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01)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總結道:“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范,同時仍取數千年前舊有文化而融貫之。[1]”這是孫中山對待文化觀的一貫方針。他還更明確地說過自身思想的來源:“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我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guī)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chuàng)獲者。”[2]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有源于我國傳統(tǒng)的,也有引進西方的。他對于中西文化觀上的“融貫”,按照時間劃分,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并體現出了不同的政治傾向。
第一個階段是在辛亥革命以前,此時的孫中山援引西學補充中學,將“融貫”表現為政治綱領的提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構成了三民主義。此時期的三民主義屬于舊三民主義的范疇。舊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產物,主要解決民主獨立、民權行使與民生發(fā)展三大問題。孫中山對于探索中國的出路,不得不思考文化的取向。面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主義,孫中山積極向先進的西方學習正規(guī)的民主主義。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孫中山對中國進行改造必須因襲一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防止外來文化引起排異反應。因此,孫中山在鍛造自己的革命綱領的時候必須考慮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契合,以此作為民主主義的啟蒙前提?!膀尦^虜,恢復中華”作為舊民族主義的內容具有積極的戰(zhàn)斗意義,明顯是近代民族國家觀念與傳統(tǒng)“華夷之辨”結合的產物,體現了國家要求獨立的迫切愿望。雖然它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但是將矛頭指向了腐朽的清朝統(tǒng)治,最終推翻了反動政府?!皠?chuàng)立民國”是舊民權主義的內容,構成了推翻封建君主的利器,這是共和思想進入中國的重要標識,但是存在歷史局限性,缺乏明確的民眾權力建設,也缺少徹底的反封建精神?!捌骄貦唷笔桥f民生主義的重要內容,旨在預防資本主義的弊端,具體以核定地價、照價納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的方式實現土地國有,但是舊民生主義將地租轉交給國家,沒有解決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問題。
在舊三民主義這一綱領下,孫中山還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政治方案。他還參照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管理思想中的監(jiān)察制度與考試制度,以美國的立法、司法、行政三大制度為模板,形成了五權憲法,以彌補三權分立的缺陷??梢哉f,舊三民主義就是援引西學于中學,經過整合“融貫”之下的產物。舊三民主義的目標是要“建立民國”,采取符合世界潮流的共和政體,取代腐朽的君主專制。他認為民眾理應擁有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權利,“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極則,故于政治之精神,執(zhí)共和主義”[3]。舊三民主義面向傳統(tǒng)的解釋較少一些,吸收西方的精華多一些,其政治上的訴求是為了加強中國的凝聚力,對中國本身建立新的意識形態(tài),必然體現出“融貫”中西。究其實質,他主要是向西方學習,結合中國實際推陳出新,將有價值的傳統(tǒng)文化注入世界潮流,并做出新的解釋,使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綻放出洋為中用的奇花異朵。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進步思想的傳入,西方政治理論、制度與落后的中國現實對接不上,中國內部南北地區(qū)思想也存在著差異等諸多矛盾,他試圖用西方的文明來改造中國時就顯得瞻前顧后、左右為難。所以,他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選擇中,選取的都與中國某種傳統(tǒng)思想能夠承接的東西,也就同時做出了一些西學中源的解釋。
辛亥革命以前的孫中山就看到了中國處于落后挨打的弱勢地位,必然會懷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性。他不僅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認同危機,而且產生了文化自卑心理。近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光環(huán)不但消失,還使知識分子產生了危機感和文化自卑感,特別是西方的侵略勢力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之后,中國人更是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擔心文化侵略會使中國喪失自身的文化、全盤接受西方文化、喪失固有的民族精神。孫中山將文化自卑感化作動力,利用西學中的精華來拯救中國人的思想。他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明,并同時轉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在文化的沖突中尋找適合中國發(fā)展的文化理念,力圖改變中國格局上的位置。
孫中山秉持清醒的態(tài)度,堅定地認為中國不能事事迷信西方,更不能全部照搬照抄西方文化。中國應該有所辨別,學習西方的文化技術并大力推廣,然后“漸漸發(fā)明”,進而使中國在各個方面“轉弱變強,易舊為新”,舊事物才能轉換為新事物。孫中山主張根據中國實際現狀,對西方文明進行學習和吸收,這是因為他已經看到了西方文明中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孫中山是根據中國社會的需要而進行甄別吸收,按照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來吸收有價值的成分。
第二個階段是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以及討袁、護法運動等革命活動陸續(xù)失敗以后,孫中山的“融貫”表現為通過中西文化的兼容,并將其運用于建國方略上。為了改變國家的落后狀態(tài),孫中山用心理建設來提升民族士氣,用物質建設改善國民生活環(huán)境,用社會建設滿足人的政治權利。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思想的第一部分就是心理建設。建國方略所包含的重要內容是行易知難思想。孫中山引用傳統(tǒng)的知行觀來論述國人需要加強心理建設的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孫中山的知行觀融入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及自己的革命經驗總結。“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所形成的知識、二是通過修身而獲得的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三是自然科學知識、四是革命理論。孫中山所說的“行”也具有四種含義:一是指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二是指道德行為與活動、三是指科學實驗、四是指資產階級革命實踐。后兩種知行內容的增加,融入了西學的內容。擴大了知行內容的孫中山,還大力宣傳行易知難,以此鼓勵革命黨人無畏前行。此外,孫中山還在國民性改造和三民主義的宣傳中加強國民的心理建設。在國民性改造方面,孫中山結合西方道德中的“利群”“利他”性來塑造“好人格”,使國人具有公德,能夠“替眾人來服務”[4]。他還主張用傳統(tǒng)道德中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5]來加強國人自身的修養(yǎng)功夫,從內心上加強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在三民主義的宣傳方面,孫中山加強對國民黨黨員的宣傳,努力使“四萬萬人的心理都歸化本黨”,促進國人都具有共和的心理意識。中西兼容的心理建設是孫中山在有選擇性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精髓的基礎之上,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成果而形成的以行易知難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對于民國的總體建設具有巨大的作用。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思想的第二部分就是物質建設。他之所以主張建國方略,就是要加強中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試圖用先進思想在解構儒家文化中建立起新的社會秩序。因為儒家文化是在農耕文明體系下建立起來的,在近代社會中表現出了落后,為了由弱轉強,孫中山根據中國的自然狀況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主張實施各項具體的發(fā)展政策。物質文明建設包含了孫中山建設資本主義國家的具體規(guī)劃,“注重于鐵路、道路之建筑,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設。其次則注重于移民墾荒、冶鐵煉鋼”。這些建設方案是他考察了西方社會得出的理論成果,體現了系統(tǒng)建設的整體性思維,描繪了順應時代潮流的具體藍圖。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思想的第三部分就是社會建設。發(fā)展民權是社會建設的重點。由于中國長期受封建專制影響,“人心渙散、民力不凝結”,孫中山認為必須加強民權建設,激發(fā)民主意識,最終實現“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6]的政治模式。他認為國人要學會“議事之學”[6],即學習開會,以此來商議國家大事行使民權。參考了西方議事規(guī)則的民權就是“民有選舉官吏之權,民有罷免官吏之權,民有創(chuàng)制法案之權,民有復決法案之權”。具體而言,實現民權要通過議事、討論、修正、計票、表決等具體的操作規(guī)則體現出來,以引導民主意識淡薄的中國民眾。這不僅是對共和制的必要舉措,而且批判了封建專制的獨裁統(tǒng)治,只有賦予了國民正當的權利與義務,民權政治才能實現,進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建國方略思想是以中國古代的認識論為理論依據,融入先進的進化論和生元說思想,主張通過發(fā)展實業(yè)計劃而提高物質生產力,堅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理良知,推廣人道主義思想,擴展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落實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權利,國民以天下為公、自由博愛為共同抱負,努力實現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的一種相對全面的理論。這一方案有其獨到的建構方式:它以中西文化合璧為結合點,使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三股進步思潮與中國固有的心性論哲學相融合,消解了大多數國民心中的奴性思想。從孫中山建國方略的思想脈絡可以看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籠統(tǒng)判定孰優(yōu)孰劣?!叭谪灐睍r應注意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能夠被時代所用。孫中山利用西方政治學說來改造傳統(tǒng)文化,并用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在中西文化的匯集處推陳出新,促進了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到近代的大規(guī)模轉型,并在傳統(tǒng)文化中增加了西方國家治世的內在根據,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保留傳統(tǒng)文化精髓,引進前沿西學,糅合中西,使兩種來源不同的文化結合在一起,既促使中學的近代化,又促使了西學的中國化。同時孫中山對于文化觀的努力表明,中西文化之間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是存在著巨大的互容性。
第三個階段是在孫中山的晚年。此時的中西文化觀的“融貫”,還出現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趨向,他不僅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念,而且將中國的大同社會與列寧所宣傳的蘇維埃主義聯系起來、將中國的王道主義與國際主義聯系起來。他認為蘇維埃主義能夠為“受屈人民當聯合受屈人民以排橫暴者。[7]”他還將大同和蘇維埃主義相提并論:“夫蘇維埃主義者,即孔子之所謂大同也?!秶髁x不過如此而已,有何可畏?。?]”他還提出“以俄為師”,使中國學習西方的內容有所發(fā)展,這就使中國學習到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所以,孫中山對西方的學習帶有了前瞻性,高于同時代人對西方的學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在1905年5月訪問國際社會黨執(zhí)行局期間,談到了要用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汲取歐美文明中的精華部分,避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矛盾的產生,使中國國民幸福地“生活在最純正的集體主義制度之中”[1]??梢?,馬克思主義和孫中山在以集體主義制度作為新社會精神支柱上存在著共識。孫中山還將馬克思尊稱為“專從科學方法去研究社會問題之解決”[5]的社會主義學派的“圣人”[5]。他雖然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以及階級斗爭的思想存在異議,但是,他堅信“一般講社會主義的人多半是道德家,就是一般贊成的人,也是很有良心,很有道德的”[5]。
在徹底認清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意圖后,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達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奥摱怼笔菍O中山希望中國能夠借助蘇俄的力量形成獨立的國家,并且聯合世界無產階級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聯共”是孫中山為了挽救國民黨而吸收共產黨作為新鮮血液的重要政策,兩黨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聯合戰(zhàn)線,將民主革命推向高潮?!胺鲋r工”是指國民黨大力動員農民工人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并從民生主義入手制定提升工農政治經濟等利益相關的決策,這極大地促進了階級基礎發(fā)生變化?!奥摱?、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學習蘇俄后而得出的重要結論。在這一政策之下,中國人民在國共合作領導之下發(fā)動了大革命。超越了孫中山以往革命效果的大革命,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這三大政策融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本思想、團結友愛與人民主權論結合起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
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下,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吸收了西方多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對三民主義的影響極大。孫中山將自由對應于民族主義,將平等對應于民權主義,將博愛對應于民生主義。孫中山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汲取營養(yǎng),移植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以服務于社會現實的需要。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視家族、宗族,形成了穩(wěn)固的家國同構型社會,但是古代的國指的是諸侯國,近代的國指民族國家。在面對外敵入侵之際,中國需要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概念,家國同構必然會形成近代的民族國家意識。針對當時亡國滅種的危險,孫中山運用民族意識主張新民族主義,進一步要求中國在國際社會獲得民族的自由,民眾在國家內部獲得民主的自由。如何建設民族主義,孫中山認為:“第一條件是要我們知道現在處于極危險的地位;第二個條件是我們既然知道了處于危險的地位,便要善用中國固有的團體,如家族團體和宗族團體,大家聯合起來,成一個大國團體。結成了國族團體,有了四萬萬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奮斗,無論我們民族是處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復起來”[5]。新民族主義是維持中國生存與國家發(fā)達的有力武器,也具有了明確的反帝要求。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視民本的思想,強調保證人民群眾生存生活的重要性。孫中山認為中國社會早就有民權的思想:“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鬃诱f:‘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闶侵鲝埫駲嗟拇笸澜?。”[5]面對外敵入侵以及封建皇權的長期壓迫,孫中山以民本傳統(tǒng)主張新民權主義,即國家交往之間的權利平等、國民內部的政治、經濟平等。在國內實施關于民權的具體方法,孫中山提出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復決權四種直接管理政府的“全民政治”[5]。他還進一步將民權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斗爭結合起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視仁愛的思想,并且歷代統(tǒng)治者都主張用仁政來保障國計民生。面對國人難以保證的生存問題,孫中山認識到了仁愛的重要性,并且將仁愛與博愛等同起來。他以博愛貫通新民生主義,國家治理只有以博愛的方式解決人民的“求生計”問題,“人類才可以享很大的幸?!薄K云骄貦嗪凸?jié)制資本作為新民生主義發(fā)展的手段。平均地權的口號是孫中山效法亨利·喬治和約翰·穆勒的理論而得出的土地綱領,同時“融貫”了大同社會、均田與公倉等古法。新民生主義將“平均地權”發(fā)展為“‘耕者有其田’”[5],批判了地主階級的利益,體現了反對封建剝削的精神。節(jié)制資本是從西方社會引進的思想,節(jié)制“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對于“工人之失業(yè)者,國家當為之謀救濟之道,尤當為之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新民生主義以博愛的方式關懷工人,并與扶助農工政策結合起來,構成了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
孫中山雖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很多理論都持肯定的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是具有國際性的學說,不是某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對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包容性,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很好地結合。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在孫中山思想中,大同思想、民本思想、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和諧思想等,都與馬克思主義相互契合。這就是孫中山高于同時代人的地方——已經模糊地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能夠建立起相應的文化基礎。
孫中山對待中西文化觀的態(tài)度雖然經歷了變化,但是內容客觀、公允。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在近代已經顯得滯后,如果通過開放交流的態(tài)度進行有比較的鑒別吸收,才能持續(xù)穩(wěn)固發(fā)展。這也是他進化論思想在文化觀上的體現。這種“融貫”使中國的文化發(fā)生了變化,為中國社會的轉型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