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蒙元時期賜名號問題研究

      2020-03-03 04:41:48
      隴東學(xué)院學(xué)報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世祖蒙元名號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賜名號作為一種政治行為,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馭人治國的慣用手段?!胺蛞悦谷耍弥F則貴,用之賤則賤”[1]。黃修明認為姓氏人名的社會政治功能通過君主賜姓賜名的方式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xiàn)與發(fā)揮[2]。賜名號作為蒙古社會的一種政治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特色,在蒙元時期頗為盛行,“蓋元初本有賜名之例,張榮以造舟濟師,太祖賜名兀速赤……世祖賜名尤多,劉思敬賜名哈八兒都……并有一賜再賜者”。[3]

      蒙元時期賜蒙古名號的現(xiàn)象頗受學(xué)界關(guān)注。蔡志純認為元明統(tǒng)治者為了突出統(tǒng)治民族的地位,通過賜姓賜名推行強制性的民族分化與同化[4]。那木吉拉直言賜姓賜名是蒙古統(tǒng)治者為籠絡(luò)人心進而鞏固統(tǒng)治及分化異族的一種政治策略[5]。李治安側(cè)重從漢人蒙古化的角度闡述改用蒙古名所帶來的影響[6]24-50。韓二帥匯總了《元史》傳記中的賜名現(xiàn)象,但有所遺誤[7]。胡博文、崔思朋對“受賜得名”和“漢人自取”進行了量化分析,認為蒙名漢用肇始于帝王的官方賜名[8]250-251。李莎對蒙古皇帝的賜名號也有所談及[9]。

      縱觀前人成果,多側(cè)重于對漢人受賜蒙古名現(xiàn)象的歸納匯總或民族分化與同化的探討,從賞賜這一政治性角度探討的較少,對賜名號的影響也多關(guān)注民族融合,而對其給賜名者和受賜者雙方所產(chǎn)生的影響關(guān)注較少。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更全面地搜集材料,對各族受賜蒙古名號再梳理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討統(tǒng)治者賜予名號的政治意圖及效果,并對賜名號給受賜者及其家族帶來的影響做進一步探析。

      一、各族獲賜蒙古名號的概況

      蒙元時期,統(tǒng)治者賜予各族人士蒙古名號的現(xiàn)象由太祖至順帝朝始終不輟。不少人士因救護之恩、驍勇善戰(zhàn),或率眾降附、祖父輩功勛,抑或才干出眾、個性品行深得圣心等獲賜答剌罕、拔都等蒙古名號。這些名號各有其特點,若加以分門別類,大致如下:

      (一)榮譽稱號

      1.答剌罕。答剌罕,又譯為答兒罕、達爾罕等,為北族官號,北魏文獻中已顯其跡,歷經(jīng)諸多北族長時段的沿用,語意多有不同。蒙元時期的答剌罕尤為尊貴,“答剌罕,譯言一國之長。得自由之意,非勛戚不與焉”,[10]26其作為特權(quán)封號并不輕易賜人。

      蒙元時期,獲賜答剌罕者較多,史料中可見22人。從時期上看,答剌罕的封賜經(jīng)歷了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太祖封賜答剌罕較多,共7 人,且受賜者皆對太祖或兒輩有救護之恩,如召烈臺抄兀兒因告知太祖札木合等人欲謀襲之事獲賜答剌罕[11]3022;太祖之后受賜者多為有功之臣或功臣后代,答剌罕漸由初興時的恩賞變?yōu)楣p,“賞御者克薛杰功,封為答剌罕”[12]。從族屬上看,獲賜答剌罕者皆為蒙古、色目人。雖在世祖時,有議加漢人趙璧答剌罕的特例,但其力辭不受,概因答剌罕原則上不予漢人南士。獲賜答剌罕的獨特之處在于可以世襲并享有一系列特權(quán),如啟昔禮受賜答剌罕,子哈剌哈孫襲,孫脫歡亦得以承襲[13],其家族是有元一代甚為知名的答剌罕家族。獲賜者可享受如許喝盞、教帶弓箭、九罪弗罰等特權(quán)[14]。

      2.拔都。拔都,又譯為拔突、八都魯、把阿禿兒等,“拔突者,國語勇敢無敵之名也”。[15]264拔都常用作蒙古部落貴族的一種美稱,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即稱也速該把阿禿兒。蒙元時期,拔都之號兼做賜名之用,用以封賜驍勇善戰(zhàn)、軍功卓著之人。

      在成吉思汗起家創(chuàng)業(yè)及后來坐擁天下之際,因起兵、征戰(zhàn)及平亂以戰(zhàn)功獲賜拔都類名號者為數(shù)最多,可見38 人。從時期上看,拔都的封賜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變化,集中于前四汗及世祖時期,共計35人。前四汗和世祖時期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創(chuàng)業(yè)至攻堅期,軍事征伐可謂一條主線,伴隨著頻繁軍事征服和政治動亂,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驍勇善戰(zhàn)之士,多被賜以拔都名號。如西夏人哈石,驍勇善戰(zhàn),“太祖皇帝嘉其鷙勇,錫名霸都兒”。[16]克烈部腯虎隨忽必烈北征叛王時,挺戈出入敵陣,壯其驍勇賜號拔都[11]3015。汝南人高興,屢立軍功,成宗踐祚后“賜玉帶號拔都魯”。[17]世祖后,伴隨著相對和平的政局,軍事征伐漸少,受賜者亦較少。從族屬來看,獲賜拔都者除蒙古、色目人之外,有不少漢人南士,且多為降蒙軍政將領(lǐng)。拔都的封賜幾乎都與軍事戰(zhàn)爭有關(guān),受賜者均曾在軍事戰(zhàn)爭中立有戰(zhàn)功或擔(dān)任大小將領(lǐng)。此外,蒙古有一種精選勇武之士組成的敢死隊,用以沖鋒陷陣,即八都魯軍。一些受賜拔都者可總管拔都魯軍,如完顏拿住征戰(zhàn)有功,“賜號八都兒,佩銀符……總管八都軍”。[11]3886

      (二)蒙古部族名

      蒙古臺等表示所屬姓族的名號亦予以賜人。散祝臺意為散祝部人,臺、歹是表所屬姓族的蒙古語人名后綴。蒙古大汗常以此類名號賜予非蒙古人,以示寵信優(yōu)渥。如濟南歷城人張榮孫張宓,其家“兩世功烈,載在國史……具于家乘”,[18]張宓自幼便以質(zhì)子身份侍奉武宗于潛邸,獲賜蒙古臺。大都路順州人石天麟,十四歲入侍太宗,勤愨英悟、通習(xí)多國語,被耶律楚材選為參佐,每事岨峿,沒賴以濟,太宗賜名蒙古達,“華言猶國族也”。[19]757此類受賜者共計8人,雖為數(shù)不多,但榮寵至極。從時期來看,皆在前四汗及世祖時期;從族屬來看皆為非蒙古人,多為幾代效忠黃金家族或幼侍潛邸之人。受賜者在獲得榮譽的同時,還被直接賦予了一種象征性的國族身份。

      (三)能工巧匠名

      兀蘭、兀速赤分別為弓匠與水手之意。出于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蒙元統(tǒng)治者尤為注意搜羅善造弓甲等攻戰(zhàn)之具的能工巧匠。如渾源人孫威幼時便沉鷙有巧思,善造兵甲,攜業(yè)投獻后,“嘗以意制蹄筋翎根鎧以獻,太祖親射之,不能徹,大悅。賜名也可兀蘭,佩以金符?!保?1]4542太宗曾訓(xùn)誡諸將:“能捍蔽爾輩以與我國家立功者,非威之甲耶!”。其子公亮生于漠北,“英明多藝能,慷慨有大志,練習(xí)國典,通曉譯語”,[20]憲宗時特賚貂裘,亦賜名也可兀蘭,后在世祖南攻及討伐昔土木時,獻優(yōu)質(zhì)甲胄,深得圣心。者別、默爾杰等表善射之意的名號也被用以賜人。如察哈札剌兒氏搠阿精騎射,太祖賜號默爾杰[11]3054。此類名號的封賜亦與蒙元的軍事征戰(zhàn)密切相關(guān),受賜者6 人皆在前四汗時期,漢人南士亦有。

      (四)文辭智者名

      蒙元統(tǒng)治者亦將表賢者、書吏及能士之意的薛禪、必阇赤等名號賜予其看重之人?!把ΧU”意為賢者,蒙古族常以其作為貴族稱號。所見獲賜薛禪者3人,皆為蒙古顯貴,如木華黎曾孫乃燕,以賢能著稱,忽必烈在潛邸時,常與論事,“敷陳大義,多所開悟,援引典故……以為可大用,因稱之為薛禪。薛禪者華言大賢也?!保?1]352世祖尊號薛禪,自其被尊為“薛禪汗”后幾乎不予賜人?!盀樘熳又魑睦粽?,曰必阇赤”[11]2524,西夏皇族后裔李楨以文學(xué)得近侍,太宗嘉之,賜名玉出干必阇赤[11]3051。也而添圖古捏、月呂魯那顏皆為能士、能官之意。西域人習(xí)禮吉思出使蒙古時,太祖愛其談辯,賜名也而添圖古涅[21]606;博爾術(shù)之孫玉昔帖木兒,世祖對其寵愛有加,賜號月魯那延[15]285。此類受賜者7 人皆在前四汗及世祖時期。

      (五)動物之屬名

      牛、虎之類動物指稱的不花、巴兒思等亦被用以賜名,如太原人楊邦憲奉版籍內(nèi)附,卒后,其子楊漢英隨母見世祖于大安閣,世祖憫其母子孤寡,命其承襲父職,錫金虎符,賜名賽因不花[22]297。其子楊嘉貞至治二年來朝時,英宗賜名延禮不花[23]。絳州人姚天福,為人正直,任監(jiān)察御史時不懼權(quán)臣,敢于直言,世祖錫名巴兒思[15]285。此類獲賜者3 人,皆為漢人。

      (六)顏色樣貌名

      昔剌、哈八兒都等表顏色和相貌特征的名號,亦在統(tǒng)治者的封賜之列。耶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太祖呼之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蓋國語長髯人也”[11]3456。哈八兒都意為長鼻子,成宗時月祿那延為御史大夫,“奏事御前,簡在上心……賜名哈八兒都”[24]。渤海人高觿為世祖宿衛(wèi),至元初年被選為才俊之人入官,執(zhí)掌藝文,后監(jiān)作皇太子宮,規(guī)制有法,世祖錫以金幣、廄馬,賜名失剌[11]3978。此類獲賜者7 人,多在太祖及世祖時期。

      (七)其他名號類

      除上述名號種類外,亦有其他名號被用以賜人,如為伴當(dāng)之意的那合兒、歸順之意的失都兒忽等。保定行唐人邸順、邸常率眾歸附,屢立戰(zhàn)功,獲賜察那合兒、金那合兒[11]3570。西夏末主李睍上表乞降,貢物備禮,賜名失都兒忽[25]。此外,亦有一些不詳其義的名號如塔兒虎漢、侈稔虎等予以賜人。朱紱生于醫(yī)學(xué)世家,精通醫(yī)術(shù),忽必烈召其為御診太醫(yī),賜名塔兒虎漢[26]。大寧路川州人烏沖祖父塔塔兒臺,因帥軍民歸附得以賜名侈稔虎[27]。此類名號者可見22 人。

      蒙元時期受賜各色蒙古名號者共計113 人,獲賜答剌罕、拔都者達60 人,約占總?cè)藬?shù)的53%,受賜蒙古臺、兀蘭等其他名號也為數(shù)不少,但較為分散。蒙古大汗的賜名號多集中于前四汗及世祖時期,中后期漸少,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前四汗及世祖時期賜名號的政治手段頻繁使用,與時代大環(huán)境籠罩下的軍政局勢相適應(yīng)。中后期賜名號的減少,不僅與大一統(tǒng)后相對和平的政局和用人政策相關(guān),也與元朝的漢化密切相關(guān)。即隨著漢化的加深,與賜名號作用類似的封贈制度、旌表制度的日益建立及完善,使賜名號不再像初期那樣重要,故而減少。受賜名號者并不局限于蒙古、色目人,廣大的漢人南士皆可獲賜;受賜者既有文才武將,亦有工匠、醫(yī)師和庖人等。細觀之,受賜者多為與蒙古大汗親近之人,或為備受寵信的開國功臣及后代,或為侍奉左右的降蒙軍政官員及后代,亦或是被虜私屬等,大汗與受賜者之間的關(guān)系帶有“信—任型君臣關(guān)系”①信—任型君臣關(guān)系,參見侯旭東:《寵:信—任型君臣關(guān)系與西漢歷史的展開(上)》,《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6 年第6 期。的色彩。

      二、蒙古大汗賜名號的政治意圖及效果

      名號是一種社會文化符號,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很少變更,而統(tǒng)治者的賜名號常帶來名號的變動。蒙元時期,太祖時已有賜名號之例,世祖時尤多,甚至對某些人屢次更名,但這并不意味著統(tǒng)治者的賜名號是隨意為之。

      相較于自改名號,賜名號作為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上帶有濃厚的強權(quán)政治色彩。賜名號首先是一種褒獎,但并非只限于褒獎,此舉措背后隱含的政治意圖尤為重要。有言北朝的賜姓名意在處理境內(nèi)的民族關(guān)系,元清則實力強橫無需假借賜名加強統(tǒng)治[28],這種觀點似有不妥。就蒙元而言,其以武力打天下時,各族人士出力甚多,坐擁天下之時,為數(shù)甚少的蒙古族面對偌大的疆域依然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實現(xiàn)其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無論對于蒙古人還是非蒙古人的賜名號,都是出于統(tǒng)治集團利益的需要,而如何通過賜名號達到其初衷又是耐人尋味的。

      蒙元時期,許多人士獲賜各色蒙古名號,表面上獲賜的原因不盡相同,實質(zhì)上皆因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需求才有幸獲賜,戰(zhàn)功及才能等都是一些促使因素,賜名號的另一層原因是出于認可。在“家天下”色彩濃重的蒙元時期,身份差異和主從界限十分嚴格,大汗是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身份極為尊貴。賜名號在褒獎之外,暗示把受賜者當(dāng)成所中意的自家人,視為可以信任的家臣,進一步明確受賜者的身份,所期待的是其拼死效忠。受賜者間接獲得了家臣身份,這種身份并不局限于受賜者本人,其主從隸屬關(guān)系更可延伸至家族后代,不僅其本人要對統(tǒng)治者效忠,后代也要盡忠職守。統(tǒng)治者也樂意對其所信任的忠誠效力之人賜予蒙古名號,促使受賜者更好地為其服務(wù)。

      蒙元時期,充當(dāng)黃金家族的奴仆家臣是件十分榮耀和能夠帶來巨大權(quán)勢利益的事。蒙古、色目人趨之若鶩,一些漢人南人很難有機會躋身于黃金家族奴仆家臣的行列[29]。統(tǒng)治者的賜名號則提供了這種契機,獲賜名號不僅是一種政治殊榮,更為可貴的是其背后隱含的身份認可及這種認可所帶來的諸多權(quán)益,故而受賜者對獲賜名號的認可度極高。趙寅達談及兩宋賜姓名時,指出“無論是國家內(nèi)部的大小官員,還是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除了唃廝啰家族外,大都對所賜姓名的認可度不高,甚至還有諸如李繼遷兄弟接受恩賜卻依然反叛的事件發(fā)生?!保?0]反觀蒙元,則大不相同,許多人受賜后,以所賜名號行甚至原名失傳。攸興哥受賜哈剌拔都后,以攸哈剌拔都行[11]4380,昌平人張拔都受賜拔都后以其行,原名失傳[11]3580。受賜者卒后,碑傳中也多載其獲賜名號,如《真定新軍萬戶張公神道碑》記載張興祖受賜拔都之名[31]??梢娛苜n者業(yè)已自視蒙古統(tǒng)治者的賜名為一種榮耀,其認同采納的積極性顯而易見[6]。在受賜者認同的基礎(chǔ)上,統(tǒng)治者的政治意圖才得以更好實現(xiàn)。

      受賜名號者,不論是蒙古人還是色目人、漢人及南人乃至受賜者的家族后代皆對統(tǒng)治者忠心耿耿。如察哈札剌兒氏搠阿因善射賜號默爾杰,隨鐵木真統(tǒng)一漠北有功,從攻乃蠻時一人擋敵軍精銳,與蔑兒乞部作戰(zhàn)兵潰時,其與弟拼力護衛(wèi)太祖等待援軍[11]3054。李楨雖非武將,卻曾以單騎入敵壘勸敵來降,還曾上言取襄陽之利:“襄陽乃吳、蜀之要沖,宋之喉襟,得之則可為他日取宋之基本。”[11]3050澤州人鄭鼎受賜后,隨忽必烈南征,拼死攻關(guān)破寨,六十三歲仍領(lǐng)兵平蘄、黃之亂,直至戰(zhàn)于樊口時舟覆溺死。其子納懷也竭力效忠,扈駕東征乃顏時,請求赴敵自效,世祖不許,其請愈力[11]3635。史天澤髭髯已白卻一朝染黑,其言:“臣覽鏡見髭髯白,竊傷年且暮。盡忠於陛下之日短矣……而報效之心不異疇昔耳!”[10]22,可見其忠誠報效之心。諸如此類受賜拼死效忠者為數(shù)甚多,不予贅述。

      由上可見賜名號的手段收效甚好。各族受賜者及其子孫皆隳肝瀝膽,拼死效忠,在蒙古開疆拓土及政治統(tǒng)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漢人南士的賜名號,使之身心俱獻。通過賜名號這一手段,統(tǒng)治者籠絡(luò)人心的同時,將君臣間的尊卑關(guān)系發(fā)展成一種更為穩(wěn)定的主從隸屬關(guān)系,并使之固定化。有了這層私人隸屬關(guān)系后,主奴化色彩進一步加強,無形中加強了對受賜者的控制,促使受賜者心甘情愿地效忠,為蒙古統(tǒng)治者服務(wù)。統(tǒng)治者假借賜名號達到了強化君臣效忠關(guān)系,吸收人才加強軍事征服與政治統(tǒng)治的初衷。

      三、賜名號對被賜者及其家族的影響

      蒙元統(tǒng)治者對其寵信的各族人士賜以蒙古名號,對受賜者來說首先是一種榮譽,表面上看僅是名號的簡單變更和榮譽的獲得,并無直接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實際上,獲賜名號會帶來身份地位的變化及其所承載的諸多權(quán)益和發(fā)展機遇。對非蒙古人而言,不僅帶來了身份地位的蒙古化,也帶動了一些受賜者及其家族文化傳統(tǒng)上的蒙古化。

      (一)賜名號帶來的身份地位變化及政治發(fā)展機遇

      無論是蒙古人或非蒙古人,獲得大汗親賜名號,不僅是一種政治殊榮,更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可及這種認可所帶來的諸多優(yōu)越之處。

      在獲賜的各色名號中,答剌罕尤為典型。蒙古早期社會,答剌罕作為一種承載著特權(quán)的封號,指稱奴隸或者平民因?qū)S金家族有救護之恩及其他勛勞而被主人解放的人。獲賜者不但被免除了對主人的人身隸屬關(guān)系和賦役,并可享有一系列特權(quán),成為大汗親賜的一方之長,實質(zhì)上身份地位已躍升為統(tǒng)治階級。即使后期答剌罕演變?yōu)閷Τ紕灼莸姆馓枺砸阅承┨貦?quán)酬功臣,如“進封答剌罕太平王,以其地為食邑……珠對衣寶帶一具?!保?2]

      獲賜一般蒙古名號也意味著獲得了統(tǒng)治者身份上的認可,這種認可在密切受賜者與統(tǒng)治者關(guān)系的同時,賦予了受賜者被重用的機會及享有一些權(quán)利的資格。弘吉剌氏自特薛禪受賜得名始,其本人及子孫得以備受重用從而累世顯要,家族中諸多人受賜那顏、拔都兒之號且與黃金家族世代姻親,“生女世以為后,生南世尚公主”[11]2915,榮寵至極。唐兀小丑本為括諸色人匠時的俘虜,進獻弓業(yè)獲賜名怯延兀蘭,后擔(dān)任工匠百戶[11]3264。賜名是其身份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途徑,由地位低下的俘虜成為大汗信用的家臣,其卒后子塔兒忽臺襲職。阿速國主杭忽思率眾歸降,“賜名拔都兒,錫以金符……命領(lǐng)其土民”[11]3205,太宗親征時其與長子阿塔赤扈駕。后阿塔赤入侍太宗,世祖時平叛有功,亦入值宿衛(wèi)。卒后,子伯答兒承襲軍職,后長孫斡羅思,由宿衛(wèi)仕至隆鎮(zhèn)衛(wèi)都指揮使。降將杭忽思及其家族在蒙元的發(fā)家也是以賜名帶來的身份轉(zhuǎn)變?yōu)槠鯔C,獲賜名號后家臣身份明確,統(tǒng)治者樂意信用他們,從而帶來了立功效忠的機會,仕途也會愈加暢通。

      有元一代,蒙古統(tǒng)治者實行有差別的民族政策,優(yōu)待蒙古人,兼顧色目人,將廣大的漢人南士置于外圍和邊緣地帶。但受賜蒙古名號的漢人南士及其子孫已被視為可以信用的家臣,深受重用。如宣德人劉敏獲賜玉出干之名,“出入禁闥,初為奉御”[11]3609,在太祖破西遼諸國、征回回時皆隨行,后授官晉職,寵信頗多,其子世亨襲其職,賜名塔塔兒臺,次子世濟獲賜散祝臺,為必阇赤,入宿衛(wèi)。石天麟獲賜蒙古臺后,從征西域,任斷事官,拜中書左丞,古稀之年世祖親賜金龍頭杖,以便他出入宮掖時之用。成宗踐祚,又加升為榮祿大夫、司徒,宴飲微醉時竟以御輦將其送歸。武宗時又升其為平章政事。其子石珪累次升遷,至榮祿大夫,南臺中丞[11]3619。

      蒙古大汗的賜名號給一些受賜者帶來身份轉(zhuǎn)變的同時,還為受賜者本人乃至家族提供了潛在的發(fā)展機遇。受賜名號后,統(tǒng)治者對其更加重視進而愿意委以重任,不僅受賜者本人的仕途通暢,其子孫也獲得了授官進職的政治資本。

      (二)賜名號帶來的“同化”現(xiàn)象

      蒙元時期,受賜蒙古名號所帶來的文化象征意義尤為突出。對非蒙古人而言,不僅帶來了身份地位的蒙古化及諸多權(quán)益,而且?guī)恿艘恍┦苜n者及其家族文化傳統(tǒng)上的蒙古化趨勢。

      蒙元時期,各族人士對獲賜蒙古名號的認可度極高。一些人不僅自身以所賜的蒙古名號行事,也樂意為其后代取蒙古名。石天麟諸子中有四子皆為蒙古名,四個女兒中有三人也皆為蒙古名,其孫哈藍赤也為蒙古名[19]759。大興人賈昔剌受賜昔剌后,特許“俾氏族與蒙古人同,甚親幸之;又慮其漢人,不習(xí)于風(fēng)土,命徙居濂州”,[11]3639可見對其寵信,其家族的蒙古化趨勢頗為顯著。不僅其本人以昔剌之名行,漢名失傳,其子丑妮子,孫虎林赤,曾孫禿堅不花,玄孫班卜、忽里臺、也速古等皆為蒙古名,其家族文化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明顯的蒙古化傾向。西夏老索家族成員的取名也帶有顯著的蒙古化色彩,老索次子忙古□、孫忽都不花、曾孫訥懷等皆為蒙古名[33]。若說賜名號多少帶有強制色彩,那為子孫取蒙古名則是一種主動性的自覺行為,或是出于政治需要,但也可從中窺探出向蒙古人趨同的文化心態(tài)。民族文化心態(tài)的異化是加速受賜者蒙古化的催化劑。對于受賜者給后代所起的蒙古名,統(tǒng)治者并未表示異議,更將其視為可信用的家臣。舊制,漢人不得留守大都,但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巡幸上都時,令鄭制宜留守大都,制宜力辭,忽必烈卻言:“汝豈漢人比耶!”[11]3637可見其本人也被視為可寵任信用的近臣。更有甚者,統(tǒng)治者對受賜者子孫亦賜予名號,如對劉敏二子及楊漢英子的賜名,對這些漢人及其后代的連續(xù)賜名加速了其蒙古化傾向。

      受賜者及其家族的蒙古化不僅表現(xiàn)在名字上,婚姻方面也有體現(xiàn)。受賜者及其子孫在婚配上多有娶蒙古女子為妻的現(xiàn)象,如老索妻以蒙古康里真氏,鄭鼎子鄭制宜“配可烈真氏,丞相孛羅公之女”。[22]514這種民族間的通婚在促進血緣交融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文化上的同化。此外,一些受賜者及其家族成員在為官任職與社會交往中或多或少地習(xí)蒙古語,從蒙古俗等,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一些受賜群體及其家族的蒙古化。

      賜名號不僅帶動了一些受賜者及其家族的蒙古化,而且?guī)恿擞性淮匀∶晒琶臅r代潮流。蒙元時期,除封賜外不可隨意改稱蒙古名號。伴隨著獲賜名號而來諸多權(quán)益,一些非蒙古人尤其是漢人南士為求仕途,進行主觀變通,自取蒙古名日漸常態(tài)化,且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蒙元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反常態(tài)的“常態(tài)”現(xiàn)象,即自取蒙古名者蔚為大觀,“自有賜名之例,漢人皆以蒙古名為榮……故雖非賜者,亦多仿之”。[3]元代自取蒙古名在數(shù)量上占據(jù)著“蒙名漢用”的主體,但“受賜得名”方式影響深遠[8]250。自取蒙古名的盛行概因擁有蒙古名號后其身份的變更及這種變更所帶來的諸多機遇,驅(qū)使一些人趨之若鶩,這也是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的一種變通。當(dāng)然,一些獲賜者在漸趨蒙古化的同時,不免也會帶動與之交往群體在某種程度上的漢化?!霸嘣幕w系內(nèi)的交流影響,并不局限于文化的單向變動,而是蒙、漢、色目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涵化”[6]24。

      四、結(jié)語

      出于軍事征服與政治統(tǒng)治需要,蒙元統(tǒng)治者對中意的有功、有才、有恩或者親近之人賜以各色蒙古名號。伴隨著軍政局勢的演變、用人政策的變化及漢化的加深,賜名號數(shù)量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變化,集中于前四汗和世祖時期,中后期減少。雖然有元一代“大抵皆內(nèi)北國而外中國,內(nèi)北人而外南人”,[34]但受賜名號者除蒙古人色目人外,亦有不少漢人南士,可見蒙古統(tǒng)治者更為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忠誠效力而非僅限于族屬。統(tǒng)治者的賜名號在褒獎之外,更深層的用意在于通過賜名號進一步限定受賜者的身份,加強主從隸屬關(guān)系并將其延伸至受賜者的家族后代,促使受賜者更加效忠,心甘情愿地為蒙古的軍事征服及政治統(tǒng)治服務(wù)。在主奴化色彩濃厚的蒙元時期,罰是體現(xiàn)主從關(guān)系的直接形式,而作為賜名號的賞既是對主從關(guān)系的反映,又是加強主從隸屬關(guān)系的一種政治懷柔手段。

      對受賜者而言,獲賜名號在帶來榮譽的同時,伴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及其所承載的諸多權(quán)益和發(fā)展機遇,恩及自身的同時也蔭及子孫,在很大程度上為其本人乃至家族贏得了潛在的發(fā)展空間。在民族界限分明的蒙元時期,非蒙古人獲賜蒙古名號顯示了超越民族界限的一種認同,受賜者獲得了統(tǒng)治者賦予的一種象征性的蒙古身份以及這種身份的變更所承載的一系列特權(quán)與機遇。此外,對非蒙古人的賜名帶動了一些受賜者及其家族文化傳統(tǒng)上的蒙古化,也帶動了有元一代自取蒙古名的時代潮流。伴隨著這些非蒙古人受賜蒙古名號及自取蒙古名所帶來的蒙古化趨勢,以及一些獲賜者在漸趨蒙古化同時帶動與之交往群體在某種程度上的漢化,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蒙元時期的民族大融合。

      猜你喜歡
      世祖蒙元名號
      送你一幅畫
      阿基與烏龜之全部都一樣
      我是無名之輩! 你是誰?
      金開國前的部落戰(zhàn)爭——以世祖至穆宗時期為中心
      論蒙元統(tǒng)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蒙元京畿區(qū)位論
      正史與造作——以蒙元時代為例
      “名號”中的添加劑
      雜文選刊(2012年7期)2012-02-11 10:41:08
      明代服飾中的蒙元影響考
      大名县| 扎赉特旗| 静宁县| 汾西县| SHOW| 嘉荫县| 洱源县| 宿松县| 中宁县| 西贡区| 东丰县| 芦溪县| 合阳县| 上高县| 定安县| 牙克石市| 玛多县| 汾阳市| 越西县| 邹平县| 偏关县| 开鲁县| 呼伦贝尔市| 郸城县| 昔阳县| 绵竹市| 尚志市| 响水县| 泸定县| 永登县| 河源市| SHOW| 丘北县| 宁海县| 哈尔滨市| 宁南县| 阿克苏市| 正定县| 苍南县| 白银市|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