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蕙瑩 馬 飛(遼寧大學 公共基礎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英語演講課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并改善心理素質(zhì)、克服怯場心理。鑒于演講課程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英語演講課程。將演講融入英語課程體系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英語教學新時代的開始。
根據(jù)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相關規(guī)定,為提高學生英語實用能力、滿足學生多樣化英語學習需求,L大學也適時推出英語演講課程,以期通過講解英語演講教學理念、建設演講教師團隊、合理設計課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演講水平并進一步開發(fā)思辨能力和交際能力。
英語演講涉及兩個要素。首先,它是英語的,而不是母語的,操練的是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交際能力。其次,英語演講還涉及演講心理、演講技巧以及演講話語的組織等。這兩個因素要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演講技能的訓練有助于英語的口頭表達,演講技能的訓練又必須與實用英語相結(jié)合。
融合演講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探索從實踐出發(fā),最終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和啟示也將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大學英語演講教學,有助于發(fā)掘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有效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教師“教”的效果。
在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各項基本技能訓練中,“說”的技能顯得尤為薄弱。劉芹轉(zhuǎn)引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的六次口試(CET-SET)情況總結(jié)報告指出,在累計32107位考生中,獲得B以上的考生是18550人,即只有57.8%的考生能用英語就熟悉的題材進行口頭交際。究其原因,主要是這方面的研究不夠、教學的模式還不完善,而最能直觀體現(xiàn)英語水平的無疑是流利的口語表達。
演講是口語的特殊強化形式,本文主要通過考察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來評估英語演講教學的效果。衡量口語能力時通常有兩種評分標準。一種是利用整體等級評分表 (Holistic Rating Scale)來衡量,如雅思考試(IELS)口試等;另一種是采用分析性等級評分表(Analytic Rating Scale),如托??荚嚕═OEFL)口試等。
本文對于學生演講即口語成績的評價將從發(fā)音、語速、流利性及整體內(nèi)容(切題)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分。Faerch etc.區(qū)分了三類流利性:語義流利性,詞匯、句法流利性和發(fā)音流利性。Sajavaara認為流利性至少包括兩方面:語言的可接受性和言語的流暢連續(xù)性。本文所界定的流利性定義是指說話者能連貫、流暢地表達思想的能力,而且這種言語具有可接受性。這一界定包含了流利性的時間性、內(nèi)容的準確性和交際的功能性。
1.樣本
本研究是以L大學一年級理科生中隨機報名選取的兩個班43人為實驗組,進行融合英語演講課程教學;同時以另兩個傳統(tǒng)教學班41人為對照組進行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被試的教育背景基本相同:實驗前已經(jīng)進行了大約六年的英語學習,并通過全國高考進入L大學,因此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大致相當。
在演講課教學前,我們首先對兩組學生進行了前測 (根據(jù)事先布置的題目自行進行的三分鐘自由演講,滿分20分)成績?nèi)缦拢簩嶒灲M最高分18分、最低分4分、平均分12.17、標準差5.12;對照組最高分17分、最低分4分、平均分12.23、標準差5.07,;對兩組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值為0.517。由此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英語口語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可以認定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實驗前是同質(zhì)的。
2.研究工具
為了精確衡量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進行一個學年的演講學習后的口語水平,筆者對受試者進行了兩次演講測試。第一次時間為當年第一學期第一周、第二次時間為第二學期最后一周。演講之前一周先給出話題,要求受試者在準備后圍繞這一話題進行3分鐘左右的演講。
就話題進行自由演講可以避免對話或討論形式中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為保證兩次測試之間信度(具有較好的可比性)和效度(同時消除利用同一話題可能產(chǎn)生的練習效應),兩次選擇的話題性質(zhì)相似、難度相當。
3.教學方式
首先是對于演講理論上的講解和每個單元主題的分析理解,觀看演講比賽以及名人演講實況視頻,從中汲取經(jīng)驗,不斷進行模仿。即教師“講”的部分。
然后是學生“練”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要根據(jù)每個單元的演講主題準備演講稿。在此過程中需要搜集整理相關的主題資料,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知識的積累,也可通過網(wǎng)上查詢,或者是報紙、期刊、雜志等。這個過程能夠推動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對于每個單元的演講主題,要求學生先寫演講稿上交。然后采取組內(nèi)互評、組組互評,并將小組互評提交老師。教師批改后下發(fā),學生自己背稿,完全背熟后方可參加班內(nèi)正式演講。同時建議學生課下進行演練,同學之間給出指導和建議,多次的演練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學生的壓力,更熟悉演講內(nèi)容,以使得演講能夠順利進行。演講過程全部模擬英語演講大賽流程,分為自備稿件演講,即興回答問題演講兩部分。
最后是學生和教師“評”的過程。每個同學演講之后,其他同學要對演講者進行提問和評價。對于臺下的聽眾來說,他們要認真去聽臺上演講者的演講內(nèi)容,也是一次聽力訓練。另外,通過錄制視頻讓學生自己來點評自己及同學的表現(xiàn)、儀態(tài)等。最后由教師總結(jié)問題和不足,以便學生清楚優(yōu)缺點,不斷提高完善。
4.數(shù)據(jù)分析
用于研究和分析的數(shù)據(jù)有三組:第一組是實驗組和對照組第一次演講的成績,此成績用于確定兩組學生的初始英語口語水平;第二組是實驗組和對照組第二次的演講成績;第三組是實驗組自身實驗前與其經(jīng)過一學年英語演講教學學習后的演講成績。實驗數(shù)據(jù)將借助于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Spss(14.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推斷性統(tǒng)計,使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jié)合。
為使評分公正、準確,減少主觀偏差,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分別對演講錄像按發(fā)音、語速、流利度、內(nèi)容四個方面進行評分,每項5分,滿分計20分。然后取其平均分作為學生的最后得分。同時為確保其具備統(tǒng)計分析價值,首先進行了信度分析,結(jié)果顯示,評分教師之間只有整體內(nèi)容方面信度較低(0.524),其他都符合理論要求,特別是總分評分教師之間信度最高(0.734)。在信度系數(shù)α值上,各項值均達到0.7以上,符合Hughes中所提出的口試信度范圍(0.70-0.79),說明此數(shù)據(jù)具備統(tǒng)計分析價值。
經(jīng)過一個學年的創(chuàng)新型大學英語演講教學,我們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兩次成績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通過對實驗組自身實驗前后成績的配對樣本T-檢驗得出t值為-4.172。在95%的置信范圍內(nèi),自由度為40時,查表得知關鍵值為1.684。由于t值的絕對值大于關鍵值,因此說明兩次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同時由于t值為負,說明實驗后的成績要明顯好于實驗前的成績,即這種演講教學對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當然這也不排除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年的學習應該有所提高這一因素。因此,我們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
對兩組第二次演講成績進行齊性方差檢測結(jié)果為:在等方差假設下(Equal variances assumed)F=0.171,顯著性概率Sig.=0.681,大于0.05。這說明兩組的方差相等。查表得知關鍵值為1.980,小于等方差下的T值-4.215的絕對值,說明兩組學生的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且t值為負,說明實驗組英語口語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由于兩組學生在構成上是同質(zhì)的,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上的差異是由于實驗組采用了演講教學新模式而引起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采用新的英語演講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課堂更有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
根據(jù)測試,實驗組第二次演講成績總平均分為15.71,接近16分,即相當于百分制的80分,成績較為理想,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口語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各小項中語速平均分最高(4.37),說明大部分學生通過模仿母語者的語言及在真實語境中的對話練習后,掌握了適中的語速。其次是發(fā)音(3.97),說明經(jīng)過真實語境的訓練,總體語音、語調(diào)較好,但這一項標準差最大,表明被試之間差異較大,個別學生語音、語調(diào)仍然存在較大問題,是我們今后教學中要關注的重點。流利性方面平均分最低(3.59),表明學生在整體把握上還需進一步提高,這也是我們今后進一步研究中的需要加強和關注的。內(nèi)容小項最低分為2分,這主要是由于個別學生在敘述與評論中出現(xiàn)跑題。最高分各小項都是滿分,總分為19分,說明這種新型演講教學模式成效顯著,同時也讓我們欣喜地看到雖然大學英語課時少、任務重,無法單獨開設口語課,但只要我們找到適合的模式和方法(如本文中的融合英語演講教學模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樣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學好外語,且達到學以致用。
盡管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數(shù)量小,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個別教學設備不夠先進,達不到理想效果等。但綜合學生的反饋、教師的評價及對兩組數(shù)據(jù)所做的分析表明:英語演講課不是英語口語課的改頭換面,而是融合英語語言訓練與演講技巧的新型課程,它會涉及但并不過多強調(diào)演講學的相關理論及知識,而是重實踐、重能力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技能型課程。
首先,大學英語演講課程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確定理論框架、提出問題、布置任務、點評和評估。其次,大學英語演講課程注重課內(nèi)和課外相結(jié)合,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另外,大學英語演講課程能夠使語言輸入和輸出相結(jié)合。學生通過準備演講稿、學習和傾聽別人的演講可以擴大閱讀和聽力的輸入,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學生通過大量語料形成語感、佐以教師歸納和點撥的方式,提高輸入向輸出的轉(zhuǎn)化,從而切實強化學生的口語輸出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