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至正條格》是元代后期一部重要的法典,頒行于元順帝至正六年。此法典久已亡佚。幸運的是,2002年韓國慶州發(fā)現(xiàn)該書元刻殘本,2007年予以公布。其“斷例”部分“職制”門有15條與元代的檔案文書有關,涉及檔案傳遞、檔案查勘、檔案保管、檔案利用等內(nèi)容,這為我們研究元代檔案提供了新的資料。
關鍵詞?元代 至正條格 檔案文書 檔案管理
Abstract Zhizheng Tiaoge was an important code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which was promulgated in the sixth year of Emperor Shun. The code has disappeared for a long time. Fortunately, the residuary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the book was discovered in Gyeongju of Korea in 2002, and was announced to the public in 2007. There are fifteen provisions in the duty system of Duanli in the code related to the archives documents, involving transfer, survey, custod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chives, which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n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Yuan Dynasty.
Keyword Yuan Dynasty; Zhizheng Tiaoge; archives documents; archives management
元代在承襲唐宋檔案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檔案管理制度。學界根據(jù)《元典章》《至元條格》《通制條格》等文獻做了梳理介紹①。但這些材料,都是元代前中期的。元代后期的法典《至正條格》,久已亡佚。幸運的是,2002年韓國慶州發(fā)現(xiàn)了該書元刻殘本,2007年出版了影印本和校注本。
此殘本中有關檔案管理的法律規(guī)定,存在于“斷例”部分的“職制”篇中。具體來說,有“官文書有誤”2條、“漏報卷宗”1條、“照刷文卷”1條、“迷失卷宗”1條、“妄申水渰文卷”1條、“漏附行止”1條、“私家頓放公文”1條、“誤毀官文書”1條、“棄毀官文書”2條、“發(fā)視機密文字”2條、“關防公文沉匿”1條、“季報官員遲慢”1條。這些條文的主要價值是:其一,只有“妄申水渰文卷”條在《元典章》中有記載,其他條文均是首次發(fā)現(xiàn)。其二,這些條文是“斷例”。元代沒有唐宋時期那樣整齊劃一的刑法條文,其是通過“斷例”來規(guī)范以后類似案件的處理。這些斷例,不僅有行為規(guī)范,還有如何處罰的規(guī)定?!吨琳龡l格》中有關檔案管理的規(guī)定涉及檔案傳遞、檔案查勘、檔案保管、檔案利用等,但尚未有學者關注,現(xiàn)對其做一梳理。
一、檔案文書傳遞
1.私拆、看視公文。元代重視文卷的保密工作,其有嚴格的保密制度,凡泄密者,根據(jù)泄密事項的保密程度論處[1]。元代對公文傳遞過程中私拆公文、看視機密文字的行為予以處罰。
至順元年,云南省宣使梁貴見發(fā)給云南一份封存完好的機密文卷,在傳遞過程中,涿州脫脫禾孫阿里卻擅自將此機密文字拆開,脫脫禾孫亦失撒里也一同從頭讀念。刑部認為,二人“不應擅將實封拆開,漏泄機密”,擬將主要人犯阿里笞五十七下,同犯亦失撒里減一等治罪,笞四十七下,并解除現(xiàn)有官職[2]183。
至順三年,湖北道宣慰使向安陸府同知佛住“索要粳米五十石”,佛住命令司吏郄喻義等出鈔四十多錠,滿足了宣慰使的要求。但后來,有人告發(fā)。佛住不僅不進行審問,反而將上司要求查問的公文擅自拆錄。刑部議得:“佛住擅將憲司實封公文私拆抄錄,窺伺被告事情,笞決五十七下,解見任。罪過原免,解任標附?!笨梢钥闯?,佛住擅自拆開上司實封公文并加以抄錄,探知公文的機密文字,這一行為違反了公文的保密規(guī)定,因此將其笞五十七下。由于符合減免的條件,不予以刑事處罰,但還是要承擔行政責任,即解除現(xiàn)有職務,并在其履歷檔案中加以記錄。明律繼承了對拆看文書的處罰,《大明律》規(guī)定:“若私開官司文書印封看視者,杖六十;事干軍情重事者,以漏泄論?!盵3]39
2.漏報、“迷失”卷宗。元代中書省掌管全國政務,其設架閣庫保管吏部、戶部等六部所轄官司的檔案。在入架閣庫之前,中書省有關官員要對檔案文書進行檢校。因此,報送中書省檢校的文卷應當完整無缺。報送之后的卷宗,中書省有關吏員要妥善保管,避免丟失。元代中期規(guī)定,對漏報、“迷失”卷宗的行為進行處罰。
延祐元年十二月,中書省檢校官在檢校吏部送來的文卷時,發(fā)現(xiàn)吏部漏報了應該檢校的文卷,建議根據(jù)漏報卷宗數(shù)目的多少,定立罪名。刑部接受了這一建議,針對漏報卷宗行為進行立法:“省部應合檢校文卷,如漏落不行從實具報者,一宗決七下,每五宗加一等,罪止三十七下。若有所規(guī)避,臨事詳情定擬?!盵2]180漏報卷宗,最低處罰是笞七下,最高是笞三十七下。如果漏報卷宗,是為了掩蓋某種情況,或規(guī)避處罰,則根據(jù)具體案情,臨時決定處罰。對于漏報卷宗的處罰標準,到元代后期一直未變。
中書省負責檔案文書的官吏,有的不用心收集、掌管已經(jīng)送來的文卷,導致卷宗丟失。為督促尋找,甚至停其俸祿,但經(jīng)過一年或二三年還是找不到,原因在于:這些吏員因為已經(jīng)停止俸祿,有對立情緒,故意不去尋找;有的存有僥幸心理,懈怠公事;有的圖謀升職或調(diào)動;有的到任期結束才交出文卷。這導致中書省的檢校工作推遲。為改變這種狀況,延祐元年,對內(nèi)外衙門“迷失”卷宗的行為,統(tǒng)一作出規(guī)定:“吏員具報應合檢校文卷、簿籍、事目,先取不致迷失漏落結罪文狀,次委員外郎、首領官各一員,提調(diào)查勘,別無迷失漏落,開呈那省,判送檢校。如至時檢校得,卻有迷失卷宗,即將見役者,罷役檢尋,歇下名闕,別行發(fā)補。已除者選官替代,到選者不許詮注,直候檢尋元失卷宗得見,至日方聽補用。當該書寫、典吏,亦行停役補替,元管貼書,開除名役,杖限檢尋。仍將提調(diào)官并首領官,驗事輕重責罰?!盵2]181
這一規(guī)定,分為兩層:一是送檢校前的措施。先讓吏員書寫不會“迷失”、漏落卷宗的保證書,然后派員外郎、首領官檢查有無“迷失”、漏落。二是檢校時發(fā)現(xiàn)“迷失”文卷的處理。將責任人員或罷役、或停役、或開除,令其尋找,不管何種情形,失去的卷宗找到,才可能被任用。
二、檔案文書查勘
為保證各級官府政務的正常運行,加強對各級機關的控制,元代設立了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察的主要方式就是對檔案文書的查勘。通過查勘各級官府文卷,發(fā)現(xiàn)其中的錯誤、遺漏、稽遲、規(guī)避、枉法等,責令限期改正,來維護正常的統(tǒng)治秩序?!吨猎赂瘛芬?guī)定,行中書省以下部門,為了便于監(jiān)察機關的照勘,將檔案文書分別置簿登記,用印鈐押。查勘檔案文書,本來目的就是防奸杜弊。為使查勘卷宗完整、全面,至正三年,山北道廉防司僉事王奉政向御史臺建議,在各級監(jiān)察部門對檔案文書進行照刷磨勘之時,各衙門和其余諸司委派正官一員提調(diào),首領官監(jiān)督各部門人吏,“照勘應有合刷卷宗,依式編類,從實具報”,以便監(jiān)察機關的照刷[2]181。
元代政務的運行,特別是涉及不同地區(qū)、不同級別官府的政務時,同其他朝代一樣,主要是靠公文來上傳下達。確保公文的完整、安全,也是行政部門的職責。如重大刑事案件,根據(jù)元代的管轄,各地方要報送到刑部。至順四年九月,中書省刑部就此規(guī)定,只要是重大刑事案件,按要求署押,再派首領官檢查,沒有錯誤之后,“用印實封附簿”,寫好文卷名稱、數(shù)量,交給公差人員收領,到中書省交付。中間如果有文檔丟失、文檔毀壞、文字涂改等情況,將送來之人追問。提調(diào)的首領官,還要每季查勘,如果有將應該交給公差人員的文卷私自交給非公差人員,“自行赴都,以資奸弊”,則根據(jù)事情的輕重,追究責任,受贓者,以枉法論。除了刑事案件外,各地行省的“移咨都省公文”,行省要“每季照勘”,分別是公便還是順帶,一一記錄清楚,在下一季度的第一個月初十之前,報送到中書省,中書省將各行中書省所報統(tǒng)一檢查[2]183。
三、檔案文書保管
1.存放檔案文書。元代初期,各項制度都在建設之中。關于檔案管理,并不完善。檔案文卷的存放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將其存放家中并不違法。如至元十七年,襄陽路在給河北河南道按察司的牒文中言:“漢伯英爭池文卷,本路達魯花赤宣德將于伊家收頓。侯本官迤北回來取索歸結,請照驗?!笨梢姡娣偶抑胁⒉唤?,否則不敢在文書中提及。但這種行為,按察司認為應該改變。至元十七年規(guī)定,凡是官司衙門的文卷,“官吏并不得私家收放”,如果違反,“嚴行究治”[4]523。
至于如何處罰,此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至治元年十一月,河南省貼書呂謙,私自將十八件公文存放在自己家中,不主動向官府自首,刑部建議將呂謙“笞三十七下”,并革去其貼書一職[2]182。
2.毀棄檔案文書。檔案文書是各級政府機關政務的記載憑證,應當妥善保管。元代對誤毀檔案文書和故意毀棄檔案文書的行為予以不同處罰。
由于失誤,致使檔案文書的不全或滅失,其主觀上可以原諒,處罰較輕。至元十年,李滋榮書寫、存放檔案文書,將令史元鑒交給的三道印壓符文“誤作廢紙”,帶回自己家中。其母親將符文賣給了陳聚作藥貼。案發(fā)后,中書省根據(jù)案中人不同行為和心態(tài)進行處罰:元鑒笞一十七下,李滋榮笞三十七下,陳聚笞七下,李滋榮母親李阿劉免罪。
至元二十七年,壕寨祁天祐,受工部的委托,編類文卷。祁天祐將六十七件很長時間之前的已經(jīng)鈐押或未經(jīng)鈐押的文卷,帶回住處去糊門窗,被中書省官員高舍人發(fā)現(xiàn),將文卷搜尋到官。中書省認為,祁天祐打算用文卷糊門窗,雖然已經(jīng)搜尋到官,沒有造成危害結果,還是要“決五十七下,罷役不敘”,將文卷交付工部收管[2]183。
大德元年五月,參議府首領冀全、慈太進入中書省架閣庫,查閱壬子年元籍,“暗地扯毀家口戶面”,故意毀壞文卷,將慈太、冀全各決八十七下,罷役。
3.隱瞞檔案文書。在檔案文書保管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導致檔案文書的毀壞、丟失,保管者應如實匯報,不能為逃避責任而隱藏檔案文書的真實情況。大德七年,瓊州樂會縣官吏,因為洪水泛漲,致使文卷被淹。救出已絕、未絕文檔九百一十一卷和沒有施行的安撫司指揮三十三道,被淹嚴重,大多不完整。官吏恐怕廉訪司照刷時問罪,便隱瞞真情,欺騙上司,稱被水淹沒,漂走不見。刑部對有關人員定罪處罰,將樂會縣典史、司吏斷罪罷役,將達魯花赤驢驢、縣尹王英、簿尉李德用,各決四十七下,解見任[2]181。
四、檔案文書利用
綜合檔案中記載的內(nèi)容,編纂史書、典章、法律等,是利用檔案的一個方面。日常工作中,有關部門為求某方面的信息去檔案管理機構“檢用”檔案,還是比較頻繁的。南宋《職制令》對檢用詔冊做了詳細規(guī)定,遇到檢用詔冊時,“委官一員”到架閣庫查閱,“監(jiān)視出入”[5]334。被委派的官員因官府而不同,如果是監(jiān)司,則委派主管文字官員或檢法官;如州則委派司法參軍;如果是縣,則是縣令。被委派的人員在架閣庫工作人員監(jiān)視下,是可以入庫查閱的。從《至正條格》來看,元代對檢用檔案的規(guī)定比南宋嚴格。
《至正條格·斷例·職制》“棄毀官文書”目下“大德元年五月”條載,刑部呈:“省架閣庫典吏孫茂,擅令參議府首領冀全、慈太入庫,自行檢照壬子年元籍,以致暗地扯毀家口戶面?!倍际∽h得:“慈太、冀全各決八十七下,罷役。孫茂五十七下,罷役。管勾姜迪吉罰俸一月,標附。”中書省架閣庫的孫茂和姜迪吉都因檔案查閱問題受到了處罰。孫茂是典吏,具體負責檔案的入架、收藏、保管、利用等工作;姜迪吉的官職是管勾,是架閣庫的負責官員。此二人被處罰的原因,是孫茂“擅令”查閱檔案人員“入庫”,“自行檢照”有關檔案。由此可反推,架閣庫是不允許查閱人員進入的,應由工作人員入庫調(diào)取檔案,進而查閱。這同南宋的“監(jiān)視出入”是不同的。
注釋
①如:李冬平.略論《元典章》與元代檔案管理制度[J].蘭臺世界,2014(6);趙彥昌.從《元典章》看元代的檔案管理制度[J].檔案學通訊,2012(4)。
參考文獻
[1]王敏.元代檔案特點及其管理制度探析[J].蘭臺世界,2014(11中):60-61.
[2]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至正條格(校注本)[M].韓國城南影印元刊本,2007.
[3]懷效鋒點校.大明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5]戴建國點校.慶元條法事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