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反思田野中的“非遺”舞蹈傳承人

      2020-03-18 16:39許曉云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田野調(diào)查傳承人非遺

      許曉云

      摘 要:基于近兩年的追蹤式田野調(diào)查中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并在親身體驗的感受中,文章通過對翼城花鼓藝術活動的現(xiàn)狀描述,并與文獻記載、口述記憶和國家文件的比較后發(fā)現(xiàn),作為國家第一批列入“非遺”舞蹈名錄的翼城花鼓,其傳承現(xiàn)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實踐活動與傳統(tǒng)語境的差距、趨于一致與各具特色的差距、國家身份與民間個體的差距。在此基礎上,從“非遺”舞蹈傳承人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三個時間維度提出:不能忽視“非遺”舞蹈傳承人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判定標準有待更加具體;傳承文化生態(tài),培養(yǎng)個人興趣是傳承人得以繼續(xù)產(chǎn)生與存在的沃土和主要因素。

      關鍵詞:“非遺”舞蹈;傳承人;翼城花鼓;田野調(diào)查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0)01-0100-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0.01.014

      Abstract:Based on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a two-year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lower-drum dance in Yicheng city that is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dances in the national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comparison with related literatures, oral memory and national document. Its inheritance situation can be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gap betwee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that between convergenc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at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lk individuals. On this basis, this essay suggests from three time dimensions: the inherito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irst, it cannot ign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carried by the dance inheritor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n, the criteria of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s need to be more specific. Finally, inheriting cultural ecology and cultivating individual hobby are the fertile soil and main factors for inheritors succession and existenc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ance; inheritor; flower-drum dance in Yicheng city; field investigation

      “非遺”傳承人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學界的研究重點,因為非物質(zhì)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們所傳承的精髓,一個在物質(zhì)上,一個在精神中,恰恰傳承人是文化精神的承載者也是傳授者,是“活態(tài)傳承”得以實現(xiàn)最為關鍵的前提條件,因此,對傳承人的關注,則是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更合理的傳承以及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自2018年到現(xiàn)在,筆者陸續(xù)到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對翼城花鼓展開調(diào)研,在5次較為集中的調(diào)研經(jīng)歷中,更多接觸到的還是翼城花鼓的傳承人們。他們中間有被國家認定的國家級傳承人、省級傳承人和市級傳承人,有在文化館工作和在村子中未被國家認定的傳承人。翼城花鼓的理解,對翼城花鼓傳承的現(xiàn)狀,特別是對翼城花鼓的傳承人有了一些和自己預設中不同的看法。從田野回到學校,首先找到了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負責解釋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仔細閱讀其中的每一條辦法后,也意識到在國家層面對傳承人的重視和關照與在田野中看到和感受的情況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本文如實描述由傳承人主要參與其中的翼城花鼓的藝術活動傳承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再認知傳承人的幾點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查閱了“非遺”舞蹈傳承人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結論集中在論述傳承人對“非遺”舞蹈傳承重要性的方面,但相比較其個體性和流變性,對傳承人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研究成果還有所不足。又因為它是指導實踐和提煉理論的重要依據(jù),所以,本文通過借助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中深度訪談和親身體驗的研究方法,對翼城花鼓傳承人展開個案研究,進而豐富研究成果,推進學術探討,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前輩和學者們對傳承人給予再多一點的關注,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自信與交流,進一步落實文化研究中的人文關懷。

      翼城花鼓是流傳于翼城縣翼城縣與陜西、河南省交界,據(jù)史料記載,是唐堯故地,晉國舊都,具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的一種社火形式,當?shù)囟喾Q之為“打花鼓”“逗花鼓”或“鬧花鼓”。按照楊家莊第三代傳承人楊炳文的說法,翼城花鼓最早是放于腰間的腰鼓,不過曲牌和陜西腰鼓不同,后來楊生漢的叔叔和楊生漢把鼓放到了胸前,所以有了今天翼城花鼓的主要形態(tài)是胸前花鼓的樣式,但為何會把腰鼓放到胸前,還未有資料論證。關于花鼓的名稱由來,“有的說是因花鼓的鼓幫上面,過去一般都要加以彩繪,涂抹各種花紋進行裝飾,甚至在小小的鼓面上亦繪上花紋圖案,現(xiàn)在不多彩繪了,但有帖剪紙花的,因此叫花鼓;有的說因鼓點打得花哨,動作舞步花里胡哨非常好看,就起名叫花鼓;還有的說,擊鑼人肩上扛著大吊鑼,掛鑼的竹竿子系有大紅花,格外顯眼,參加表演的女苗子們頭戴花冠,身著花裙,腳穿榴花鞋,非常好看,因而叫花鼓?!盵1]根據(jù)在田野中與不同傳承人的交流,就為何叫花鼓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翼城花鼓相較其他地區(qū)的曲牌多,并且在同一曲牌下可以有多種打鼓的動作。筆者于2018年的正月十五第一次來到翼城觀看花鼓的社火表演時,因為看到了花鼓手身上一鼓、三鼓、五鼓和七鼓的打法,也會認為其花鼓的“花”,是否可以理解為鼓多而其動作給人以“花”的感覺。但通過長期的調(diào)研,其實“花”指動作的花哨,眼花繚亂不錯,但和鼓多并無主要關系。因為按照傳承人的普遍說法,翼城花鼓的傳統(tǒng)打法重點是對一個鼓的多種打法的訓練與表演,這也是翼城花鼓打法中最有難度的打法。雖然多鼓在翼城縣一直也都有這一傳統(tǒng),但后來見到的多鼓形式,則更多是為了迎合大眾對多鼓的數(shù)量及其發(fā)展出的舞蹈動作而逐漸形成的。所以,傳承人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實話實說,其實你會打了一個鼓,再多的鼓你也就都會打了?!辈⑶以诖蚬倪^程中,傳承人十分在意你是否每個鼓點都準確打到了鼓面。他們表示,如果你都不能每次打鼓打出聲音來,那還叫翼城花鼓嗎?

      一、實踐活動與傳統(tǒng)語境的差距

      經(jīng)傳承人介紹,花鼓在過去主要是在正月十五表演,因為平時大家都在忙著農(nóng)活。這一天,每個村子的表演隊會先在縣里一個空曠的地方集中表演,然后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的打花鼓,每到一家門口,他們會把花鼓隊攔下,桌上擺著食物,放鞭炮。一般都是早上7點多出去,晚上12點才能回來,人山人海,特別熱鬧。過去的花鼓,基本都是在進入臘月農(nóng)閑的時候,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花鼓師傅組織大伙成立花鼓隊,為元宵節(jié)做準備,等到過完年的初七左右,大伙又會繼續(xù)排練花鼓,直到正月十五。一位傳承人自豪的對我說:“當時我們村子里有300多人,只有二十幾個人會打花鼓,我就是其中之一?!?/p>

      而在2018年和2019年正月十五看到的花鼓,則沒有了走街串巷的表演形式,它是發(fā)生在翼城縣體育館內(nèi),對著觀眾席表演的花鼓。等到每個村子的隊伍表演完,他們會統(tǒng)一坐上大隊給租用的大巴回自己的村子。當問到傳承人花鼓是什么時候不走街串巷的,他們說:“這個體育館蓋起來以后,就不了?!苯又謫栆晃粋鞒腥耍骸爱敃r你們在街上表演時,會和觀眾交流,近距離面對著觀眾給他們打花鼓嗎?”“當然會!人們擠得很,每到一家都會攔住我們,可累了?!币晃粋鞒腥思拥卣f。2018年正月十五在體育館看花鼓的時候,筆者還問楊炳文老師:“怎么2019年沒有在體育館看到楊家莊的花鼓?”楊老師說:“大隊沒錢,給每個人一點錢,再買些‘家具,怎么也得2萬塊錢?!?/p>

      據(jù)民國十六年修編的《翼城縣志》“祠祀卷”30頁記載:“明萬歷十年,在后土圣母廟建承天樓于殿后,俗名梳妝樓。每年三月十六為城關迎神大會,遠近村莊亦統(tǒng)來結社演戲賽會敬神。神駕坐鐵轎,約重千余斤,每抬一段,則旋轉(zhuǎn)多時,謂之旋娘娘。”[1]4“據(jù)老輩人回憶說,當時各村的花鼓都搶著圍著神駕鐵轎跑,鐵轎轉(zhuǎn)向哪兒,哪兒的花鼓就打得格外激烈,所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六的圣母廟會活動,可以說是當?shù)鼗ü氖墓?jié)日?!盵1]4

      筆者于2019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六觀看了這一活動,聽傳承人說,這一活動是大概在2017年恢復重演的。一早來到翼城縣的古城,在古城上的橫幅寫著:“翼城古城第七屆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宣布活動正式開幕后,從李娘娘故居的方向,由縣文化館館長鄒亞莉扮演的李娘娘坐著轎子來到了城門前。花鼓表演是由城內(nèi)小學100多人的孩子們組成,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活動課,為這次活動排練的花鼓舞蹈。隨著鼓聲響起,他們從城門跑出來,在城門前,對著觀眾席表演節(jié)目。筆者和花鼓傳承人李星明老師來到李娘娘的故居,隨處可見雜草,無人問津。傳承人對我說:“政府也想修來著,只是涉及到幾戶人家的財產(chǎn)問題,就一直擱置到現(xiàn)在了。”

      無論是正月十五還是迎神大會都是翼城花鼓發(fā)生的傳統(tǒng)語境,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由各村組織起來,娛人娛神的一種社火表演。在傳統(tǒng)語境下,人們的心態(tài)、花鼓的功能、表演的樣式都發(fā)生了與平日里花鼓表演不同的效應。農(nóng)閑時人們心情放松,過年間人們情緒高漲,走街串巷時人們交流親近,面對娘娘時,人們心有所屬。一位傳承人曾說:“我已經(jīng)對花鼓的傳承失去信心了。”一位“非遺”工作者卻說:“現(xiàn)在翼城花鼓全縣進校園,傳承的挺好。”作為傳承人,他在乎花鼓的是什么?作為工作人員,他在乎的花鼓又是什么?

      文化藝術的形式是對其內(nèi)在思想與精神的言語表達。形式一定是隨著時代、不同審美、不同需求而發(fā)生變化的,但其內(nèi)在的精神并不是容易舍棄或轉(zhuǎn)變的?!掇k法》里寫到:“第一條 為有效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痹?016年10月份,筆者到某個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傳習所參觀學習,看過了傳承人以及他的家人精彩的表演,吃了一頓豐盛美味的特色飯菜后也就打道回府了。傳習活動的傳承方式,如果就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一看和有些“非遺”進校園,只是把傳承人請到學校,傳授動作的話,那么這種傳承方式需要更加多樣才能把傳承人身上更多的文化財富傳承下去。

      二、趨于一致與各具特色的差距

      筆者到原臨汾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宋慶云老師家拜訪時,她拿著2005年出版的《翼城花鼓》這本書,講述著她在20世紀80年代的8年期間,在翼城做調(diào)研的一些故事和細節(jié)。在講到表演形式時,她說:“打得花哨的是封閉、澮史,澮史村全是男的,封閉村有男有女,楊家莊是多鼓為主,剩下其他幾個村是以小丑為主,各有各的特色,其實很好,所以整理下這么多東西,我確實是根據(jù)現(xiàn)場看到的資料整理的?!痹瓉硭卫蠋熢跁兴殖傻模阂曰ü臑橹鲙缱雍统蠼堑谋硌?男鼓手的集體表演;男、女鼓手對打;杠上花鼓;多鼓表演和二人打一鼓的形式,并不是翼城縣每個村子普遍都會有的形式,而是每個村子之間各有特色,各有絕活。按照宋慶云老師的回憶,當時翼城縣澮史村的花鼓是全部由男鼓手表演?!澳泄氖謧円怀鰣鼍痛虻梅浅<?,雙腳快速跑動變換各種隊形,呼啦一下沖上來,圓隊形變成了兩豎排,又呼啦一下退開,豎排又變成了四角形。鼓點越打越急,動作越做越快,一鼓作氣完成全部動作,最后集體亮相結束?!盵1]7宋慶云老師說,楊家莊的花鼓主要是多鼓的表演形式。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一個人最少身掛三面鼓,最多而且比較常見的是七面鼓,名叫‘滿天星斗,偶爾也有身掛八面、九面的。過去的多鼓表演多是背花鑼者同一名多鼓手進行表演,一般先是背花鑼者擊鑼上場,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進到場子中心,背花鑼者閃到一旁為多鼓手擊鑼助威。多鼓手表演嫻熟的擊鼓技巧。因?qū)氖稚硐刀喙?,不便于大幅度移動位置,所以多在原地表演。觀眾可看見鼓手雙手在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飛舞纏繞,無論是蹲下打,跳起來打,左旋左轉(zhuǎn),擰腰甩胯,踢腿跺腳,鼓點始終清脆響亮,鏈接不斷,最后總是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表演?!盵1]8澮史村和楊家莊還有杠上花鼓,聽楊家莊的傳承人說,杠有方杠和圓杠,視不同杠上花鼓表演的節(jié)目而定。具體有“空中取酒”“張飛賣肉”“仙女散花”等節(jié)目。表演時一般都有小丑,小丑必須是打得好的花鼓手,他們主要是要調(diào)動氣氛,但更重要的任務是保護杠上表演的花鼓手,他們沒有固定的位置,隨便移動。不過按照宋慶云老師書中所寫,澮史村的杠上花鼓一般很少帶有女苗子和丑角。

      接著問宋慶云老師:“是什么樣的動力讓您從1982年到1989年,每年正月十五都到翼城做調(diào)研?”她說:“因為樣子多,每個村子的都不一樣?!笨墒窃谡{(diào)研的過程中,在2018年和2019年正月十五看到的花鼓社火表演,似乎并沒有感覺到村與村之間有特別的不一樣。也或是自己那時還沒有親身學習,關于動作的具體細節(jié)則還處在“外行看熱鬧”的狀態(tài)。

      為了和花鼓走得再近一點,筆者于2019年3月19日到26日在翼城二中和國家級傳承人張飛飛老師學習花鼓。因為二中高一、高二的學生在為三月初八南梁鎮(zhèn)的灤池廟會準備花鼓節(jié)目,所以也借此機會跟著學習。通過幾天的學習,以及到其他學校看學生表演的花鼓,知道了現(xiàn)在還依然被廣為使用的曲牌有:“五流水”“一點油”“動四錘”“慢槌”“快槌”和“亂槌”。其實民間還有最難也是最精彩的“花流水”,已經(jīng)基本見得不多了。

      動作主要是在胸鼓和兩個腰鼓的基礎上,有單一胸鼓七鼓點、三鼓七鼓點、單一胸鼓勾槌打、弓步漫頭槌、雙面俯身七鼓點、并跳俯身七鼓點還有交叉步、對鼓。其實在民間,關于多鼓放置的位置、動作,還有更多的樣式,現(xiàn)在也見得少了。之前有鑼和鼓手逗的情景,女苗子的身影,還有杠上花鼓,口弦花鼓也都極少見或者已經(jīng)消失了。表演程序基本就是帶有三鼓的男生和女生先是一起表演,然后從隊伍后面跑出來幾個學生到隊形最前面或是中間表演多鼓,最后所有人再一起打“動四錘”的一組固定動作,并在“慢槌”中結束表演。

      筆者曾看過二完小花鼓隊表演的花鼓,他們的動作更舞蹈化,幅度更大,美感更強,不過這也是有緣由的。二完小早在1988年因為要參加一次比賽的契機,當時是二完小音樂體育老師的李星明就開始將花鼓帶入學校,至今已經(jīng)有31年的歷史,二完小近幾年又成立了專門的花鼓組和專職花鼓老師,還撰寫了教材即將出版。他們曾參加過各種規(guī)模的演出和比賽,所以,二完小的花鼓確實會更加凸顯。整體來說,翼城花鼓在校園的表演形態(tài)趨于一致;在民間普遍流傳的基本動作和曲牌也開始趨于一致。

      如果從個體來看,在調(diào)研期間, 筆者看過不同傳承人的花鼓,發(fā)現(xiàn)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偏傳統(tǒng)一些的,有靠戲曲更近的,有舞蹈化更濃的,有彪悍的,有逗樂的,我在想,誰可以真正的代表翼城花鼓的風格呢?《辦法》中寫到:“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jīng)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惫P者總是很期望看到像宋慶云老師描述的那般各式各樣的花鼓,如果想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話,是否可以以村落為單位來選擇那個德高望重的花鼓傳承人呢?

      三、國家身份與民間個體的差距

      從2018年初到現(xiàn)在,整個調(diào)研已經(jīng)持續(xù)了17個月,但之前較為集中的4次調(diào)研中,更多接觸到的還是被國家認定的不同級別的傳承人。

      2019年3月到4月的田野,終于找到了楊家莊并不是國家認定的楊炳文等幾位花鼓傳承人。楊家莊應該是翼城花鼓較早開始打花鼓的村子,根據(jù)“楊家莊老藝人楊生漢(生于1910年)口述,他家祖祖輩輩都會打花鼓,他祖父在世時說過,他家傳花鼓已有三十多代了,一提起花鼓,楊生漢老人就要唱幾段,有一首古老的花鼓歌,這樣唱道:‘唐王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jié)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熱烘烘。據(jù)本村楊生海(1929年出生)、楊延山(1927年出生)、楊生源(1924年出生),同楊生漢共同回憶介紹:這首歌詞曾刻寫在一塊高約100公分,寬約70公分的木牌上,黑底金字,下面刻有‘大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的字樣。這塊木牌原來供奉在楊家莊村東的楊家祠堂內(nèi),上幾輩老人每年逢節(jié)都要上香祭奠,尊為‘傳家寶。遺憾的是,這塊木牌于1939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軍燒毀。祠堂內(nèi)除供奉祖先的牌位,還有楊家莊世代打花鼓受嘉獎的記載,它們與花鼓歌詞一并刻寫在幾塊石牌上,鑲嵌在祠堂的兩邊墻壁上,1947年土改時,祠堂被拆除,這些石牌也就不知去向了?!盵1]3雖然已無實證可見,但楊家莊打花鼓的傳統(tǒng)直到今天還在延續(xù)。在楊家莊,他們有自己的傳承譜系,有自己的花鼓圈,楊生漢為第一代;楊炳文、薛君為第二代;劉秉河、楊武山為第三代;呂春譜、楊燕、楊好好①為第四代。楊炳文的孫女也在打花鼓,第四代傳承人的孩子也在打花鼓,我曾問他們:“等你們老了,打不動了,你們的孩子還會像你們一樣,一個電話,幾分鐘內(nèi),大伙就聚到一起打花鼓嗎?”他們篤定的告訴我:“會的?!彪m然孩子們未來會去哪里,是做家長也無法決定的,但至少在他們的身體中,從小就記憶著家鄉(xiāng)的花鼓,從小就被自己的家人和同村人感染著花鼓這份情結。

      楊家莊的幾位傳承人,在教授學楊家莊的傳統(tǒng)花鼓的過程中,講“陰陽鼓”的講究,講當年拜師學藝的程式,講學習花鼓的禁忌,講當年花鼓的樣式,講師傅的花鼓精神。此次調(diào)研,筆者又看到、聽到了不一樣的翼城花鼓,但這幾位傳承人只是村子里平日蓋樓房的打工者、公司職員、農(nóng)民或是家庭主婦而已,若不是調(diào)研時間的保證和不斷深入的了解,也許就沒有機會認識到更多面的翼城花鼓了。

      楊炳文老師說:“花鼓就是我的信仰。我十歲就開始學花鼓,等我不在了也帶不走,我可以不要錢,但希望花鼓不要失傳了?!薄盎ü牡膫鞒泻湾X有關系嗎?”楊老師說:“沒有關系,你看我現(xiàn)在有一個這么大的院子,還有四個單元樓,也沒耽誤打花鼓呀?!蔽覇枟罾蠋煟骸案苌匣ü幕疽呀?jīng)失傳了,這么危險的形式,如果再恢復起來的話,可以嗎?”楊老師說:“當然可以,不危險,不過需要一些功夫,只是現(xiàn)在沒有抬杠子的人?!睏罾蠋熣f的花鼓和錢沒關系,更多是他喜愛花鼓的心和錢財無關,但現(xiàn)在畢竟喜歡花鼓的人不多了,要是有國家的支持,有一定的平臺,有更多的關注,相信這些只是更多活動于村子中的傳承人也會發(fā)揮出更多的文化價值。

      楊家莊第四代傳承人呂春譜說:“她從小就是聽著鼓點長大的,挺喜歡花鼓的,每年過年跟著打花鼓,慢慢自己也就學會花鼓了?!睏罴仪f的花鼓之所以可以留存至今,這一定和楊炳文老師的組織和該村子多年打花鼓的傳統(tǒng)息息相關,它有自成體系的文化生態(tài),在這個文化生態(tài)中,以村子為單位的“活態(tài)傳承”是驅(qū)動力,而且在這個驅(qū)動力中,最為重要的角色是像楊炳文老師一樣的組織者,受到同村人的認同、尊敬的堅守者。因此,針對《辦法》第十二條的支持方式②[2],也許國家也可以更多關注到保護“非遺”舞蹈的文化生態(tài),因為通過此次調(diào)研,筆者發(fā)現(xiàn)這是“非遺”舞蹈得以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的重要環(huán)境,進而培養(yǎng)興趣,它是孕育傳承人、培養(yǎng)傳承人、繼承傳承人的沃土和“家園”。

      結 語

      如果把文章中關于翼城花鼓的傳承現(xiàn)狀匯總的話,提煉出的具體差距為:實踐活動與傳統(tǒng)語境的差距,趨于一致與各具特色的差距,國家身份與民間個體的差距。按照時間的順序?qū)⑵淙绱伺帕械脑?,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出,在面對“非遺”舞蹈傳承人的過去(對于已經(jīng)認定的傳承人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對于怎么判定傳承人的標準)、將來(對于如何培養(yǎng)傳承人的方式)時,我們可以有哪些反思。在第一個時間維度——過去中,我們不能忘記“非遺”傳承的主要使命,除了外在的形式之外,其實傳承人記憶著更多關于文化、關于人生的哲理和那個時代的思想;在第二個維度——現(xiàn)在中,我們?nèi)绾闻卸▊鞒腥?,如何看待不同傳承人的風格,則需要更加具體的了解個案后做出決定;在第三個維度——未來中,通過楊家莊的實例,筆者發(fā)現(xiàn)關注和傳承文化生態(tài)是傳承人得以繼續(xù)產(chǎn)生與存在的重要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宋慶云. 翼城花鼓[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2]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61570.[EB/OL].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

      (責任編輯:涂 艷 楊 飛)

      猜你喜歡
      田野調(diào)查傳承人非遺
      阜蒙縣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護
      人格權平等的法人類學關懷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氣”
      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反思
      簡論區(qū)域民族音樂田野調(diào)查研究方法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zhèn)“非遺”聯(lián)展
      淺論“非遺”技藝傳承中的現(xiàn)場培訓
      藤縣牛歌戲的傳承及生存狀況
      广宗县| 大荔县| 旌德县| 太和县| 赤峰市| 临沂市| 永福县| 奉节县| 靖宇县| 灵宝市| 奉节县| 沈阳市| 江阴市| 山西省| 萨嘎县| 孝感市| 杭州市| 洛浦县| 天长市| 永登县| 阿城市| 福安市| 榕江县| 德阳市| 吉木萨尔县| 阿瓦提县| 玉屏| 固阳县| 木兰县| 闽清县| 大连市| 定远县| 二连浩特市| 伽师县| 宜良县| 嘉义县| 宜兴市| 博湖县| 德钦县| 德兴市|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