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升果
孫大勇/圖
中秋時節(jié),看到原來的老領導在朋友圈中發(fā)布的娃娃模,一下子勾起了我許多的兒時記憶。小時候我生活在魯西南的鄉(xiāng)下,處在“南四湖”“北五湖”的包圍之中,河多、坑多、沼澤多、水面多,對小孩子而言,玩耍起來取水用泥非常方便。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摔膠泥,捏泥人,印娃娃模,就成了孩子們樂此不疲的事情。
娃娃模是老家的俗稱,它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濟寧地區(qū)最盛行的一種民間玩具,也稱之為“泥?!薄昂⒛!薄澳W印薄坝∽印?, 用膠泥燒制而成,呈橘紅色,有圓形、半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之分,以圓形居多。一般呈圓形盤狀,圓盤的邊緣有的有沿,向上凸起,有的則呈扁平狀,盤底雕刻有凸或凹的圖案。娃娃模的圖案內容非常豐富,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那時娃娃模三分錢一個,五分錢給兩個,如果沒有錢,還可以用家中的破鋪襯、廢銅爛鐵、玻璃瓶等來換。好的娃娃模兩個碰擊時會發(fā)出“嗒嗒”的清脆聲。如果你有幾個稀奇的圖案或異形的陶模,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并得到小伙伴們的追捧。有一次,為了得到《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形象的娃娃模,我偷偷拿了爺爺多年用來喝酒的錫酒壺與貨郎交換,被我爸發(fā)現后,提著軍用武裝帶滿村地追打我,后來還是爺爺一句“算了吧,孩子喜歡”救了我?,F在想來,甚是慚愧!
有了娃娃模,要想扣出一模一樣的模子來,第一步就是要先去挖膠泥。膠泥,應該是魯西南方言,指的是一種顏色暗紅的具有粘性和延展性的淤泥。它的黏性很強,多生于地表以下相當深的地方。挖膠泥多借興修水利時開挖河道或挖地窨之利,由經驗豐富之稍大兒童帶領,各執(zhí)小鏟,直奔目標而去。一旦挖到,都會弄到滿手滿臉泥巴,如戲臺上演員。第二步則是摔膠泥。這是個技術活,要先找一塊平的青石板或碾盤,把和好的膠泥,使勁摔打,直到柔韌勻實方可。然后,把熟膠泥條掰成一個個小“泥餅子”, 再把小“泥餅子”填進陶模里按實,把多余的泥齊著模子邊刮去,第三步制坯也就完成了。第四步是脫模與陰干。制坯完成后,為了能夠完整清晰地脫出,必須等上一段時間,待膠泥稍稍干燥以后,輕輕地把泥??鄢?,這樣一個泥模好了。如果早了,泥??赡懿怀尚停蝗绻砹?,膠泥太干,會和娃娃模粘在一起,不好脫出。印好的泥模,放在窗臺上陰干。最后放到灶火膛燒制。燒好的泥模顏色紅潤,聲音清脆,但成功率極低。因此一般情況都處在扣泥模階段,很少燒制。晾干后的泥模,可當作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小伙伴互換,來豐富自己泥模玩具的種類。
這娃娃模伴隨著我的童年,它飽含著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蘊藉著民俗民風。于我而言,娃娃模是兒時的記憶,是文化的啟蒙,是農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成年后難忘的故鄉(xiāng)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