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題注:土俗好為歌,男女贈答,頗有《子夜讀曲》遺意。采其能筆于書者,得數(shù)首。
自煮蓮羹切藕絲,待郎歸來慰郎饑。
為貪別處雙雙箸,只怕心中忘卻匙。
人人要結(jié)后生緣,儂只今生結(jié)目前。
一十二時不離別,郎行郎坐總隨肩。
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沒人知。
因為分梨故親切,誰知親切轉(zhuǎn)傷離。
催人出門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
挽水西流想無法,從今不養(yǎng)五更雞。
鄰家?guī)У脮艢w,書中何字儂不知。
等儂親口問渠去,問他此儂誰瘦肥。
一家女兒做新娘,十家女兒看鏡光。
街頭銅鼓聲聲打,打著中心只說郎。
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頭儂自憐。
記得初來同食乳,同在阿婆懷里眠。
自剪青絲打作條,親手送郎將紙包。
如果郎心止不住,看儂結(jié)發(fā)不開交。
第一香櫞第二蓮,第三梹榔個個圓,
第四夫容五棗子,送郎都要得郎憐。
黃遵憲(1848—1905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晚清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文學家,廣東省梅州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署湖南按察使等。著有《人鏡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黃遵憲喜歡以新事物熔鑄入詩,以詩歌來反映近代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詩中充滿了熾熱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情感,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后世對其評價頗高,“公度之詩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郁郁青蔥,蔭巖竦壑,千歲不死,上蔭白云,下聽流泉,而為人所瞻仰徘徊者也”(康有為)。“公度之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梁啟超)。白壽彝在其主編的《中國通史》專做一節(jié)介紹黃遵憲,題為:倡導“我手寫我口”的晚清新派詩人,此定義十分準確。
黃遵憲以“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篇。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在當時詩壇引起了一股潮流,也頗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推崇。黃遵憲提倡詩歌應該具有言辭直白,貼切現(xiàn)實的特性,如在《人境廬詩草》開篇的自序中說到:“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識時貴知今,通情貴閱世。卓哉千古賢,獨能救時弊,賈生《治安策》,江統(tǒng)《徒戎議》?!弊鳛橐幻形娜吮ж摰恼賳T,面對晚清時局動蕩,國家羸弱的現(xiàn)實國情,黃遵憲在其文學主張中總會嵌入關注時事和積極參與改革國家的理念,也十分推崇山歌等淳樸而自由的民間文學作品,從其代表論著《人境廬詩草》收錄的山歌可見一斑。
《人境廬詩草》書名取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結(jié)廬在人境”。書中收錄了黃遵憲從清同治四年至光緒二十八年間(1865—1902年)所寫或收集的詩歌。詩稿于1902年始定稿,至1905年3月黃遵憲歿后也沒有刊印,1911年才由粱啟超在日本付印。全書共十一卷,641首詩歌,其中山歌15首,此外還有用山歌體創(chuàng)作的一些竹枝詞和新詩,特別是客家山歌口吻寫成的52首《新嫁娘》敘事詩組詩轟動詩界。
黃遵憲先在書中解釋了山歌的來由及特點:“瑤峒月夜,男女隔嶺唱和,興往情來,余音裊娜,猶存歌仙之遺風,一字千回百折,哀厲而長。”書中共收錄的山歌,均是“興往情來,余音裊娜”的情歌,敘述梅州客家女人對愛情的期待,以及離別、相思之情,采用了梅州客家山歌中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幕靖袷剑褂昧酥睌?、起興、比喻、雙關等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凸顯了民間文學作品的直白通俗、情感質(zhì)樸、曲調(diào)爽朗等特征。如第一句“自煮蓮羹切藕絲,待郎歸來慰郎饑。為貪別處雙雙箸,只怕心中忘卻匙?!逼鹋d手法中“以景引情”“借物發(fā)端”的作法。通過“自煮”(喻孤單)“藕絲”(喻藕斷絲連)等他物,“雙箸”(喻貪戀別人)和“心中匙”(自家愛人)的對比,帶出一位客家婦女的相思?!百I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沒人知。因為分梨故親切,誰知親切轉(zhuǎn)傷離?!币痪洳捎昧恕半p關”手法,指一詞同時表達兩種不同的意思或事物,蜂咬梨往往只咬一丁點,在外觀看不出來,實則里面已經(jīng)受傷,和后一句“心中有病”關聯(lián),“分梨”喻分離,“親切”喻愁,和民間流傳的一句情歌十分相近:梨子好食汁盈盈,梨(離)汁(淚)跌落妹衣襟,郎要分梨(離)妹就切(愁)。切來切去會傷心(妹“心”)。這種“一字千回百折”的婉轉(zhuǎn)、含蓄,正是客家山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黃遵憲熱愛山歌,他的創(chuàng)作也深受山歌的影響,“在篇章結(jié)構(gòu)上,注意波瀾曲折,長而不板;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①。除卻推崇山歌外,他本人也熱衷于創(chuàng)作,四十四歲在倫敦時創(chuàng)寫了幾首山歌,并對山歌作了進一步的解讀:“十五國風妙絕古今,正以婦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學士大夫操筆為之,反不能爾。以人籟易為,天籟難學也。余離家日久,鄉(xiāng)音漸忘,輯錄此歌,往往搜索枯腸,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崗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黃遵憲搜集客家山歌的工作,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開拓性的影響,后世的客家文學創(chuàng)作者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發(fā),開始關注山歌和方言入文入詩,如作家、廣東梅州人樓棲回憶:“客家鄉(xiāng)土文學在我的童年記憶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我?guī)图依锷仙酱虿窈?,有時聽到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情景令人神往,客家民歌,別有一番風味?!币虼耍?948年所寫的客家方言長篇《鴛鴦子》,是以客家山歌的形式反映客家人反壓迫求解放歷程的一部敘事長詩。語言運用得好,讀來生動傳神,有聲有色,其中有不少是富有情味雋永,饒有趣味的歌謠,如:
樹頭唔硬唔燒炭,
竹頭唔硬唔做擔竿,
雕子(鳥兒)無翼難進山,
河魚無鰭難上灘。
……
萬里無云五月天,
曬死禾苗曬裂田,
窮人食泥又食草,
三爺遮眼看唔見。
《人境廬詩草》出版二十年后,主推白話文運動的文學先驅(qū)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如此評價黃遵憲:“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這種話很可以算是詩界革命的一種宣言。末六句竟是主張用俗語做詩了。他那個時代作的詩,還有《山歌》九首,全是白話的。內(nèi)中如: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沒人知。因為分梨更親切,誰知親切轉(zhuǎn)傷離?催人出門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挽水西流想無法,從今不養(yǎng)五更雞。一家女兒做新娘,十家女兒看鏡光。街頭銅鼓聲聲打,打這心中只說郎。都是民歌的上品?!边@種“上品”民歌,鄭振鐸在其著名的《中國俗文學史》一書中也贊不絕口:“像夏晨荷葉上的露珠似的晶瑩可愛。”
注釋:
①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