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初中國報刊中的東南亞華僑教育問題
      ——以《華僑教育》為考察中心

      2020-03-14 01:31:26楊佳欽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校董教員華僑

      楊佳欽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7)

      東南亞地區(q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全球海外地區(qū)華人華僑主要聚集地。早期移民東南亞地區(qū)的華人多是為了更好地謀生(不論是商業(yè)貿(mào)易或是國內(nèi)生活環(huán)境變化),其最大的心愿依然是未來有朝一日可“衣錦還鄉(xiāng)”,這使得“落葉歸根”的歷史情懷得以延續(xù)。正是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東南亞地區(qū)各國華僑教育也逐漸得到發(fā)展。

      眾所周知,歷史上東南亞華僑教育曾一度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制約中夾縫生存、曲折發(fā)展,甚至多次遭受取締,但東南亞地區(qū)華人頑強地抵抗了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使得東南亞地區(qū)華文教育得以延續(xù)。因此。東南亞華僑教育也一直被視為是保持中華民族特性、傳承中華文化及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性工程,其不僅是團結(jié)海外華人的有效方式,也是傳承、培養(yǎng)、鞏固與維系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國族認同、文化認同及制度認同的關鍵步驟,更是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價值、中國經(jīng)驗及中國方案海外傳播的重要橋梁與媒介?;诖耍恼聰M以20世紀初期《華僑教育》刊物資料為研究資料,將從微觀視角探究20世紀初期東南亞教育的具體情況,并試圖從中總結(jié)歸納出當時該刊物所呈現(xiàn)的東南亞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建議措施,以期對拓展東南亞華僑教育研究有所助益。與此同時,深入了解不同歷史階段華僑教育的問題、成效與特征,有助于為當今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華文教育提供更多寶貴歷史經(jīng)驗。

      一、《華僑教育》的創(chuàng)刊與特點

      1927年,南京政府的成立結(jié)束了國內(nèi)外動蕩的局面,社會的穩(wěn)定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保障,使得當時學界有更多精力去關注華僑歷史、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各種領域,相關華僑問題的學術研究刊物與專業(yè)研究機構(gòu)也得到發(fā)展。作為服務華僑學校典型代表的國立暨南大學,不僅成立了南洋文化事業(yè)部,也創(chuàng)辦了《南洋研究》的學術刊物。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1928年4月,國立暨南大學師范科同學會在上海正式創(chuàng)辦了以“傳達溝通我國華僑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為宗旨的《華僑教育》期刊,該期刊屬不定期出版的教育刊物,并于1932年4月???,共公開出版刊物四期,其主要刊載有教育漫談、教育文藝、通訊、消息一束、專載、論文等欄目,內(nèi)容包括華僑教育文化方面的論著、評論等共117篇,其中探究華僑教育相關話題的文章為28篇,涉及東南亞華僑教育問題的文章16篇(見表1),占華僑教育主題文章的一半以上,東南亞教育主題的相關論文占比最高。

      表1 華僑教育相關文章整理表

      從文章發(fā)表年份來看,這28篇文章發(fā)表的時間為1929年至1932年。其中,1932年華僑教育相關話題的文章高達11篇,而涉及直接討論東南亞華僑教育主題的文章有7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漫談與論文風格的撰寫作者是親身前往東南亞華僑學校任教,或走訪觀察東南亞華僑學校方式,以更為真實的親身經(jīng)歷闡述了相關問題,這也使得文章內(nèi)容更加有深度。

      從文章主題來看,這些文章內(nèi)容涉及回顧東南亞華僑教育,探究東南亞華僑師資問題、轉(zhuǎn)達祖國政府所發(fā)布的東南亞華僑子女回國教育政策及展望未來東南亞華僑教育四個方面,其中以華僑教育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主。

      總而言之,《華僑教育》所刊載的文章已從多角度探究東南亞華僑教育主題的文章,重點考察了東南亞華僑教育師資、辦學經(jīng)費及學校管理等相關方面??梢哉f,這些材料是研究東南亞華僑教育的珍貴材料。

      二、從《華僑教育》管窺20世紀初東南亞華僑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研讀刊物以上涉及東南亞華僑教育的文章,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盡管東南亞華僑教育有得到發(fā)展,但還有遇到不少嚴峻的問題,其中以教師素質(zhì)、教材內(nèi)容、教學管理,教學經(jīng)費及東南亞當?shù)卣拗婆c祖國政府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

      (一)教師文化水平不高,師德師風有待加強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不僅要具有夯實的知識文化素養(yǎng)與過硬的教學技能等“硬件”基礎,還應具備有高尚的情操與優(yōu)良的品德等“軟件”能力。然而,當年東南亞地區(qū)華僑教育方面,授課教師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與師德師風兩大問題。這一點從鐘梅慶[1]走訪三十余南洋學校后發(fā)現(xiàn)可了解,“南洋各學校之教師會受過相當師范教育固十無一二,即有中學畢業(yè)程度者,亦正乏其人,所有大都冬烘之輩,落魄之流,彼等固莫明教育為何物者也,最可怪者,即小學畢業(yè)生,亦居然任小學教師之資格,名之曰‘助教’,其職務再教育低年級學生”,也道出了“然則以此等學生教之于助教,其危險若何!”的感慨!而劉漢榮[2]對西婆羅的教育概況不僅提及:“像挪山里面往往聘請沒到從前讀了幾年《論語》兼算命的先生去擔任”。更為可怕的是,還出現(xiàn)了類似“(教員)學識有限,嫖賭全能”[3]等教員師德師風敗壞的問題??梢姰敃r東南亞華僑教育教師能力與水平的薄弱。

      (二)教材內(nèi)容編排不夠科學

      教材作為課程標準的具象化,其不僅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jù),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寫章節(jié)安排連貫性、內(nèi)容設計科學性及全書主旨合理性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教材編寫是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而當時教材的編寫主要存在的民間與官方兩個途徑,總體上缺乏規(guī)范性。正如,李長博開門見山地指出“國內(nèi)的教科書不適用于華僑學校,已經(jīng)成了一個問題,尤其是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也具體地指出了中華商務的中小學史地讀本中所出現(xiàn)的錯誤,如“地理,對南洋僅一章,而且事實的謬誤,統(tǒng)計的陳舊,不一而足”。與此同時,還無奈地提及“國內(nèi)教科書完全是閉戶造車,一無用處”。[4]顯然,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了當時教材編寫的實際水平。

      (三)教學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對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教法制約著學生的學法,同時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符端五在探討暹羅華僑小學時發(fā)現(xiàn):“暹羅華僑現(xiàn)在許多學校還用‘注入法’做灌輸智識于兒童的唯一方法;這么一來,未免排斥兒童中心主義而傾向于教師中心主義了”,也明確地指出:“這種學習,可以看出詮釋處于被迫于教師的威令。當然不能得到什么好處的,徒此一知半解的,皮毛的,一時的智識”,[5]而北婆羅洲的華僑教育“跑到越地來但是求其懂得兒童心理及教學方法和辦學步驟的,仍是鳳毛麟角”,曾毅夫[6]以更為超前的眼光“學習的進步問題,和教學法的好壞,很有密切的關系,假如教學得法,使兒童對于所學的感到興趣,進步的程度自然比較要快”。此外,還觀察“南洋小學教師授課時多用演講式”及“教師間有因兒童所學者不能了解,而加以嚴酷的儆戒者”等落后的教育方法。

      (四)辦學經(jīng)費無法保障

      辦學經(jīng)費是維持學校日常運作的基礎,嚴重地說辦學經(jīng)費充足與否關系到華僑教育的生死存亡。正如,曾毅夫所提及“要發(fā)展教育書事業(yè),唯一的條件在有充裕和穩(wěn)固的經(jīng)費,設無固定教育經(jīng)費,整天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保持現(xiàn)狀尚且不能,遑論乎發(fā)展?”[6]當時,東南亞地區(qū)華僑的華僑教育絕大多數(shù)是由當?shù)厝A人自發(fā)組建,教育經(jīng)費均為華人自籌,其來源的途徑主要由華商贊助、校董捐助兩個途徑進行籌集。正如,曾毅夫提及“(華人)商店月捐、華商貨物加抽稅”[6]。而當時由于受到國際政治與經(jīng)濟的影響,導致當?shù)厣虡I(yè)凋零,直接導致東南亞地區(qū)華人商業(yè)經(jīng)濟,進而影響了教育經(jīng)費,使得辦學經(jīng)費困難是東南亞各國華僑教育面臨的普遍問題。顯然,辦學經(jīng)費的缺乏已成為當時東南亞華僑教育乃至是海外華僑教育最大的危機。

      (五)行政與教學關系嚴峻

      學校行政與教學關系嚴峻,主要體現(xiàn)為董事會等學校行政凌駕于教師權(quán)利之上,或說教師沒有完全受到尊重。正如,刊物對北婆羅洲的華僑教育進行探究時,發(fā)現(xiàn)“南洋辦學校的人,除了少數(shù)有些現(xiàn)代教育眼光的學者外,其余大都目不識丁的農(nóng)商界巨頭”。這些人不僅“自身原來沒有受過教育”,也存在“頑固執(zhí)拗,自作聰明,不受教育的貢獻,往往弄到神形兩難”等各種“硬傷”,最后,只能是“像這樣要想希望他們辦學弄到又成績,簡直是做夢咯”的感慨,更為可怕的是,不懂教育的人往往還“操縱學校行政干涉教務”,甚至還有可能出現(xiàn)“財政恐慌,停辦學?!钡葒乐氐臓顩r。這也使得一些高明的教員“溜之大吉”。[7]又如,曾在南洋任教小學兩年多的教師絲絲,以自身親身經(jīng)歷的“南洋的小學校的組織大都是一樣,就是每一間學校都有校董會,而校董會中又有董事會,總理財政書記查賬等,就是董事會人員。在董事會中最有力量的算總理,他的職權(quán)是負責校中一切的負責:如聘請校長和教員以致于校中事務”,并且往往還會”因為總理可以有干涉教務方面的一切致一般熱心辦教育的教職員沒有設施自己辦學的方策的機會”,與使得部分校長為了“飯碗”不惜犧牲自身的“教育主張”成為了“飯桶式的校長”。更為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教員能否勝任是在他們后臺老板”的事實,[8]也存在著“教員有四位俱與董事有親戚”[3]此外,劉漢榮對西婆羅的教育做概況時,不僅闡明了“教育對于經(jīng)濟大抵那是商家承擔,并且校董當然也是他們充任”事實,也提出了較為遺憾“(校董)多數(shù)以前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和承襲著祖國世代相傳的惡劣根性”,譬如,以祖籍地來源的省份或市區(qū)或縣等地方觀念劃分,使得部分學校教育不能夠完全成為該地區(qū)華人社會共享的教育資源,及“本來學校一切進行可由教員負責的,但在西婆羅方面多數(shù)卻由校董”,[2]而如上文所述校董實際管理能力與知識水平有限,使得教育質(zhì)量受到嚴重影響。

      (六)兩地政府管理問題突出

      東南亞地區(qū)當?shù)卣畬θA僑教育的約束及中國政府針對東南亞華僑關注度不高,這是東南亞地區(qū)華文教育開展的最大問題。如亞薦撰寫的《南洋華僑教育前途之我見》一文,文中第二部分探究了華僑教育不振的原因中明確指出“(華僑)自己創(chuàng)辦的教育機關,須得經(jīng)過他們(東南亞當?shù)卣┰敿毜恼{(diào)查,認為有違背了當?shù)氐姆ɡ?,便有取締的必要。倘若明知故犯而就犯者,便受?qū)逐出境的遭遇”等方式鉗制教育。[9]又如曾毅夫在文中明確指出當?shù)卣敖萌裰髁x,和新學制的教科書,任意驅(qū)逐教員,嚴格取締學生作文時引用愛國何去的字句”等嚴重限制當?shù)厝A僑教育事業(yè)自由發(fā)展的無理條件。[6]而劉漢榮在對東南亞西婆羅地區(qū)的教育概況時也提及,當?shù)卣€通過“四級三番”組織管理制度、商業(yè)壟斷及列舉人頭稅、家俱稅與地稅等各種苛刻抽捐來壓榨,使得當?shù)厝A僑的生活多以物質(zhì)需求為主,教育文化等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較落后。此外,當時政府直接限制“不準學生讀教育部審定的新書,平常對于教員教授及學生的一切行動,也好像鐵絲般密密防范”,甚至通過限制“智識階級登岸,或采取商店擔保與學校聘請才可以上岸”的方式,來管制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員。更為糟糕的是,荷蘭政府還派人前往學校(他所任教的西婆羅)里收繳三民主義課本,并以“三民主義太過激烈,兒童不可閱”為由強奪了學校一百多本課本。[2]顯然,當時東南亞當?shù)卣褟慕虇T、教材及學生思想等多方面進行了限制。

      誠然,東南亞華人也是中國人,作為華人的祖國政府在國人遇到如此遭遇時理應及時做好協(xié)工作,但實際對東南亞華僑教育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也使得“雖有華僑聲嘶力竭的呼號,去未見當局生些微的響應”,以至于曾毅夫發(fā)出了“不知是外交當局果真無暇顧及呢?抑華僑教育知不足救濟呢?”的感慨,也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提及“我外交當局,若不把華僑教育放在眼里,那就不用說了,要是還能夠感念到遠在海外任人摧殘的華僑教育這樣危險的話,那就應當切切實實的負起責任來,設法解決,以挽危機”。[6]

      三、當時提出解決東南亞華僑教育問題的方法

      當時影響東南亞地區(qū)華僑教育發(fā)展的因素涉及諸多方面,由于東南亞各國國情不同,教學條件限制,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而如何提出科學、客觀、具體的措施則是有效解決問題重要途徑。作為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在分析東南亞華僑教育問題的同時,也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具體可歸納成如下六個方面:

      (一)加強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行為舉止必須在法律、道德準則上經(jīng)得起考驗。正如《北婆羅洲的華僑教育》一文中提出”一個學校要希望其能有起色,可以說完全有賴居于領導地位的老師。教師是學?;顒拥脑瓌臃健?,并且發(fā)出了“若為人模范的老師,都既失卻以身作則及為人表率的資格,怎樣尚能教兒童學校好的成績呢”。[7]亞薦也提及,教師不僅要加強“精神的訓練與教授生的練習”來充實自己的專業(yè)技能,而且還要充分了解當?shù)亍皩⒆硬扇〔痪芄芾淼膽B(tài)度”或“家庭與學?!苯涣鞑粔蚓o密等環(huán)境的了解,甚至還要保持不被“西化”。[9]

      (二)完善教材編寫的合理性

      針對教材內(nèi)容也提出了,教材編寫要根據(jù)當?shù)貒楹蜕鐣h(huán)境的需求,可適當“吸收外來”,但要保持“牢記本來”,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未來”。李長博就以“南洋史地教材”為例,來說明教材編寫不僅要了解當?shù)氐幕厩闆r,而且還要加入“中南歷史關系”“華僑在南洋移植與發(fā)展”及歐洲對南洋的殖民與征服等主題,力圖編寫教材不僅僅是讓受過教育的華僑增加社會工作的基礎知識,還要有“養(yǎng)成民族的意識,要知道自己是中華人民,是僑居南洋的中國人”。[4]

      (三)提高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針對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或“因材施教”等相關的建議。正如,曾毅夫提出了要在”厘清教育宗旨”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教學方法,增進學生對于求學的興趣,具體如“啟發(fā)式”等教學方法。[6]此外,符端五對探究暹羅華僑小學也提出了“教學本是出乎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共同合作,所以學生的自發(fā)性的活動的能力在教學中至為重要。為教師的,對于兒童寶貴的自發(fā)性應當任其自然發(fā)展,不應有所壓迫和拘束”及“教師在輔導的地位,知識兒童自學的方法”等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了“推行國語”來打破“地方界限”的隔閡,進一步促進華僑教育事業(yè)的有序發(fā)展。[5]

      (四)籌劃基金會,保證資金來源,教育經(jīng)費來源多樣化

      教育經(jīng)費是教育有序開展的基礎,而教育經(jīng)費困難則是制約東南亞華僑教育發(fā)展的重要難題。為了能夠克服該難題,曾毅夫提出要通過以“學校、當?shù)仡I事、中華會館等懸掛熱心捐助者的照片”等方式,“獎勵興辦教育的熱心家”積極為當?shù)厝A僑學校教育做貢獻。[6]

      (五)改善教學與行政關系,提高人性化的管理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辦一所好學校,教師是基礎,管理者是關鍵,但如何使管理者的行政管理與教員的教學權(quán)利得到平衡,或說管理者行政能夠給教員最大限度自由與權(quán)利來使得教員能夠更好地服務且有效地監(jiān)督教員,最終使得學校、教員、學員及家長等多方達到共贏的效果。當然,要得到如此成效的,除了要厘清、明確各方職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專業(yè)。即專業(yè)的管理者能夠有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目標、理念及行動。正如,曾毅夫所提到“學校是一個文化機關,一切行政問題應由校董事會聘請富有專長學問的人負其全責,不能由校董會越俎代庖”的呼吁。[6]而劉漢榮提及“校董的職權(quán)與學校的行政權(quán)要分開,校董教員間應當互相尊重人格”,還進一步指出了“多數(shù)校董聘請教員,認為有恩于他,只在笑話!”的時代環(huán)境,甚至提出了“校外一切無謂搗亂,校董應該極力負責。免使教員有煩悶之感”的建議。[2]又如鐘慶梅則提出了“對于學校行政,絕對不能干預其職責、職能”,還提出了要聘請有才能的校長管理學校。[1]

      (六)呼吁當局政府重視,加強政府間溝通

      祖國政府重視主要有兩點:一、祖國政府應運用外交手段加強與東南亞各國家溝通與協(xié)調(diào),二是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齊心協(xié)力共同出臺合理政的、科學的政策與措施支持東南亞華僑教育。曾毅夫曾較為建設性地指出,外交部應該“積極的設法解決“幫助東南亞的華僑“擺脫當?shù)兀|南亞)政府之束縛”,與此同時,還提出了“(東南亞華僑教育)經(jīng)濟的解決和設備的改進”是屬于教育問題,“教育部應該積極推進”,而不是讓相關文件與政策成為“一紙空文”。[26]而北婆羅洲地區(qū)的華僑教育,也較有針對性地提出,該地教育落后問題提出了“尤希望國內(nèi)政府負起指導責任”的請求,此外,文中還提出了“由政府派遣督學員”的對策來降低東南亞華僑教育已存在的質(zhì)量不高、目的性不強等問題。[10]

      此外,為了解決東南亞地區(qū)多數(shù)華校所存在辦學力量弱、散、差等現(xiàn)狀,相關學者發(fā)出了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gòu)來增加凝聚力,進而促進各地聯(lián)系,共同分享各地優(yōu)質(zhì)資源與分解(分擔)各地遇到困境。正如亞薦撰寫的文中也有提出“設立統(tǒng)一的機構(gòu)”來管理教育目的與促進各地聯(lián)系。[9]又如,曾毅夫為此提出了要逐漸組建“華僑教育總會”來加強“教育計劃和規(guī)劃”以及“規(guī)范教育宗旨與教授方法”,并且提出的要“設立統(tǒng)一機構(gòu)”來改善“各地小學仍采用方言,及教育宗旨參差不易”的狀況,進而促進華僑教育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促進東南亞華僑各地的溝通與交流。[6]

      四、啟示

      東南亞華僑教育歷史悠久,盡管與過去的教育相比較而言,當下的東南亞華僑教育的發(fā)展已取得相當大的成效,但歷史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有效的解決,甚至存在部分更為嚴重的問題。從國內(nèi)報刊的視角,不僅可以客觀呈現(xiàn)20世紀初東南亞華僑教育的發(fā)展面貌,亦可反思華僑教育之得失。這些經(jīng)驗教訓,對于當下的東南亞華僑教育的推進工作,以及21世紀“一帶一路”建設,都具有很好的觀照作用與省思之鑒。

      猜你喜歡
      校董教員華僑
      凝聚社會愛心力量助推老年教育發(fā)展
      我的華僑老師
      華人時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2:58
      軍校新教員崗前培訓的策略探討
      讀與寫(2019年34期)2019-11-27 15:02:54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晚安,教員先生
      我們是光榮的軍校教員
      100萬買個點招指標:校董制度漏洞多
      華聲(2014年12期)2014-07-16 08:29:14
      淺談青年教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成武县| 陆良县| 阳城县| 沙田区| 大厂| 黔南| 彝良县| 天峻县| 山丹县| 博客| 新闻| 香港 | 乌鲁木齐县| 伊川县| 德清县| 克东县| 陕西省| 和林格尔县| 涡阳县| 顺昌县| 磴口县| 伊宁市| 乌拉特前旗| 白沙| 望都县| 莒南县| 庆元县| 焉耆| 岱山县| 沈丘县| 楚雄市| 唐海县| 麻城市| 多伦县| 南通市| 鸡东县| 宜兰市| 剑阁县| 平和县| 稻城县|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