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南
摘? 要:教師在詩歌教學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經典的詩歌作品在理解上膚淺模糊,在情感上無法達到共情的深度,而在品讀賞析上更有隔膜。學生和詩歌作品之間如同有一塊寒冰,而教師要做的就是打破寒冰,消釋這之間存在的隔膜,讓學生可以領會詩歌之妙,體悟詩詞情感。
關鍵詞:詩歌教學? 隔膜? 破冰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2-0069-01
關于初中生在詩歌學習方面的要求,新課程標準重點強調了積累、感悟和運用。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及“審美情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詩歌學習和欣賞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的,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化解與詩歌的隔閡,拉近與詩歌的距離。
1? ?破除膚淺閱讀造成的隔膜
1.1 準確解讀字詞
理解詩歌第一步就是理解字詞,因而幫助學生準確解讀字詞就十分關鍵。教材中雖然對于大多數(shù)重要的字詞都有注釋,但還是有不全面的情況。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夜雨寄北》一文中對“剪燭”一詞并無注釋?!昂萎敼布粑鞔盃T”一句中關于“剪燭”的理解。教師應該明確這個是為了剪下已經燃燒過的燈芯是為了調亮燭光,這樣才有了下句“卻話巴山夜雨時”,久別的雙方徹夜長談。如果不強調,學生會產生誤讀,從字面直接理解成剪滅燈芯,也就無法把握上下句整體性的意境美。
類似這樣的字詞雖不是生僻字,在注釋中并無解釋,但是對于年代久遠的一些作品來說,里面涉及一些生活習俗等差異,教師應當將這些意思補充給學生,以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依靠自身無法正確理解,讓學生在準確把握詩句語言字義的基礎之上再去解讀文本。
1.2 比較區(qū)分字詞
由于漢字的獨特性,屬于表意文字,所以常常出現(xiàn)形同音義不同,或是形音相同而義不同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詞義的差異加深對字詞和詩歌的理解。例如“可憐”一詞。在七年級下冊《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一句,里面的“憐”是“憐憫,同情”,“可憐”就是“值得同情”的意思。而在辛棄疾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結尾抒情句“可憐白發(fā)生”中的“可憐”是“可惜”的意思。由此可見,同一個詞在不同詩詞中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內涵,所體現(xiàn)的情感基調也完全不同。而學生往往對字義的把握存在單一性的局限,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幫助學生加以區(qū)分。
此外,通過區(qū)分漢字讀音,尤其是在詩歌中把握其古音,也可以幫助區(qū)分字義。
1.3 補充相關背景
古詩詞教學中依循教學思路要對詩人和寫作背景進行簡單介紹,正所謂知人論世,但是對于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活經驗、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等,教師也要讓學生有所了解。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讓學生和文本平等的對話,消解與文本的隔膜。
例如陸游的作品,學生在解讀時一定要把它放置到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中,不能脫離時代特征,更不能用現(xiàn)代的價值觀念去評價,而這需要教師的引導。以七年級下冊《卜算子·詠梅》為例,陸游以梅花自比,“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塵,只有香如故?!碑斣娙嗽谡沃性馐苷u謗,不得志時,他只能保持自己孤芳自賞的品格,不同流合污,而他全部的希望也只能寄托于皇帝。封建文人的命運是不能自己把握的,他們所有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都要獲得明君的賞識才能得以施展。如果理解了這一層思想,也就可以手握這把鑰匙去打開并進入辛棄疾、杜甫、杜牧等眾多富有家國情懷的詩人的世界。
最后,教師在解讀和補充的過程中要注意詩歌的整體性把握,要根據(jù)不同文本的情話從實際出發(fā),注意避免過度闡釋,背離于作者原意,喧賓奪主,從而顧此失彼,走向另一個極端。
2? ?破除情感審美不足的隔膜
2.1 欣賞用詞之巧妙
閱讀詩詞,欣賞詩詞精彩的遣詞用字,學生需要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會。但是由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局限,往往他們的欣賞只停留于表層,這也導致對文本的理解不透徹,把握不到位。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調動起內在認知,從而體悟詩句之妙。
2.2 感受情感之獨特
詩歌是情感表達的藝術,而這種情感的表達更因為作者的個性而綻放光彩。詩歌是詩人獨特情感化的外化,是瞬間情緒的顯化。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感受詩人的個性化情感表達。如題材相同的詠梅詞,手法上也都是以梅自喻,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
子·詠梅》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毛澤東的詞作一個“笑”字就將積極樂觀,自信向上的情感基調顯露無疑。而陸游的詞卻是“寂寞” “愁”緒無限,孤寂凄涼。而這正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要注意的是,詩人的情感是流動變化的。孫紹振在《關于古典詩歌欣賞的對話》一文中談到“讀詩,不能僅僅僵化地根據(jù)意象來按圖索驥,還要努力貼近詩人瞬間變化的心靈”,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詩歌中的情緒起伏和情感變化。
3? ?破除意象斷裂的隔膜
3.1 把握經典意象的常與變
詩歌中的意象是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tǒng)一。意在象之中,象在意之內。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純潔的“蓮花”,有寄托游子鄉(xiāng)愁的“子規(guī)”,有傲雪開放的高潔的“梅花”?!跋﹃枴笔鞘浜拖?,“柳絮”是飄零和孤寂。如最常見的“明月”這一意象,在古詩中大多用以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正所謂“望月思鄉(xiāng)”。學生早已從李白的《靜夜思》中獲得對這一意象的積累。故而在學習常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時,自然能夠調動對該意象的情感體會。
3.2 把握多個意象的整體性
詩歌中的意象選擇往往并不是單一出現(xiàn)的。多個意象的連用在古詩詞中極為常見,而且能夠強化情感的表達。這就形成了意象組。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意象營造出蕭瑟凄涼之境,“古道、西風、瘦馬”也是極富哀愁的景象,這六個意象正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從意象的整體性來把握,欣賞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意象的內涵,體會詩人的獨特匠心,透徹把握詩人的情感,從而達到對詩歌審美層面的體悟。
4? ?結語
總之,語文教材中選入眾多經典的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對于提高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情感內涵,陶冶心靈有著極大的作用。古典詩詞的價值和魅力在當代社會是有增無減。語文課堂要進入詩詞世界,領略詩歌之美,教師就應帶領并和學生一起破冰前行,打破詩歌隔膜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