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關鍵詞〕厭學;小學生;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7-0077-01
五年級的小明(化名)聰明活潑,喜歡新鮮事物,但學習成績不佳,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后卻十分活躍。一寫作業(yè)就抗拒、拖拉,對學習產生厭倦、逃避的情緒,怎么也學不進去。小明的父母很著急:孩子厭學,這到底是智力問題還是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調整呢?
研究表明,影響學習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實,大部分學生都是處于智力區(qū)間中間的正常人,彼此之間相差不大。影響學習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意志力、興趣、動機、情緒等。在小學中高段,隨著學習任務變多,難度增加,部分學生開始出現厭學情緒,或是因為不喜歡某門課,或是厭煩某位老師,或是失敗的學習經歷導致的習得性無助等。
對于這類由情緒導致的學習障礙,家長和老師能為孩子、學生做些什么?學生自己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成人跳出情緒,采取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遇到問題或挫折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去應對。 對于孩子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先自我成長,停止焦慮和責備,不一味地宣泄情緒,而是建立起孩子的支持系統(tǒng)。粗暴的情緒宣泄非但不會讓問題好轉,更可能影響親子、師生關系。我們可以用共情的語言表達情緒:“面對學習和考試,我知道你內心也很掙扎很難受,但是更重要的是該怎么做,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對不對?”非評判性的語言,站在對方的感受上,既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又傳遞了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識,使孩子受益終身。
其次,我們不妨引導孩子靜下心來,在安全接納的氛圍中,幫助和引導孩子理性分析,找出應對的策略。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學好,或滿足自我效能感,或得到他人的認可,孩子更清楚學好對自己的意義。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順利學好,當學習中遇到困難,家長不妨陪孩子“復盤”:是這科真的很難嗎?是怕以后再學不好嗎?是害怕爸爸媽媽或老師的批評指責嗎?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問題厘清后,大家再一起查漏補缺,制定計劃。
最后,孩子也需要“脫敏”,重新建立與學習相關的積極情緒。情緒性學習障礙的形成就像是滾雪球,在雪球越滾越大的過程中,跳出消極情緒,都有可能改善問題。比如先從簡單的任務入手,獲得成功的積極體驗,重拾自信,再逐漸提升難度,逐步消除此前的消極情緒聯結。在改善的過程中,孩子的學習問題可能出現反復,“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學習障礙也不是一日形成的。老師和家長要充當鼓勵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有動力堅持,堅持到黎明前的黑暗褪去后,才會遇見希望的曙光。
經歷這樣一次歷煉,孩子除了學習上有收獲,心靈也會得到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武漢,430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