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男
(安徽建筑大學,安徽合肥230022)
托尼·莫里森是當代美國文壇上最具影響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其小說主要著眼于非裔美國人的生活,再現了一個族群個人和群體的奮斗歷史以及主體身份建構的艱辛與訴求,其中體現的弱勢文化群體在全球化語境下對族群未來乃至人類未來的探索精神,展示了她深邃的思想,璀璨的藝術和深切的人文關懷?!盵1]85莫里森于1993年以非裔美國女性作家的身份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標志著世界對美國黑人作品的認可與關注,同時也反映出美國黑人文學進入了一個更加成熟的時期。
莫里森的第四部作品《柏油娃娃》于1981年問世,一經出版就穩(wěn)居當年暢銷榜首,長達四個月之久,并立即引來了巨大反響?!栋赜屯尥蕖芬蚤L久流傳于黑人民間故事“柏油娃娃”為藍本,圍繞白人資本家瓦利連·斯特利斯一家的生活為線索,向世人講述了一個真實版的美國黑人“柏油娃娃”的寓言故事。
小說講述的是美國費城退休糖果商人瓦利連·斯特利斯與妻子瑪格麗特住在騎士島上的一幢別墅里,同住的還有黑人管家西德尼與妻子昂丁,這對黑人老夫婦一輩子勤勤懇懇地服侍主人,對主人忠心耿耿。他們的侄女兼養(yǎng)女吉德在瓦利連的資助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成功地躋身于巴黎的上層社會。圣誕節(jié)前夕,吉德從巴黎回到騎士島與大家一起等待瓦利連夫婦的兒子邁克爾的到來。不料,邁克爾始終未能出現,卻意外地等來了一個不速之客,一個名叫“兒子”的年輕黑人。正是兒子的突然造訪讓故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吉德與兒子相愛了,兩人為了避開騎士島上紛繁復雜的關系,決定一同去紐約開辟新生活,但是不同的經歷與信念使兩個年輕人沖突不斷。由于兒子不適應白人主流文化主導下的大城市生活,于是兩人回到了兒子的家鄉(xiāng)——埃羅,一個南方黑人小鎮(zhèn)。而在那里,吉德也無法向兒子的落后家園妥協(xié),她在埃羅感到種種難堪與不適,意識到兩人的鴻溝無法逾越,于是決定離開,孤身一人回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巴黎。兒子則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離開吉德,便開啟了尋找吉德之旅。小說的結尾并沒有直接點明兒子找尋的結果,而是把懸念留給了讀者,這一開放式的結尾顯得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
1.種族對立與統(tǒng)一
種族對立與統(tǒng)一構成了小說的主題之一。小說的第一章從白人主人瓦利連的早餐開始,黑人管家西德尼與廚娘昂丁精心地為主人一家準備早餐,并服侍他們用餐。雖然這對黑人夫婦服侍了主人很多年,但是他們仍然對自己的主人有著種種的不滿。他們的不滿與抱怨從微觀上講是生活差異或者價值取向造成的,但從宏觀角度來說其實是種族對立造成的。首先,就二元主體來說,一方是白人主人,一方是黑人仆人,雙方的主體身份就是對立的,二者一直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小說中講述了這樣一個一件小事:白人瓦利連在花房中播放名曲給花卉聽。“雖然給花卉補充了養(yǎng)分,這件事卻讓管家西德尼十分惱火,盡管他四十年來每天都在聽這類音樂。所幸,如今這些音樂只局限在花房之內,而不像原先在費城時那樣往往在整座宅院中嗡嗡作響。”[2]10從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白人主人在自己的庭院中為所欲為,完全無視黑人仆人的存在,他可以肆無忌憚地播放著吵人的音樂,根本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從側面也反映了白人的霸權地位,“種族優(yōu)越論”這一思想意識讓白人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黑人之上,他們趾高氣揚,具有話語權,無論白人做什么,黑人都要無條件的服從。而黑人仆人西德尼夫婦對播放了四十年的吵鬧的音樂也只能是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黑人在白人的淫威下完全喪失了話語權。從這一細微的情節(jié)反映出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對立。
雖然白人主人與黑人仆人之間矛盾重重,但是黑人仆人對自己的主人卻是赤膽忠心。最好的證明就是當黑人兒子闖入白人主人的別墅并被發(fā)現時,黑人西德尼的反應是立即拿起槍準備對付這個闖入者,從而確保主人以及自己家人的安全。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明,就是當主人瓦利連因知曉自己兒子從小被妻子虐待的真相后而變得萎靡不振時,黑人老夫婦并沒有棄他而去,仍然細心照料主人,所以說兩個種族共生共存,相輔相成,在沖突與矛盾中尋求某種統(tǒng)一,達成某種默契與和解。
另一方面,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吉德與兒子事實上代表了兩個不同的種族,兩人的種族觀念是相沖突的。盡管吉德是個黑皮膚女孩,但是她一直是在白人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兩個人在結合后,一直沖突不斷,實際上也是種族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吉德對黑人男性有著一種根深蒂固地偏見與歧視。當兒子突然出現在吉德的房間時,由于兒子過于魯莽,吉德誤認為兒子對她圖謀不軌,吉德說:“你強奸我,他們會把你喂鱷魚。等著瞧吧,黑鬼,你現在死路一條?!眱鹤觿t回答說:“強奸?你們這些白人小姑娘干嘛總以為有人要強奸你們呢?”[2]125兩人的對話沖突直接體現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思想意識受到漂白的黑人女孩吉德帶著與生俱來的對黑人種族的傲慢,她把兒子稱為“黑鬼”或者“光腳的狒狒”,這些稱謂無不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在白人看來,黑人男性的形象多半是消極的,黑人男性代表了危險與傷害,暴力與野蠻,所以,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一定要避開黑人男性。而在另一方面,黑人兒子對吉德的這種偏見也十分不齒,他不認同吉德的觀念,黑人男性根本不是白人女性認為的那樣具有暴力性。由此可見,種族歧視是造成種族矛盾的根源。
雖然吉德與兒子的關系一開始表現為緊張與沖突,但是隨著兩人不斷交往與深入了解,兩人都被對方深深吸引,并墜入了愛河,從這一事實可以看出愛情可以跨越種族,可以填平種族之間的溝壑。兩人的結合可以看作是種族融合的一種體現。
白人主人與黑人仆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吉德與兒子之間的關系既體現了種族之間的矛盾也再現了種族之間的統(tǒng)一,小說以高超的寫作手法巧妙地將種族之間的矛盾與統(tǒng)一恰到好處地呈現給讀者,并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間,不能不說莫里森具有獨具匠心的民族理念。
2.黑白文化對立與統(tǒng)一
整部小說在黑白文化的對抗與融合上也是著意潑墨,這一主題也支撐著這部小說的框架。當白人殖民北美洲大陸,并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淪為奴隸的時候,白人與黑人文化之間就注定是沖突的,但無疑也是雜糅在一起的。二者很難用“非此即彼”的表述方式簡單地定義彼此的關系,基本是“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錯綜復雜關系。
“西方哲學家從一開始就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他們習慣用二分法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人就處于了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位置上,在這樣的哲學觀的指導下個人主義就在西方盛行起來。其強調人的自由發(fā)展,強調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標新立異,追求個人享受,張揚個性,自我實現?!盵3]67根據這一哲學觀,美國白人的普世價值就是個人主義,追求個人物質享受,追求個人成功與物質財富的最大化,這是量化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小說中提到了吉德從小就浸染在白人主流文化中,她早已是個黑膚色的“白人”了。吉德在白人瓦利連的資助下,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并在西方上層社會里謀得一席之位。她有著白人社會所強調的個體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她的個性也比較張揚,同時也醉心于物質生活的享受,從她反復撫摸著那件名貴的貂皮大衣這一微小的細節(jié)中可窺見一斑。然而兒子所代表的黑人文化中并沒有過多地強調個人成功。黑人文化所強調的是集體性,他們更注重群體文化,比如群體之間的相互關愛與扶助,子女要在經濟上幫助年邁的父母。黑人文化傾向于保守,文化是向內收斂與聚攏的,而白人文化則是向外發(fā)散與輻射的,這樣就造成了二者的對立。
兩種文化對立的例子在小說中不勝枚舉。例如:吉德從巴黎回來后與自己的黑人叔叔嬸嬸以及兒子的沖突此起彼伏。最為激烈的是吉德隨兒子回到其故鄉(xiāng),吉德不適應那里的生活習俗。她無法忍受兒子去找兒時的伙伴敘舊而冷落自己;無法忍受兒子按照埃羅鎮(zhèn)的傳統(tǒng)將她安排在他的姑母家睡覺;無法忍受埃羅鎮(zhèn)夜晚的漆黑與寧靜;無法忍受兒子的姑母讓自己穿上睡衣睡覺??偠灾掠X得自己與埃羅鎮(zhèn)格格不入,于是她很堅決地打算離開埃羅。但是兒子回到故鄉(xiāng)卻毫無疏離感,他完全按照故鄉(xiāng)的風俗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從父子的對話中,得知兒子曾經給父親寄過錢維持父親的生活;兒子撇下吉德,與自己好友聚會;兒子按照父親的叮囑,男女在結婚前是不可以住在一起的,于是將吉德安排在了姑母家。兒子的這一切做法都嚴格遵循著黑人文化傳統(tǒng),由此可見,兒子是黑人文化典型的恪守者與踐行者。
從表面上看,兩者對埃羅的態(tài)度是由于兩者的不同生活習慣造成的,但深究其本質是以吉德為代表的個人主義白人文化與以兒子為代表的集體主義黑人文化相互矛盾的產物。黑白文化的沖突當然不限于在兩人在埃羅的矛盾,在兒子隨吉德來到紐約后,兩人的矛盾升級,爭吵不斷。當兩人在為上學的事爭論時,兒子認為:“讀大學就是狗屎?!奔路瘩g道:“實話就是你在‘夜動’咖啡館演奏鋼琴的時候,我正在上學。實話就是,你開車軋過你的妻子的床的時候,我在接受教育。你躲避著一座小鎮(zhèn)的司法官或者某家保險公司,躲避著一個不值錢的律師就能替你洗脫的罪名的時候,我在做有意義的事。我在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成功,就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而不是你頭腦里的世界。不是那個垃圾堆一樣的埃羅,而是這個世界?!盵2]280兒子被她的話激怒了,進而發(fā)生了肢體沖突,兒子高叫著:“實話就是,不管你在那些大學里學了什么,只要跟我無關,就都是狗屎!他們教給你我的什么事了?他們怎么測驗你?他們教過你我像什么嗎?他們教過你我腦袋里有什么嗎?他們向你描述過我嗎?他們教過你我心里想什么了嗎?如果他們沒有教過你那些,那他們就什么都不懂,一點也不懂你的孩子,一點也不懂你媽和你爸。你來看看我啊,你這個受過教育的白癡!”[2]280兩人這段針鋒相對的爭吵也恰好是黑白文化的對立與沖突的有力佐證。白人文化中教授給吉德的只有如何取得個人成功,并沒有教授她關于黑人的任何知識,可見白人文化有意或無意地規(guī)避黑人文化。另外,在白人文化的影響下,吉德的話語中明顯帶有一種貶低與輕慢,事實上也反映出白人主導下的霸權文化對黑人文化的排斥與打壓。而在兒子的反駁中,我們可以看到兒子對白人文化教誨的不屑一顧,他是極其仇視白人文化的。同時他也并不認同吉德是“白人女孩”這一身份,在他看來,吉德是黑人女孩,卻對黑人文化一無所知,缺乏母體文化的根基,吉德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始終處于漂浮的狀態(tài)。兒子是黑人文化的傳承者,但是他過于偏激了。“莫里森認為:與黑人傳統(tǒng)緊緊相連是個美德,但是如果只死守著傳統(tǒng)而拒絕任何變通,那么傳統(tǒng)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束縛,使得人們思維、行動上受到限制?!盵4]55吉德在白人文化浸染下,注重追求個人價值與成功,但作為一個黑人女孩卻無視本民族的歷史與傳統(tǒng),顯然,這無疑是作品所批判的?!澳锷呀浺庾R到,當代黑人的可悲,就在于他們中很多人正在喪失他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他們脫離了自己祖輩的精神特征,竭力想抹去自己的黑人性。吉丁由于受歐洲白人文明的影響,已脫離了她原本屬于的那個種族的特性?!盵5]321兒子在典型的黑人文化熏陶下,注重追求族群生活卻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同樣,這也是作品所不提倡的。
誠然,盡管兩人存在文化上的沖突,但是二者也有統(tǒng)一的一面。最明顯的事實莫過于兩人的愛情故事,愛情讓兩人跨越了黑白文化上的障礙,兩人都曾深愛過對方,都曾經為了彼此采取過折中的辦法。雖然后來兩人還是分道揚鑣,但是兒子終究牽念吉德,毅然踏上了尋找吉德的旅途。所以,兩人曲折迂回的愛情故事從深層次上講,也證明了黑白文化還是有相關性的,彼此相通,彼此關聯(lián),二者互相吸引,互為補充,是可以以某種方式統(tǒng)一在一起的。小說的結局也烘托了二元統(tǒng)一的主題,同時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通過兒子對吉德的尋找,作者指明了美國黑人文化的出路,也給美國白人文化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兒子是黑人文化忠實的衛(wèi)道士,但是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只能讓本民族的文化枯萎與僵死,必須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新事物,博采眾長才能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白人文化也不能自恃清高,凌駕于其他文化之上,因為整個美國文化就是由不同種族文化建構而成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白人文化也必須博采眾長才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吉德與兒子的結合也喻指了白人文化與黑人文化互相結合才能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二者互為補充,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只有這樣整個美國文化才能換發(fā)生機,讓人耳目一新。
《柏油娃娃》這部小說的主題鮮明,主要圍繞種族、文化二元對立與統(tǒng)一展開敘事的。美國種族主要分為黑白兩大陣營。黑人與白人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美國民眾以及整個社會體系。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了二者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壓迫與反抗。然而劍拔弩張對抗式的緊張關系始終不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莫里森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點,因此,在這部小說中表達了自己的民族訴求。黑白陣營無論是從種族方面還是從文化方面都應該從對峙走向對話,從分裂走向融合,在二元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而且也只有二元相互融合,相互統(tǒng)一,才能既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促進自身的發(fā)展,最終達到整個美國社會進步的目的。“莫里森是一位具有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使命感的作家,她的作品從來沒有只限于對現實的揭露,而是試圖從錯綜復雜、充滿精神挫敗感的現實中尋找擺脫精神危機的答案,尋求民族精神再生的出路。”[6]82莫里森這種對民族發(fā)展的前瞻性值得后人景仰,也值得世人稱贊?!栋赜屯尥蕖匪w現的二元對立與統(tǒng)一,本質上是以對立為鋪墊,以統(tǒng)一為最終目的,因此,作者高瞻遠矚的民族情懷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