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王毅 李慧芳 高佳麗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部,呼和浩特 010059)
乳酸桿菌是一類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通過定植在腸道上皮細胞,保護腸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常用于預防和治療感染性腹瀉,此外乳桿菌還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等功效[1]。利用益生菌代替抗生素治療急慢性腹瀉、便秘,保護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是治療腸炎性疾病的新途徑。臨床常見的益生菌制劑如“金雙歧”、“貝飛達”、“思連康”等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2]。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兩大類益生菌包括雙歧桿菌和乳桿菌[3]。乳桿菌通過黏附在腸道內(nèi)壁,并定植于腸道上皮細胞,降低腸道內(nèi)pH,形成不利于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微環(huán)境,同時促進腸道黏膜的恢復,阻止病原微生物與腸上皮細胞的接觸,從而抵御致病菌的侵襲[4-5]。研究表明,S-層蛋白是乳桿菌發(fā)揮益生功能的重要因子,S-層蛋白是細菌細胞壁的一種蛋白,分子量為40-200 kD,占細胞總蛋白的10%-15%。乳桿菌的S-層蛋白能夠黏附于腸道上皮細胞,覆蓋了病原菌與腸道上皮細胞結合的受體位點,從而抑制病原菌的黏附[6]。
Ren等[7]的研究表明,唾液乳桿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對Caco-2細胞的黏附,當去除菌株的S-層蛋白后,抑制率由58%下降到4%;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的S層蛋白能夠降解大腸桿菌表面的肽聚糖,進而抑制其對HT-29細胞的侵襲[8]。臨床上使用益生菌制劑治療細菌性腸炎已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然而常規(guī)劑量的乳酸菌即使能定植于腸道其增值速度也很慢,難以覆蓋整個腸道,大劑量的使用益生菌可能增加其移位的風險,引起不必要的炎癥[9],同時抗生素類藥物也能影響益生菌制劑的療效[10],因此開發(fā)能夠應用于臨床的安全、穩(wěn)定且不受抗生素影響的S-層蛋白制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提取獲得嗜酸乳桿菌S-層蛋白,比較其對幾種致病菌感染Caco-2的抑制效果,為后續(xù)開發(fā)該類產(chǎn)品提供實驗依據(jù)。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由本實驗室保存。MRS培養(yǎng)基(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鹽酸左氧氟沙星(Sigma)、LiCl(Sigma)、DMEM/F12培養(yǎng)基(Hyclone)、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2.1 菌種的發(fā)酵培養(yǎng)和S-層蛋白的提取和純化 嗜酸乳桿菌的培養(yǎng)采用三級發(fā)酵培養(yǎng)法,取凍干菌種1支,接種于MRS培養(yǎng)基中,38℃厭氧培養(yǎng)16 h,按5%的接種量傳代活化,連續(xù)傳兩代得到三級發(fā)酵液,梯度稀釋,平板計數(shù)法測定發(fā)酵液活菌數(shù)。
三級發(fā)酵液4℃、8 000 r/min離心收集菌體,用PBS洗兩次,加入5 mol/L的LiCl,37℃、200 r/min搖床孵育1 h,4℃、8 000 r/min離心收集上清液,放入20 kD的透析袋中4℃透析24 h,期間換液3次,聚乙二醇濃縮,得到S-層蛋白粗提物濃縮液。使用Sephadex G-75凝膠柱進行純化,用pH7.0、0.025mol/L的Tris-HCl作為流動相平衡凝膠柱,上樣,流動相洗脫,流速0.5 mL/min,每5 min換管收集洗脫液,酶標儀280 nm處檢測吸光度,收集洗脫峰,濃縮得到S-層蛋白溶液。
取S-層蛋白粗提物和S-層蛋白溶液進行SDSPAGE凝膠電泳,考馬斯亮藍染色,計算蛋白分子量。BCA法測定蛋白濃度,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進行。
1.2.2 Caco-2細胞培養(yǎng) Caco-2細胞胰酶消化后接種于12孔板中,加入含10% FBS的DMEM/F12培養(yǎng)基,放置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5% CO2、37℃靜置培養(yǎng)。
1.2.3 不同濃度的S-層蛋白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選取致病性較強的大腸桿菌EPEC和金黃色葡萄球菌SAU為研究對象,考察不同濃度的S-層蛋白對兩種菌的抑制作用。
Caco-2細胞用PBS清洗3次,加入細胞培養(yǎng)液,加入終濃度為1×108CFU/mL的EPEC或SAU,放置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37℃靜置培養(yǎng)2 h,PBS清洗3次,加入細胞培養(yǎng)液,加入不同濃度(100、200、300 μg/mL)的S-層蛋白,以PBS為對照,放置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37℃靜置培養(yǎng)2 h,PBS清洗3次。加入終濃度為0.2%的Triton×100,反復吹打裂解細胞,保留菌體,梯度稀釋與大腸桿菌顯色培養(yǎng)基(鑒定EPEC)或金黃色葡萄球菌顯色培養(yǎng)基(鑒定SAU)混勻,培養(yǎng)24 h平板計數(shù),計算EPEC和SAU活菌數(shù)。
1.2.4 不同時間條件下S-層蛋白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同法考察EPEC或SAU侵襲Caco-2細胞0、1、2、4、6、8 h后,S-層蛋白干預2 h對EPEC或SAU的
抑制作用。
1.2.5 嗜酸乳桿菌及S-層蛋白聯(lián)合抗生素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同法考察在EPEC或SAU侵襲Caco-2細胞2 h后,1×108CFU/mL的嗜酸乳桿菌或300 μg/mL的S-層蛋白聯(lián)合抗生素(0.5%左氧氟沙星)干預2 h對EPEC或SAU的抑制作用。實驗分組:(1)對照組;(2)嗜酸乳桿菌組;(3)S-層蛋白組;(4)抗生素組;(5)嗜酸乳桿菌+抗生素組;(6)S-層蛋白+抗生素組。
1.2.6 數(shù)據(jù)分析 每組實驗設4個重復,實驗數(shù)據(jù)用SPSS 17.0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值±標準誤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和P<0.01表示差異顯著和極顯著。
對嗜酸乳桿菌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取三級發(fā)酵液顯微鏡下觀察形態(tài),結果(圖1-A)顯示,菌體成短桿狀,生長良好,可進行下一步實驗。使用LiCl得到S-層蛋白粗提物,用Sephadex G-75凝膠柱純化,并進行SDS-PAGE,結果(圖1-B)顯示,在45 kD左右有清晰的條帶,與文獻中所描述的S-層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且純化后的S-層蛋白條帶單一,可進行后續(xù)實驗。
如圖2-A所示,培養(yǎng)好的Caco-2細胞分別經(jīng)EPEC或SAU處理2 h后,再用不同濃度(100、200、300 μg/mL)的S-層蛋白干預2 h,平板計數(shù)EPEC或SAU的活菌數(shù)。結果顯示,S-層蛋白可明顯抑制EPEC或SAU對細胞的黏附,且程濃度依賴性,其中300 μg/mL的S-層蛋白抑制效果最好,對EPEC或SAU的抑制率分別達到42.2%、31.7%,抑制率%=(對照組活菌數(shù)-干預組活菌數(shù))/對照組活菌數(shù)×100%。
如圖2-B所示,選取抑菌效果最好的300 μg/mL濃度的S-層蛋白,考察致病菌作用不同時間(0、2、4、8、12 h)后,S-層蛋白對EPEC或SAU的抑制作用。結果顯示,S-層蛋白可明顯抑制EPEC或SAU對細胞的黏附,且在致病菌侵襲短時間內(nèi)干預效果明顯,其中0 h,即EPEC或SAU與S-層蛋白同時加入對細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對EPEC或SAU的抑制率分別達到59.3%和48.4%。。
圖1 嗜酸乳桿菌的培養(yǎng)及S-層蛋白的SDS-PAGE
為了考察S-層蛋白對比嗜酸乳桿菌的抗菌效果,在EPEC(圖3-A)或SAU(圖3-B)作用Caco-2細胞2 h后,用嗜酸乳桿菌或S-層蛋白聯(lián)合抗生素(0.5%左氧氟沙星)作用Caco-2細胞。結果顯示,較對照組而言,嗜酸乳桿菌組、S-層蛋白組和抗生素組均可明顯抑制EPEC或SAU對Caco-2細胞的侵襲,其中抗生素組的抑制效果最為明顯。當聯(lián)合用藥后,嗜酸乳桿菌+抗生素組并沒有顯示出比抗生素組更強的抑菌效果,可能由于抗生素抑制了嗜酸乳桿菌的作用。S-層蛋白+抗生素組顯示出比抗生素組有更強的抑菌效果,對EPEC和SAU抑菌率分別達到81.7%和78.3%,說明S-層蛋白可與抗生素聯(lián)用,且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抗生素。
圖2 不同濃度的S-層蛋白和致病菌作用不同時間條件下的抑菌實驗結果
近年來,利用乳桿菌對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乳桿菌的黏附定植是其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定植后的乳桿菌可以和腸道上皮細胞作用,形成保護層,阻止病原微生物與腸道的接觸黏附,從而減輕腸炎類疾病的發(fā)生。研究表明,S-層蛋白是乳桿菌黏附腸道細胞的關鍵蛋白[11]。Johnson等[12]的研究顯示,從瑞士乳桿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中提取的S-層蛋白可以抑制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對上皮細胞的黏附;同樣Golowczyc等[13]的研究表明,克菲爾乳桿菌(Lactobacillus kefir)通過其表面的S-層蛋白保護了腸道免受腸炎沙門氏菌的損傷。本研究考察了嗜酸乳桿菌S-層蛋白在不同濃度和時間條件下對致病性較強的EPEC或SAU侵襲Caco-2細胞的干預作用,結果表明S-層蛋白可明顯抑制EPEC或SAU的侵襲。在比較了嗜酸乳桿菌與S-層蛋白聯(lián)合抗生素對致病菌的作用后發(fā)現(xiàn),S-層蛋白與抗生素聯(lián)用表現(xiàn)出協(xié)同抗菌作用,而嗜酸乳桿菌與抗生素聯(lián)用則表現(xiàn)出拮抗作用。目前上市的益生菌活菌制劑均采用干粉狀態(tài)保存,進入人體后必須定植于腸道,并利用腸道內(nèi)的營養(yǎng)成分生長才能發(fā)揮益生作用,而抗生素會抑制益生菌的生長,從而影響其功能。S-層蛋白則避免了這種弊端,這也是本研究首次證明了嗜酸乳桿菌的S-層蛋白可以和抗生素聯(lián)用,起到協(xié)同效果。
圖3 嗜酸乳桿菌及S-層蛋白聯(lián)合抗生素對EPEC(A)和SAU(B)的抑制作用結果
S-層蛋白具有基因多樣性,即不同來源的S-層蛋白具有不同的晶格結構和生物學功能,乳桿菌的S-層蛋白是其具有定植和黏附功能的主要蛋白[14]。研究表明,一些種屬的乳桿菌S-層蛋白能夠裂解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如嗜酸乳桿菌、瑞士乳桿菌和卷曲乳桿菌[15]。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S-層蛋白能夠顯著抑制致病菌導致的HT-29細胞產(chǎn)生PGE2和NO。同時,能刺激HT-29細胞產(chǎn)生輕微的NF-?B核移位,也能一定程度上抑制S. sonnei引起的NF-?B核移位[16]。本研究顯示嗜酸乳桿菌S-層蛋白與抗生素能夠協(xié)同作用抑制EPEC或SAU,然而該菌的S-層蛋白是否有抵抗炎癥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驗證。S-層蛋白來源于安全性極高的乳酸菌,因此開發(fā)相關產(chǎn)品應用于臨床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證明了嗜酸乳桿菌S-層蛋白可濃度依賴性的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Caco-2的侵襲,在致病菌感染初期干預最為有效,并且S-層蛋白與抗生素聯(lián)用有協(xié)同抑菌效果,有望開發(fā)成為一種新型的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