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恩
摘 要:紅色資源的界定不明確,給基層工作和社會層面統(tǒng)一部署帶了很多不便。準確界定紅色資源的概念,內涵與延伸十分必要,同時將紅色資源、革命文物和文物進行關聯(lián)定位,有利于政府和社會加強認識,并進行下一步的保護利用與開發(fā)。
關鍵詞:紅色資源;紅色文化;革命文物;紅色價值
近年來,對紅色資源的研究從學術界延伸到了整個社會,除了全國性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文件外,各省市對紅色資源也相繼開展了系列普查和研究,但是,從實際工作上來看,紅色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紅色文物和革命文物幾個概念界定不明確,給基層工作乃至社會層面的紅色資源保護開發(fā)和利用也帶來了相當多的困擾。對紅色資源作一個概念定義和范圍界定,并從歷史傳承的角度進行文物價值研究就非常緊迫和必要。
一、革命與紅色的界定
從國家乃至各省直轄市,以及地方各市縣的文件和普查結果來看,紅色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文化、紅色革命遺址、紅色革命舊址、革命遺址、革命舊址、革命文物、紅色軍事革命文化遺址(舊址)、紅色軍事遺產和紅色文化遺產等,所涉及的名稱不下十個,而所下達的文件和最終的普查成果卻大部分重合,其不重合部分,細看卻又好像符合每一個普查的要求。于是,這些普查就好像一張大網,多網幾次,重復率越來越高。每一個調查結果,在不同的調查人員之間交流的時候,都感覺很有道理,但是又覺得與要求稍有出入。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普查要求的理解偏差和部分概念本身存在的不準確性。
1、革命的界定
中國革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舊民主主義革命最早可以延伸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日。從這天起,由傳統(tǒng)的農民起義向農民革命過渡,至1901年,主要以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為代表,這段時期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的農民革命時期。在農民革命時期所發(fā)生的洋務運動是封建階級的自救行為;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對清朝的改良運動;兩者都不屬于革命范疇。1901年至1919年5月3日,五四運動前夕,都處于舊民主主義中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在這段事件發(fā)生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分別從國家政權、政治制度、經濟基礎和思想文化上推動了革命的前進。1851年2月,凌十八在信宜起義,7月在羅定羅鏡擴軍,曾有學者評價,沒有凌十八便沒有金田起義,也就沒有太平天國。凌十八殉難遺址可作為羅定最早的一個革命文物。之后陳瀚洸率領天地會起義,影響遍及西南兩江地區(qū),但沒有相關文物遺存。
新民主主義革命從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基本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這段時期內,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及其創(chuàng)設的新三民主義也是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重要組成部分。1919年5-6月間,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羅定縣城工商學各界群眾先后舉行集會和示威游行,痛斥北京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罪行。隨后,文教界進步人士在城鄉(xiāng)開展宣傳活動,縣人反帝、反封建、爭民主、求解放的革命意識開始萌芽和發(fā)展。①羅定紅色熱潮正式拉開序幕。
社會主義革命一般指的是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但是,從俄國十月革命對比來看,十月革命的成功分別是革了俄國沙皇家族的命,建立了人民政權;革了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命,鞏固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革了阻礙共產主義運動者的命,保衛(wèi)了革命勝利成果。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應當包括了徹底穩(wěn)固社會主義建設周邊環(huán)境,統(tǒng)一社會主義發(fā)展思路的階段,也就是說,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指的是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到1978年12月17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之前。
2、紅色資源的界定
紅色資源,指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或是在中國共產黨先驅指引下,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誕生的崇高精神及物質載體。
從時間上來講,從五四運動到今,都屬于這個階段。
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努力所呈現(xiàn)的精神成果物質載體都屬于紅色資源。
從詞句表述來看,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紅色旅游資源、紅色革命遺址、紅色革命舊址、紅色軍事革命文化遺址和紅色軍事遺產都在紅色資源的范疇。紅色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紅色文化可以作為同一概念,因為精神需要物質呈現(xiàn),物質也可以呈現(xiàn)紅色精神,界定時間為五四運動至今。紅色革命遺址、紅色革命舊址界定時間為五四運動至改革開放期間。紅色軍事革命文化遺址(舊址)、紅色軍事遺產因是遺址、舊址,界定時間應為五四運動至改革開放期間。革命遺址、革命舊址、革命文物,并不是與紅色遺址、紅色舊址、紅色文物相等同的,其界定時間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改革開放前。
在紅色資源概念的界定上,耿琪認為;“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稱”。徐學書認為:“紅色旅游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等歷史時期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范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qū)和紅軍長征沿線,尤其是以長征沿線為重點形成的井岡山、瑞金、遵義、雪山草地、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②這些概念的界定在時間、界定范圍上缺乏了一些可操作性。
在紅色資源的廣義與狹義之分上,譚冬發(fā)、吳曉斌較早提出了紅色資源概念,并做了廣義與狹義之分,其后徐艷萍、李實等專家學者也是區(qū)分了廣義與狹義。耿琪澤認為,紅色資源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不應做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分。③我曾參加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同時,在從事的博物館工作和接觸到的非物質文化工作中總結認為,紅色資源,可以分為可移動紅色資源和不可移動紅色資源。所有精神類呈現(xiàn)及其載體,在移動后不會影響或降低其紅色資源價值評估的,可以認定為可移動紅色資源,例如第一面五星紅旗以及行軍途中的紅色會議記錄等;所有物質化,并固定在特定場所,在移動、覆蓋或者翻新、重修后,會影響其紅色價值評估的,應當認定為不可移動紅色資源,例如紅色故居,紅色事件載體以及戰(zhàn)爭舊址、遺址等。
二、羅定紅色資源概況及文物價值
羅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紅色資源豐富,長崗坡渡槽是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從1919年至今,羅定人民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并遺留了大量的紅色資源。
1、可移動紅色資源概況及文物價值
可移動紅色資源,國有部分主要集中為羅定市博物館14件套、中共羅定市委黨史研究室10件套、羅定市檔案局(涉密,暫沒普查)等國有收藏單位,還有部分散落民間,目前沒有調查數(shù)據。這些紅色資源主要包括信件、會議材料、旗幟、肩章等。此部分紅色資源,可作為展覽實物與素材。
2、不可移動紅色資源概況及文物價值
不可移動紅色資源,根據目前調查成果共56處,其中與羅定市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重合的33處,新發(fā)現(xiàn)23處。
與羅定市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重合部分包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長崗坡渡槽;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即蔡廷鍇故居、國寶黃公祠、三羅民眾抗日指揮部舊址、羅定縣農會收繳并燒毀田契舊址(菁莪書院);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包括橫崗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舊址、譚其鏡故居、擷園、粵中縱隊四支隊十四團團部舊址、羅定烈士陵園、太西鄉(xiāng)第一高級合作社舊址、羅定五七干校舊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13處,包括羅定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水擺戰(zhàn)斗遺址、連州鄉(xiāng)生江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舊址、粵中縱隊四支隊司令部舊址、粵中縱隊四支隊十四團駐地等;三普登記點8處,分別是高峰第九區(qū)農會舊址、橫崗暴動指揮部舊址、譚冬菁故居等。
新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23處,分別是羅定縣第六區(qū)農民協(xié)會舊址、農民自衛(wèi)軍訓練場舊址、唐木故居、唐公強故居、黃裳元故居、羅定縣青年抗敵同志會成立遺址、羅定第一面王星紅旗升起的地方等。
這些不可移動紅色資源,目前大多免費開放,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的場所。
3、紅色資源的分布及概況
從羅定紅色資源的名稱就可以大概推斷出,其紅色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勻,地點分布也比較廣,但是時間主要集中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而地點主要集中在素龍、羅鏡、連州等鎮(zhèn)。
紅色資源的形成來自各個領域,據副研究館員陳大遠在《羅定人文化特質和精英人物述略》一文中講述:
在救亡宣傳中,1918年3月27日,黃裳元、譚璜璋等成立羅定學生留省同學會,創(chuàng)辦《瀧江學報》。6月,張啟榮出任廣東中上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聲援北京學生和抵制洋貨。1939年12月,中山大學三羅同學會成立,黃煥秋、俞福親、譚朗昭、焦壽卿、陳本昌作為同學會的負責人,并負責籌辦《三羅日報》,蔡廷鍇為《三羅日報》題書了報頭。羅定中學“譚朗昭、陳漢源、區(qū)映寰、潘焱榮等進步學生參加共產黨組織的“青年抗日先鋒隊”,宣傳抗日救亡。”④
在革命洪流中,1923年唐公強由鄧中夏介紹參加共產黨,投身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參加廣州起義等革命運動。1924年譚冬菁由鄧中夏介紹參加共產黨,1925年被陳獨秀選為秘書,并參加上海“五卅運動”,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參加“秋收起義”。1925年4月,李芳春以農民運動特派員的身份,回到羅定領導農民運動,1926年4月成立羅定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羅定縣特別支部。1925年,火車司機唐木參加共產黨,6月參加省港大罷工,1928年參加羅定起義。1926年,受李芳春影響,羅定中學在讀陳子灼﹙陳孚同﹚、辛其遠﹙辛志平﹚、鄔廣漢、陳鉅等四人組成共青團四人小組,燒地契、廢債務、分糧食,被菁莪書院管理局稱為“四大寇”。1930年,陳英(女)參加右江起義。
在建設熱潮中,1955年,太西鄉(xiāng)第一初級合作社成立,社長彭華金當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世紀50-60年代,羅定系列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成為全國典型,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前來參觀,老撾派來了留學生。1976年,現(xiàn)存最長的引水渡槽—長崗坡引水渡槽興建。
三、紅色資源的深入研究和保護開發(fā)
紅色資源是研究中國史、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各地的紅色資源研究大多正處于資料整理和價值發(fā)掘利用的重要階段,進行紅色資源的基礎研究正當其時。紅色資源作為政治、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的外在載體,其價值除了體現(xiàn)在紅色品牌上,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發(fā)掘,提升其經濟價值。
羅定市紅色資源文物價值研究,主要研究點有兩個,一是紅色資源的界定和在我市的分布情況;二是從文物價值,特別是人文、歷史、教育等多角度闡釋紅色資源在我市形成的原因、形成的簡要過程、分布情況、現(xiàn)狀、意義,并為下一步的利用與保護工作提供依據。文物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可以細分文的價值和物的價值。其中文的價值主要指文化內涵,包括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歷史價值。物的價值指的是物質價值,包括自然價值,即該紅色資源未經開發(fā)的可利用情況,對周邊的影響;經濟價值,即保護開發(fā)對自身及周邊產業(yè)的帶動。
紅色資源見證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一個歷程,是紅色文化活動方式的載體。⑤羅定紅色資源目前正處于發(fā)掘和品牌提升階段,從文物的角度研究分析,將會為羅定乃至全社會提供一個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良好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思路。
參考文獻
[1]羅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羅定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386頁。
[2]朱小理、胡松、楊宇光,2010年9月《井岡山大學學報》第5期《“紅色資源”概念的界定》,第16~17頁。
[3]鄒平林、張建成,2017年7月,《大慶師范學院學報》第34卷第4期《紅色資源的本質特質及其概念再辨析》,第137頁。
[4]陳大遠,《“五四”以來羅定青年學生大浪淘沙》,見陳大遠著《龍鄉(xiāng)夜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96~105頁。
[5]鐘秀利、楊艷春、羅春洪,2007年 第11期《求實》,《淺析紅色文化的政治價值》 ,第31~33頁。
(作者單位:羅定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