魂類
《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三卷《鹿胎庵客人作寺主判溪里舊鬼借新尸》為證鬼的存在分別講了兩段故事,一個借生人,一個借死人,蝶這一形象便出自前一段。故事說那宋時福州黃閭?cè)藙⒈O(jiān)稅的兒子劉秀才,娶了鄭司業(yè)明仲的女兒為妻,后妻死,劉秀才哀痛欲絕,將往葬于鄭家先隴之旁。既葬了,書中說:
忽然一個大蝶……在劉秀才左右盤旋飛舞,趕逐不去。劉秀才道是怪異,戲言道:“莫非我妻之靈乎?倘陰間有知,當集我掌上?!眲傉f得罷,那蝶應聲而下,竟飛在劉秀才右手內(nèi)?!毧词謨?nèi)已生下一卵,坐客多來觀看,劉秀才恐失掉了,將紙包著,叫房里一個養(yǎng)娘,交付與他藏。j
卻說那養(yǎng)娘拿了卵,后到家后,竟自做鄭氏打扮,說話做事也宛如鄭氏一般,對劉秀才之事,一一知曉,毫不含糊,入了夜,便拉了劉秀才同睡。云雨歡愛,竟與鄭氏生時一般。次日早起來,區(qū)處家事,簡較莊租簿書,分毫不爽。親眷家聞知,多來看她,她與人寒溫款待,一如平日。人多悟出,那蝴蝶便是鄭氏所化,產(chǎn)卵之后交與養(yǎng)娘,便附身在養(yǎng)娘身上。五年后,劉秀才死了,那養(yǎng)娘也大叫一聲倒地,醒來仍舊如常。
蝶在此處,是已死的鄭氏所化,故歸為托魂類。
三、“三言二拍”中動物靈異觀的文化意蘊
動物靈異觀是現(xiàn)實社會的反應,它與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如因果報應類往往承擔著勸人向善的功能,而吉兇之兆則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畏懼和崇拜。從動物靈異觀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來看,“三言二拍”中的動物靈異觀的文化意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勸人行善
“三言二拍”中借動物靈異觀勸人向善的故事在本篇靈異觀中占比最大,而利用因果報應對世人進行規(guī)勸一類最為常見,足以看出佛教在宋朝社會的影響深厚。佛教講究因果報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造什么因得什么果,絲毫不爽。一個人若要消災避禍,就要積德行善。這一點在《李公子救蛇獲稱心》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李公子救蛇獲稱心》開篇便寫到徐神翁所做八句詩“勸人休誦經(jīng),念甚消災咒!經(jīng)咒總慈悲,怨業(yè)如何救?種麻還得麻,種豆還得豆,報應總無私,做了還自受。”后文又引古人的話“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蹦康亩荚谟诜顒袷廊朔e德行善,少行作惡。
(二)批判政治
除了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外,“三言二拍”中動物靈異觀的背后,還蘊含著社會的政治內(nèi)容。受社會現(xiàn)實政治的影響,這些靈異現(xiàn)象揭示了人們對政治人物的臧否,對昏聵政治的批判。如《崔衙內(nèi)白鷂招妖》一篇頭回中借玄宗寵貴妃批判了統(tǒng)治者因貪戀美色不分是非黑白,而正話中又引崔衙內(nèi)沉溺兔妖暗示了無數(shù)賢才君子被美色蒙蔽的現(xiàn)狀。正如書中所說:
色,色!難離,易惑。隱深閨,藏柳陌。長小人志,滅君子德。后主謾多才,紂王空有力。傷人不痛之刀,對面殺人之賊。方知雙眼是橫波,無限賢愚被沉溺。
(三)敬畏自然
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落后,對自然的依附能力強,改造能力弱,因此很容易產(chǎn)生對自然的敬畏。當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之時,往往認為是某種力量在發(fā)揮著作用,而動物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往往被賦予這種神秘力量,成為古人敬畏的對象。如《小水灣天狐詒書》和《計押番金鰻產(chǎn)禍》兩篇都持有“物之異常不可加害”的觀點,認為凡是異常的動物,即需遠離,一旦違背,便會生出異常之災,也是古人敬畏自然的表現(xiàn)。
(四)理性精神
縱觀宋人的思想與信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僅宿命論,宋明理學的發(fā)展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宋人看物方式。宋人劉斧在《青瑣高議》中說道:“凡異物萃于山澤,氣之聚散為鬼,又何足怪哉?故知鬼神之情狀者,圣人也;見鬼神而驚懼者,常人也。吾圣人所不言,慮后人惑之甚也?!闭f明此時的宋人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將鬼神精怪看作一種自然存在的思想。
前文中提到的《鹿胎庵客人作寺主 判溪里舊鬼借新尸》中有詩句“何緣世上多神鬼,只為人心有不平”,也向我們展示了“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思想,認為世上之鬼,只是死去的人心中有不平與冤屈,只要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無須害怕鬼。這種思想正符合宋人的理性精神,在這種思想中,死亡被視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不可避免,不需逃避,更不必害怕,重要的是以虔誠的道德生命來坦然面對,只要心中無“鬼”,鬼便不會來騷擾。而這也恰恰印證了前文中的勸人向善,說明宋人的思想是相互貫通的。
(五)宿命論
我國古代,從古器物發(fā)掘中所見到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受命于天”刻辭的不止一次出現(xiàn),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jīng)在人們的頭腦里扎根了。而《轉(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中借一秀才得了橫財來證明,人生功名富貴總有天數(shù),就是深受了宿命論的影響。正所謂“命若窮,掘得黃金化作銅;命若富,拾著白紙變成布”,此篇開篇便引朱希真的《西江月》,最終得出論斷:“極至那癡呆懵懂生來的有福分的,隨他文學低淺,也會發(fā)科發(fā)甲,隨他武藝庸常,也會大請大受。真所謂時也,運也,命也。”其中,一句“時也,運業(yè),命也”明確地向我們展示了古人濃厚的宿命論色彩。
宿命論最主要的學說,即認為在人類諸多的神秘變化的命運現(xiàn)象中存有一些定數(shù)。但絕非不可改變的,也絕非消極的?!掇D(zhuǎn)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中,雖然秀才大發(fā)橫財,但也歸功于他自己的“不安分”,在上船之時不忘買一筐新鮮橘子,才有了后來的暢銷;在停船休息之時不顧眾人嘲笑獨身下船尋寶,才有了后來的尋得鼉龍殼,而在老板講明鼉龍殼中暗含夜明珠后,他仍心滿意足,不爭不搶,還散財眾人,因此他才有福消受這筆意外之財。而反觀本篇頭回里提到的金老漢,苦積一生才積得了銀錠八枚,卻因他要在大壽將至之時將銀錠分給四子,所以銀錠便化作八個壯漢離他而去,離去之時托夢給他,夢中只道與那四子并無緣分。可見,半點氣力不出,也不見得能消受得這財富。而至于那八枚銀錠的下家能否消受,且還要看他的造化了,此后事文中未提,便不多言。但從金老漢與文秀才身上發(fā)生之事,我們?nèi)钥梢酝瞥觯核廾歉镜?,努力是需要的。宿命論并不排斥努力,正如古話所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謀不成。這其實是一種“積極宿命論”。
“三言二拍”是中國古代擬話本小說的登頂之作,其中對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人物、動物等方面的描寫,為我們考證古代中國社會和自然面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通過梳理21世紀國內(nèi)對“三言二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的研究對“三言二拍”中動物的關(guān)注較少。因此,本文采用了分類研究的方式對“三言二拍”中動物觀進行分類,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蘊,以期加深對晚明價值觀以及社會風氣的認識。
ab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頁,第13頁。
cf 馮夢龍:《喻世明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08頁,第524頁。
de 馮夢龍:《警世通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75頁,第295頁。
ghi 馮夢龍:《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頁,第89頁,第459頁。(下文有關(guān)該作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j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52頁。
參考文獻:
[1] 何莉莉.唐宋動物靈異觀念研究[D].河北大學,2017.
[2] 張文彪.宋明理學的鬼神生死思想探析[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6):65-71.
[3] 吳碧宇.21世紀以來國內(nèi)“三言二拍”研究述評[J].中國文學研究,2015(2):113-121.
作 者: 呂子涵,安徽大學文學院2017級在讀本科生。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