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勁,廣東省音樂家協會音樂與音響藝術委員會會長;廣東廣播電視臺資深節(jié)目主持人、記者、編輯。1986年入選廣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首批一線節(jié)目主持人,曾主持多檔電臺節(jié)目;參加組織、策劃、主持過眾多大型活動和音樂唱片的編輯、演唱錄制工作,主持的電臺節(jié)目及作品獲得過全國及省級獎項。2005年參與創(chuàng)辦《年度十大發(fā)燒唱片榜》評獎及頒獎典禮活動,已連續(xù)舉辦十五屆。
中國內地傳統唱片業(yè)的興衰分水嶺,大概是2004年前后“網絡歌曲”的突然崛起,音樂傳播方式和渠道的脫胎換骨,讓傳統唱片似乎確實離我們越來越遠……
欲言:明知已經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卻“固執(zhí)”地期待唱片業(yè)“春天會回來”?!澳甓仁蟀l(fā)燒唱片頒獎典禮”連續(xù)舉辦了十五屆,是什么動力讓您堅持這樣做?
林勁:情懷,責任。1986年我進入珠江經濟廣播電臺做節(jié)目主持、編輯、記者,當時是全國第一個經濟廣播電臺試點,那時候港臺、廣東的流行音樂非?;穑娕_幾乎每天必播,收聽率是非常高的。90年代電臺開設發(fā)燒音樂音響節(jié)目,從那時“發(fā)燒”到現在。退休后,受電臺領導的誠邀繼續(xù)主持做“發(fā)燒音樂欣賞”節(jié)目,義務做,不拿稿費,辛苦,但更快樂。經歷過廣東流行音樂黃金時代的音樂人、電臺人,都對音樂尤其是廣東的音樂有著很深的情結。我一直都希望能把最好的音樂傳播給聽眾。我們在音樂廳欣賞音樂藝術家們的演奏演唱,往往是一次性的,其實很多優(yōu)秀作品是值得反復欣賞,這就需要有高質量的音源留存,發(fā)燒唱片就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而電臺的FM頻道就能為聽眾提供優(yōu)質的立體聲音樂傳播,同時可在互聯網同步轉播。大眾的生活品質在不斷提高,追求更高質量的音樂重播應該成為大眾精神生活的必需。
欲言:前些年,一位新華社記者問我,廣東對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引領、示范和影響力方面,哪些是比較突出的。我回答,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流行音樂對人們思想解放的潛在的影響力肯定是巨大的,無以量化的。雖然時過境遷,廣東流行音樂已不如當年那么輝煌,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廣東流行音樂產業(yè)仍然具有相對的優(yōu)勢,廣東的唱片業(yè)在全國還是處于領先的。
林勁:沒錯,廣東是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祥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產業(yè)化是從廣東開始的。當年“太平洋”“新時代”“珠影音像”和老大哥“中唱(廣州)”四大唱片公司,帶旺了全國的流行音樂,大大小小的民營唱片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筍,那是唱片業(yè)的鼎盛時期。無線數字音樂通道越發(fā)達,傳統唱片業(yè)就越受沖擊。我們不能不面對這樣的大勢。但目前來說發(fā)燒唱片還是有它的消費市場,
放在全國來看,廣東唱片業(yè)的發(fā)展相對來講算是最好的,唱片消費群體是最大的,唱片發(fā)行數量也還是最多的。唱片品質上與北京不相上下。大家都說內地(實際上也包括港臺)唱片業(yè)能否再崛起,要看廣東,說明廣東具備的底子還是相對厚實的。目前廣東(以廣州為主)真正還在持續(xù)“發(fā)燒”的唱片公司大約有二三十家,比北京、上海多一點。這種狀況與你們傳統紙媒情況類似,但你能說紙媒會因為網絡新媒體的出現而消亡嗎?不會。書本閱讀、唱片欣賞,是品質,是品位,是有生命力的載體。無論如何,人們對音樂這個精神生活必需品的追求是不會停止的。
欲言:去年初的第十四屆頒獎典禮上,國家大劇院一位老總不無調侃說,“你們是怎么熬過來的?”我當時聽了也很有同感,他這句話里含著敬佩。敬佩歸敬佩,生存發(fā)展是擺在每一家唱片公司面前的實際困難,公司也好,音樂人也好,很多情況下都是自掏腰包貼錢的,“出唱片純粹是因為愛”,這種說法多少讓人聽了有一點心酸。
林勁:這就是一種情懷吧。過去“造星時代”,唱片公司與歌手之間是利益共同體,公司想方設法捧紅歌手,歌手紅了,唱片就有銷量。網絡時代不同了,即便歌(星)手造出來了,唱片也不一定賣得好,什么原因?網絡音源獲取渠道的變化,版權意識,音樂消費觀等多種原因……作為唱片公司唱片銷量有限,必須開拓縱橫向業(yè)務發(fā)展維持營運,例如策劃藝人演出;與電子網絡營運商合作在網絡銷售數字音頻錄音等,爭取多一些收益作為營運補貼。唱片生存確實不易,不要說“動輒過百萬”的大賣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專輯能銷萬張都已經是值得慶幸的事,這是現狀。現在唱片消費是一種品味,已經重新回歸到唱片初期的“貴族”消費時代,比如近年出現的Bluspec藍光CD,HQCD等新一代高清唱片受到發(fā)燒友的熱捧;又比如LP黑膠唱片重新開始受到青睞。
欲言:過去流行音樂唱片占據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現在的唱片發(fā)行是怎樣一種情況?
林勁:當然是發(fā)燒唱片,“發(fā)燒”是一種時尚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活情調,是一種精粹文化。目前具有實力的發(fā)燒唱片公司仍然集中在廣東和北京,北京有北京的優(yōu)勢,北京的唱片公司主要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等樂團合作,錄制大型交響樂、歌劇、大型民樂等,全國各類大型交響樂的錄制基本是北京包下,另外也錄一些國外的樂隊演出,制作發(fā)行唱片。廣東的唱片公司各有側重,主要是錄制國內著名歌唱家演奏家個人專輯以及廣東文藝團體演出的作品,也錄制經典老歌和地方戲曲,這一塊也有一定市場。有一些唱片公司發(fā)展得還是不錯,要看公司的理念和運作。發(fā)燒唱片的消費者基本上是一些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懷舊群體和追求高品質音樂的消費群體。唱片題材好,品質高,宣傳到位,還是有一定銷量。組織演出、接商演等傳統營運模式,仍然是“貼補家用”的手段?,F在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已經很少跟演繹者簽長約了,一般談好價錢,演繹者一次性領取稿費,唱片賣多賣少是公司的事,這種模式還在沿用。市場拓展方面,北京的唱片公司較重視國際市場,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展會作推廣,廣東的唱片公司則主要是參加港臺及東南亞的展會作推廣。為促進行業(yè)共同發(fā)展,各唱片公司攜手共進,相互之間會開展業(yè)務交流和信息互通。
欲言:對于唱片業(yè)如何能持續(xù)發(fā)展您有什么看法?
林勁:我認為首先還是要立足本民族的東西,民族音樂要傳承,更要創(chuàng)新,作曲、編曲,演出、演奏等內在外在的東西都要與時俱進,民族性、時代性、國際化相結合,要制作大眾喜愛的音樂精品?,F在國家提倡“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我們的音樂傳播輸出有國家的支持,個人認為,音樂走出去并非只是外在形式上與國際接軌,而是要首先做好音樂內在的民族化特色,讓老一輩、新一代,讓世界都能接受、喜歡。我一直強調也一直追求音樂高品質,我也一直相信,音樂市場一定會回歸追求精品的理性消費。
欲言:今年“十大發(fā)燒唱片頒獎典禮”已經是第十五屆了,談談您對這個榜的現狀發(fā)展和未來有什么期望?
林勁:唱片,作為記錄音樂、保存音樂、再現音樂、傳播音樂的載體,帶給我們多彩的生活和聆聽的快樂,十五年來“十大發(fā)燒唱片榜”見證了中國發(fā)燒唱片成長歷程,這個平臺一直致力于推動音樂音響文化發(fā)展,為追求高質素音樂表現與錄音藝術的音樂藝術家、錄音師們展示他們的努力成果,為廣大音樂音響愛好者提供豐富多元的音樂精品指南,“唱片榜”評選是以作品的音樂藝術表現、創(chuàng)新音樂元素、錄音制作水平以及市場認受度等方面為基本準則進行評選。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能為業(yè)界相互學習交流、不斷提升音樂錄制水平,活躍民眾文化生活,而作出更多的努力。十五年來,“唱片榜”得到省音協等主辦單位領導的關心支持,音樂與音響藝術委員會同仁的傾力合作,眾多音樂藝術家錄音師制作人(殷承宗、李云迪、李心草、余隆、邵恩、范燾、閔惠芬、龔一、關乃忠、陳佐輝、巫漪麗、安志順、徐沛東、史志友、李海鷹、李自立、鄧偉標、秦立魏、馬新樺、黃北星、倪一珍、張毅、李沛、李傳韻、廖昌永、騰格爾、萬山紅、孫健、譚晶、李素華、唐彪、黃紅英、王紫菲、李小沛、李大康、鄒鐵夫等),國交、愛樂、北交、上交、廣交等樂團,以及各大唱片公司的積極支持參與,也非常感謝社會各方的慷慨解囊相助鼎力支持,使唱片榜得而順利舉辦并延續(xù)至今。
要堅持唱片的生命力,必須出品高質量的唱片,為網絡平臺提供高品質的音源,為音樂消費者不斷提供高品質的音樂,這是唱片發(fā)展的方向。希望“十大發(fā)燒唱片榜”能為促進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而作出更多的努力,雖然該平臺在運作中也遇到過不少困難和波折,但情懷和責任促使我再苦再難,我都愿意繼續(xù)“發(fā)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