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輝煌的蝶變與未完成的豹變

      2020-03-20 00:51:35楊光祖
      當代文壇 2020年1期
      關鍵詞:生命體驗李建軍

      楊光祖

      摘要:本文從《陳忠實的蝶變》出發(fā),主要討論了李建軍對陳忠實成功的蝶變和他晚年未完成豹變之原因的梳理。文章首先結(jié)合陳忠實關于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文化心理結(jié)構的文學觀點,考察了李建軍對陳忠實這一文學理論接受情況的論證,及對他創(chuàng)作《白鹿原》的影響。然后,通過李建軍對文化心理結(jié)構這一個概念的梳理,進一步論證了這個概念對陳忠實創(chuàng)作的負面作用。最后,重點論述了陳忠實晚年的現(xiàn)實境遇對他創(chuàng)作和精神世界的影響,對他晚年一再提到的“齷齪”有詳細的論證。在這里,李建軍對陳忠實晚年思想局限的論述,獨到而深刻。總之,在研究陳忠實的學術著作里,《陳忠實的蝶變》無疑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關鍵詞:李建軍;《陳忠實的蝶變》;生命體驗;文化心理結(jié)構;思想性批判

      李建軍關于陳忠實的研究,歷時很長,自1993年開始,到2017年為止,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二十多年。篇幅較長且影響較大的單篇論文就有10多篇,先后在《當代文壇》《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南方文壇》《文學自由談》《作家》《西北大學學報》《海南師范學院學報》《延安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這些論文都被收納到他的專著《陳忠實的蝶變》里頭。

      《陳忠實的蝶變》乃是他的舊著《寧靜的豐收——陳忠實論》(華夏出版社,2000年)的修訂版,增補了小引、第二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等。此書通過歷史性的考察,系統(tǒng)地立體地研究了陳忠實的小說創(chuàng)作、散文寫作和文學理念。我對其中這次補寫的最后四章,關于陳忠實晚年創(chuàng)作與心境,及其文學理念的變遷,非常感興趣。因為,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看見李建軍對陳忠實的晚年創(chuàng)作與心境,包括一生文學創(chuàng)作得失的一次集中思考和總結(jié)。

      陳忠實高中畢業(yè)即回鄉(xiāng)務農(nóng)。他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文學教育。他的文學知識,尤其文學理念,幾乎都是他自修得到的。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長久以來,我很清醒,因為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文科教育,所得的文學知識均是自學的,也就難以避免零碎和殘缺。”①

      雖然,他很早就接觸了《靜靜的頓河》《創(chuàng)業(yè)史》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讓他感受到了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并學習到了優(yōu)秀的描寫技巧和成熟的語言風格,但是,“不幸的是,他所接受的教條主義的文學觀念和寫作方法,嚴重地限制了他的成長和進步,甚至誤導他走了很大的彎路,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②李建軍的這個判斷,是很準確的。陳忠實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可以不斷超越自己,這一點是了不得的。他很清醒,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敢于痛下功夫。李建軍說:

      他超越了柳青的文學觀和寫作方式的局限。他用“生命體驗”矯正了“生活體驗”的褊狹和偏失,從而在人性和自由兩個向度上,為自己的寫作拓展出了巨大的空間。他接受“文化心理結(jié)構”理論,矯正了“文學典型”說的模式化傾向,并為自己在小說中塑造人物,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持。③

      李建軍認為,陳忠實最早的文學觀念和文學經(jīng)驗,都來自于柳青。而柳青的一些主要的文學觀念,則來自于“本本”。柳青最著名的文學觀點,是“三個學校”,即“生活的學校,政治的學校,藝術的學校”。柳青用具體的政策來指導自己的寫作,用狹隘的階級論解釋一切,“柳青的致命問題,正在于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所說的幾個‘學校里面,作家只不過是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不是一個主動的信息生產(chǎn)者。”④柳青接受的文學理念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政治核心論、生活主宰論、作家改造論。這些文學理念對早期的陳忠實影響極大。

      正是在這種文學理念的指導下,陳忠實寫出了《接班以后》《高家兄弟》《公社書記》《無畏》。而《無畏》的寫作,給陳忠實帶來了很大的政治麻煩。李建軍認為:“作家,只有當他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人的時候,他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才有可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作品?!雹?980年代中期,陳忠實才開始對自己過去信從的文學理念做徹底反思。1995年,在《文學無封閉》一文中,陳忠實說:“對文學構成危害和制約的最大因素是人為的極左的瞎指揮。那樣的瞎指揮扼殺的不單是陜西或某一個地區(qū)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整個中國的現(xiàn)當代文學都被徹底掃蕩到片紙無存?!雹蘩罱ㄜ妼﹃愔覍嵾@個涅槃的過程,分析得比較深刻,也很細致,通過嚴密的文本分析,讓讀者心服口服,也看到了陳忠實作為一名杰出作家,他的艱難的發(fā)展歷程。

      李建軍重點分析了陳忠實提出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心理結(jié)構”兩個概念。李建軍認為,“唯生活論”嚴重地忽略作家的主體性地位,也嚴重地忽略了人物的主體性地位。這個判斷是精準的,恐怕也是很多作家難以理解的。陳忠實2013年撰寫的《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是一篇值得研究的文章,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新文學觀。陳忠實說:“‘生活體驗更多地指一種主體的外在的生活經(jīng)驗,‘生命體驗則指生命內(nèi)在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以及思想升華。”⑦李建軍認為:

      在陳忠實的語境里,“生命體驗”有兩個極為重要的維度和意義層面:一個是普遍人性,一個是體驗和寫作的自由。前者打開了作家真實地表現(xiàn)人的視野,后者賦予了作家以寫作的勇氣和自由感。⑧

      借助“生命體驗”這個概念,陳忠實將自己對文學的認知,提高到了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高度,并將文學寫作提高到了一個擺脫外在束縛的自由境界。⑨

      陳忠實對“文化心理結(jié)構”這個概念很有興趣。他對“尋根文學”的走向很是失望,批評它尋根尋到深山老林荒蠻野人那里去了。他認為,應該到生活中人群最稠密的地方去“尋”民族之根。所以,他看到“文化心理結(jié)構”,便心有戚戚,“甚至有一種茅塞頓開悟得天機的竊喜”。⑩作家畢竟是作家,這個概念給了他狂喜,讓他“茅塞頓開”,但從理論上闡述它,卻不是陳忠實所喜歡做的,也是他的能力所不逮的。某種意義上,陳忠實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這個概念。李建軍說:“陳忠實并不關心這個概念到底該如何解釋。重要的是,他為自己的小說寫作找到了理論支持。按照他自己的理解,這個概念給他提供了一個觀察人物的角度和塑造人物的方法?!?1李建軍在書中,用了大量的文字論述了“文化心理結(jié)構”這個概念與李澤厚《美的歷程》的緊密關系,認為這個概念對陳忠實創(chuàng)作《白鹿原》助力極大,成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陳忠實本人也在《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一文寫到他看到從藍田縣抄來的《鄉(xiāng)約》的激動,對刻畫白嘉軒的幫助。他還說:

      依著叛逆天性的黑娃和依著生理本能基本要求的小娥,是白嘉軒的心理判斷絕對不能容忍的;以新的思想自覺反叛的兆鵬和他的女兒白靈,他卻徒喚奈何,這是他那種心理結(jié)構所對頂?shù)膹妱?,唯一難以呈現(xiàn)自信的對手;他倚重的白孝文的徹底墮落徹底逸出,對他傷害最大,卻撞不亂他的心理秩序……這樣,我獲得了刪簡結(jié)果——白嘉軒就是白鹿原。一個人撐著一道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軒。一道原就是白鹿原。12

      喬治·奧威爾說:“正統(tǒng)觀念的環(huán)境對散文創(chuàng)作從來是個毀滅性的因素,對小說創(chuàng)作尤其具有徹底的毀滅性,因為小說是各種文學形式中最不能受拘束的。”13陳忠實正是在擺脫錯誤文學觀的束縛之后,才真正獲得了寫作的自由感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作出了杰作《白鹿原》。但是,《白鹿原》之后,陳忠實原打算創(chuàng)作的當代題材長篇小說,卻始終沒有寫出來。究其原因,李建軍認為“文化心理結(jié)構”這個概念,起到了阻礙和制約作用:

      他所面對的“新人”,究竟有多少文化都是一個問題,哪還有什么“文化心理結(jié)構”可談喲。就此而言,“文化心理結(jié)構”實質(zhì)上是一個后視型的靜態(tài)性質(zhì)的理論,而不是一個進行時態(tài)的鮮活的概念。它能為后視型敘事提供一個觀察的角度,但卻無法為展示當代生活的“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敘事”提供有效的支持。14

      李建軍對陳忠實深受影響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的深刻辨析和獨到見解,真是新人耳目,顯示了他過人的理論素質(zhì)和理論能力。

      李建軍進一步論證說,作家不能簡單地根據(jù)抽象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來塑造人物,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具體而特殊的存在。比如,《紅樓夢》中的人物,“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根本不是所謂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而是他們的各各不同的境遇、個性和命運,是他們的個人命運所包含的人類性內(nèi)容,即普遍性的人性內(nèi)容和情感內(nèi)容。”15這個論斷是有道理的,可謂切中肯綮,某種程度上,也破解了《白鹿原》之謎。就是為什么陳忠實忽然創(chuàng)作出了這樣一部杰作?而之前、之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我個人在研讀《白鹿原》的過程中,感覺到陳忠實的文學觀、創(chuàng)作觀的變化,可能也與胡風文藝思想有關系。當然,他可能沒有完全自覺地認同胡風思想,但當年批判胡風的時候,胡風的思想,無意識中可能會影響了他。

      我一直認為,胡風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是深懂創(chuàng)作的杰出理論。魯煤曾撰文說:“胡風強調(diào),創(chuàng)作過程是主體與客體的融合、克服過程。作家克服著材料,也克服著自身;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自身)和創(chuàng)造對象(材料)進行著相生相克的斗爭;主體克服(深入、提高)對象,對象也克服(擴大、糾正)主體;作家描寫人物,就是要重新進入人物去生活,去感受,去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命運;創(chuàng)作過程是作者精神高度集中、間不容發(fā)的緊張勞動斗爭過程……”161939年5月,胡風在《民族革命戰(zhàn)爭與文藝》一文中,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反對客觀主義”。韓文敏說:“反對客觀主義和突出強調(diào)主觀戰(zhàn)斗精神,這是一枚銅幣的兩面。這就是說,作家缺乏主觀戰(zhàn)斗精神,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必然是客觀主義的(胡風認為主觀公式主義是化了裝的客觀主義)、這也就是說,作家的主觀精神狀態(tài)對作品的思想藝術力量就有決定性的影響?!?7魯迅在《墳·論睜了眼看》中說,“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并且寫出他的血和肉的時候到了?!濒斞傅奈膶W創(chuàng)作所體現(xiàn)的,就是這種主觀的戰(zhàn)斗精神。陳忠實后來能從生活體驗到達生命體驗,我感覺是有胡風的這種思想在的。胡風的那個三十萬言書,當時是影響極大的。陳忠實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一點都不了解。

      胡風的《論現(xiàn)實主義的路》,是他的著作中最有理論深度的。為什么說它最有深度呢?因為,在這本書里,胡風抓住了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人。他沒有按公式主義的階級論來劃分人,來分析文學,因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從事創(chuàng)作,只能催生出大批公式化、概念化的贗品和次品。胡風所理解的“人”,是“現(xiàn)實的人、具體的人,這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著不同的性格、氣質(zhì)、心理特征和精神狀態(tài)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這樣的人全都生活在復雜萬狀又變動不居的社會網(wǎng)絡之中,相互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復雜關系”18。這樣的人,是復雜的人,也是有個性的、真實的人。只有面對和寫出這樣的人,文學創(chuàng)作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才有可能寫出真正屬于人的作品。

      在《陳忠實的蝶變》里,寫到陳忠實的晚年,李建軍的筆忽然充滿了激情,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情緒,文字洋洋灑灑,已經(jīng)不像嚴謹?shù)膶W術語言了,感覺像是在控訴,在抗議,在撫慰。李建軍將陳忠實的無奈和痛苦,寫得淋漓盡致。他對陳忠實的晚年境遇的感同身受的同情和理解,對這一時期陳忠實作品的分析,簡直要讓人凄然淚下。他說:

      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中,《白鹿原》的作者,卻并不十分快樂,有時,甚至可以說,心緒極壞,簡直可以用“紆郁憤悶”這樣的詞來形容。

      他遭遇了“齷齪”。他深受侮辱和傷害。然而,似乎又無處申訴,更無法對抗。19

      在這段文字里,一個正直的書生,一個純粹的作家,遇見了一位深懂謀略、擅長斗人的官僚。在種種近乎無聊的沖突中,陳忠實深深地體驗到了一種“齷齪”感受。他既很郁悶和憤怒,但又無可奈何,無力應對。李建軍說的,如果是路遙,就不會是這樣的結(jié)局,因為路遙不僅性子很硬,而且“謀略亦多”。于是,陳忠實便選擇了逃離。他逃離單位,逃離西安,躲到白鹿原的祖居療傷。2001年,年近60歲的陳忠實,回到了久別的故鄉(xiāng)西蔣村,在這個地方住了兩年。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祖居早就無人居住了:“只有我一個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來寒冷的風。從未有過的空曠。從未有過的空落。從未有過的空洞?!保ā对碌娜兆印泛笥洠┻@期間,陳忠實寫了很多小說、散文,表達了自己的不屑、絕望和抗議,其中的一個核心主題,就是“齷齪”:“在小說里,他借助對角色的設定和對人物的塑造,來諷刺‘齷齪;在散文中,他通過隱喻性的話語,來貶斥‘齷齪?!}齪二字,簡直成了貫穿他21世紀最初幾年寫作的主題詞。”20李建軍通過小說《作家和他的弟弟》《關于沙娜》的闡釋,通過對散文《三九的雨》《遇合燕子,還有麻雀》《鄉(xiāng)諺一例》的解讀,詳細分析了“齷齪”對陳忠實的傷害,也讓我們清楚地看見了陳忠實晚年的艱難歷程,看見了他荒涼的心境。

      《作家和他的弟弟》幾乎就是陳忠實晚年生活的寫照。作家“我”心情不好,便“急迫地想回老家去”。老家是他的避風港,“每一次遭遇丑惡和齷齪之后,他都會產(chǎn)生回歸故土的欲望和需求?!?1《關于沙娜》寫了一個叫秦業(yè)的女作家,正直、樸實,但被“工作中的齷齪事”折磨。從這些沉重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出陳忠實所受的傷害,看到他的巨大的痛苦。

      坦率地說,陳忠實晚年的小說,藝術性都不強。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把生活經(jīng)驗上升為生命體驗。比如抒憤懣之作,由于情緒急切,還沒有完全沉淀下來;第二個原因是,他忙于雜務,心緒不寧;第三,早期的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又冒了出來,影響了他的小說的文學性。比如,他的三秦人物摹寫系列,還有《李十三推磨》等,都感覺像急就章。魯迅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很明顯,陳忠實晚年的小說,無論選材,還是開掘,都是流于簡單,顯得有點倉促。像《日子》《臘月的故事》這樣的小說,雖然寫出了底層人的生存境遇,部分文字,也頗感動人,但是,正像李建軍所說的那樣:“整體上看,他的這些小說缺乏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純粹的批判精神?!?2《貓與屬,也纏綿》《關于沙娜》雖有諷刺,但基本是柔性反諷,有些故事情節(jié)都不太可信,顯示了陳忠實先生的單純,和對官場的不熟悉,或者是不敢下筆,缺乏令人信服的邏輯感,“陳忠實晚年的這幾篇反諷性短篇小說,質(zhì)量雖屬中品,但鋒芒和深度,仍然有所欠缺?!?3

      讓陳忠實更感摧辱的,是2007年作協(xié)改選:“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沒有起碼的尊重。簡直就是猝不及防的突然襲擊。沒有給他留下接受這一結(jié)果的心理緩沖期?!薄皩λ麃碚f,這一切就像一場陰謀,就像一場盛大的人格羞辱儀式。”“他所受到的傷害是巨大的?!?4陳忠實從此離開陜西作協(xié),再也沒有回去過。我在陳忠實晚年和他交往過幾次,他從不提這些事情,但能感覺到他的屈辱。他是一位偉岸丈夫,面對小人,他不愿出手,也不會出手,所有的痛,只留在自己的心里。我認為,他的早逝,與此關系大焉。

      當然,李建軍也指出,陳忠實沒有道家的淡泊,他還是很在乎社會榮譽和社會地位,“有一種縈然在懷的十分計較的態(tài)度?!逼鋵?,這也不難理解。農(nóng)裔作家一般都如此。農(nóng)村出身的作家,因為少年時期的低微和貧困,極為敏感,內(nèi)心深處充滿強烈的自卑。這種自卑,有人終生未能克服和超越。他們渴望被認可,尤其渴望體制的認可。他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對這種認可的追求。而那些高門巨族出身的作家,可能就稍微好一點,比如魯迅、張愛玲。因為他們曾經(jīng)闊過,有一種血統(tǒng)里的自信。我們無法以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來苛責陳忠實。不過,嚴格地說,陳忠實未能從“蝶變”,到達“豹變”,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自《白鹿原》以后,把過多的時間、精力投身到這些社會俗務上,未能扔掉包袱,輕裝前進。魯迅說,最大的輕蔑是連眼珠子都不轉(zhuǎn)過去。對那些小人,和小人之事,最好的選擇是不屑,甚至無視。否則,就是抬高了他們。

      在第十七章《未完成的豹變:精神困境與思想局限》里,李建軍對晚年的陳忠實作了深入的精神分析,的確是發(fā)人深省,振聾發(fā)聵。例如,他認為:“他沒有繼續(xù)保持寫作《白鹿原》時的‘批判性人格狀態(tài)。一旦失去了這種積極的人格精神,一個作家就會墮入平庸的生活狀態(tài)——失去了發(fā)現(xiàn)真理的勇氣,也失去了表達真理的批判激情。他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寫作,會以毫無壓力和風險的方式,炮制一大批不痛不癢的平庸之作。”25 的確,我們閱讀《陳忠實文集》,真正的好作品,并不是很多。我有時都有點吃驚,他是如何寫出《白鹿原》的?相對于《白鹿原》,他的很多作品,實在顯得太尋常了。

      李建軍深刻分析了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原因。他認為,“文學是一種典型的人格現(xiàn)象。它是人格在文本中的一種詩意化和象征化的投射。有什么樣的人格,就有什么樣的文學。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寫出精神健全的文學;人格偉大的人,才能寫出境界高邁的文學。”26李建軍把作家的人格分為認同型人格、批判性人格,又分為日常狀態(tài)下的靜態(tài)人格、非常態(tài)下的動態(tài)人格。他認為,在創(chuàng)作《白鹿原》時,陳忠實的人格是一種非常態(tài)下的動態(tài)人格,而更多的時候,他的人格卻是日常狀態(tài)下的靜態(tài)人格。那么,《白鹿原》和他的其他作品的差距為什么那么大?李建軍從人格的角度展開了分析,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判斷:

      《白鹿原》是一部挑戰(zhàn)性質(zhì)的小說。它充滿了批判歷史和還原歷史的激情,本質(zhì)上是一部解構之作,去蔽之作,徹底超越了同一題材小說幾十年來形成的敘事模式。……寫作《白鹿原》的陳忠實,簡直就是一個義無反顧的勇者,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自己的寫作,不考慮是否能夠出版,是否能夠被認同和贊賞,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動態(tài)人格。

      然而,一旦結(jié)束這種非凡性質(zhì)的寫作,回到日常生活的情境里,他的人格便重又回落到了靜態(tài)人格的水平,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和生活的認同意識和妥協(xié)姿態(tài)。他接受了很多原本應該拒絕的外部干擾和社會指令,做了一些徒然費時費力的無價值的事情。在文學寫作方面,隨著批判人格的萎縮和批判精神的弱化,他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內(nèi)在熱情和突進力量,也隨之喪失。27

      《白鹿原》之后,陳忠實為何再沒有寫出好作品,李建軍的分析很透徹。讀了他的這段論析,我心服口服。記得當年他寫了一篇論文《在通往<白鹿原>的路途中—陳忠實前期小說的修辭分析》,探討陳忠實《白鹿原》創(chuàng)作之前的小說敘事演變,寫得真好。記得當時,我問李建軍:“我還想知道,他為什么寫出了《白鹿原》?”如今,我明白了。其實,陳忠實的困境,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代人的問題。陳忠實能在寫作“墊棺之作”的時候,能超越一步,已經(jīng)很難得了。

      李建軍認為,陳忠實“本質(zhì)上還是一個樸實而又誠實的經(jīng)驗性作家,雖然有一定的思想能力,但卻很難說是一個思想家”28。這個判斷,基本正確。在我看來,作家可以分為兩類:思想性的與經(jīng)驗性的。不是每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都是思想家,只有那些大師級的作家才是思想性的作家。我曾經(jīng)撰文說,陳忠實是白鹿原上一株蒼然古樹。的確,他出身農(nóng)村,文學之根是深扎在關中土地里的,所以才能創(chuàng)作出《白鹿原》。在寫作《白鹿原》的時候,陳忠實靈感乍現(xiàn),脫離了各種羈絆。這種幸運的機遇,不是每一個作家都可以幸逢的。原因就是他“誠實”。古人說,誠則靈。此言不是沒有道理的。

      寫完《白鹿原》,陳忠實又被那種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綁住了。他內(nèi)心的真實的經(jīng)驗,被厚厚的塵土掩埋了。那一代人里,很多有天賦的作家藝術家都有這種現(xiàn)象。偶然會在創(chuàng)作中,靈光乍現(xiàn),讓人嘆為觀止,但你平時和他們閑聊,卻都是傳聲筒,說著那些“大詞”,而且還振振有詞,讓你感覺和他的那些代表作完全是天壤懸隔。這也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悲哀,正像李建軍所說的那樣:

      思想的匱乏必然導致寫作的碎片化和浮泛化。陳忠實晚年的大量實用性寫作,就給人一種蕪雜而無意義的感覺。他率爾操觚,隨意為文,寫了大量的人情文章和應景文章。他談吃,談體育,談足球比賽,談聽完報告的感受。作為一個成就巨大而德性樸茂的小說家,他幾乎變成了“序言”和“讀后感”的不厭其煩的寫作者。他甚至會為一個幾乎完全不相干的人寫好幾篇“序言”。一個思想家只會對意義世界的事情感興趣,而不會在這些近乎無聊的事情上枉拋心力,浪費時間。29

      這一段評論,真是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讀之,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先前我對陳忠實創(chuàng)作出現(xiàn)的很多疑惑,都被解決了。為什么李建軍能夠如此深刻而痛快地言說出來?我想,也是因為他有思想。李建軍是當今文壇少見的思想性批評家。其實,很多人還停留在印象式批評,很多人還只是搬用西方文學概念,連思考都還不會呢。

      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作家要有思想,但是,對于什么是思想,什么是真正的思想,卻未曾深究,往往語焉不詳。關于真正的“思想”,李建軍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陳忠實的蝶變》中說:

      在我看來,真正的思想至少應該具備四個條件:批判性、現(xiàn)實性、重要性、建構性。批判性是指它要有懷疑的勇氣和否定的意識,要把理性的反思內(nèi)化為一種穩(wěn)定的態(tài)度;現(xiàn)實性是指它要直面當下,回答當代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些極為迫切的問題;重要性是指它所思考的問題是一些關系到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大問題;建構性是指它要通過深刻的論述或敘事,提出一些新的判斷和足以影響或改變舊的認知結(jié)構的結(jié)論。如此說來,在一個沒有正常的思想條件的環(huán)境里,要成為思想家,是一件幾乎不可能事情。30

      在思想的這四個條件里,我最看重批判性、建構性。當然現(xiàn)實性、重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思想家。陳忠實的《白鹿原》就是面對近代百年中國的變遷,進行深度思考,試圖解決一些重大問題。但由于他思想的不足,思想力的薄弱,很多地方是夾生飯,沒有真正解決那些問題。我在《田小娥論》一文里曾經(jīng)討論過這個問題。

      但是,在《白鹿原》的創(chuàng)作中,陳忠實的思想,卻有著鮮明的批判性和建構性。這種批判的鋒芒,是《白鹿原》成功的關鍵,讓他跳出了各種窠臼,看到了很多一般作家根本看不見的東西,也寫出了很多作家寫不出的東西。這部小說的“爭議”正由此而來。他對中華文化的走向的思考,對儒家的部分肯定,都屬于建構性的。遺憾的是,由于陳忠實學養(yǎng)的嚴重不足,這部分也事實上半途而廢了。朱夫子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陳忠實在思想上的捉襟見肘。

      與人格和思想密切相關的是價值立場。人格意味著對立場的堅守,而思想則意味著對價值立場的正確抉擇。世間不存在無價值立場的寫作。只有站在可靠的價值立場上,才能寫出真正偉大的作品。作家的價值立場隨著思想和人格的變化而變化。很有意思的是,一走出《白鹿原》,陳忠實的思想和價值立場,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又回到了那種庸常狀態(tài),做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寫了很多不該寫的文章。李建軍嚴厲地批評道:

      陳忠實起步階段和前期階段的價值立場是依附性的。他終其一生,都是一個站在農(nóng)民立場來寫作的人。持有“農(nóng)民立場”的作家,貼近底層,作品中總是彌散著濃郁的田園氣息,具有令人愜意的親切感。但是,這樣的作家?guī)缀跞际仟M隘的民族主義者,也很容易滑入國家主義的泥潭。他們也幾乎一直都是民粹主義者。他們崇拜權力,贊美卡里斯瑪,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對那些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力人物感恩戴德。31

      這一點,可能與陳忠實的農(nóng)裔身份有關。他始終是一個農(nóng)民作家,而沒有成為一位知識分子作家,當然更不是傳統(tǒng)文人。陳忠實高中畢業(yè),就回鄉(xiāng)務農(nóng),曾經(jīng)是真正的農(nóng)民。他沒有良好的童年教育,也沒有上過大學,得到學問的滋養(yǎng)。他雖然一直在自學,但最主要的資源還是他農(nóng)村的豐富生活經(jīng)驗。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點很低,目標很清楚,就是改換農(nóng)民身份。當代很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現(xiàn)代作家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他作為一名工農(nóng)兵業(yè)余作者,196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記得有一次,陳忠實打電話給我,問我在做什么?我說,正在讀你“文革”時的小說。他不好意思地一笑,說,那個可以不看了。

      李建軍說:“像許多中國當代作家一樣,陳忠實的價值立場是依賴性的,是由他者來建構的?!?2這話不能說不對,但也不是很準確。我覺得陳忠實是一個復雜的個體,他的精神世界是駁雜而豐富的,其中有他者建構的部分,而且這部分還不小。但也有他自己建構的,他通過閱讀大量西方文學杰作,吸收國外先進文化,而自我建構起來的。這部分,雖然大多數(shù)還是處于樸素的經(jīng)驗層面,沒有成為一種理論自覺,沒有成為他的主流,但其實產(chǎn)生的作用已經(jīng)很大了。我在和他的交往中,是能感覺到,他的寬容、博大、謙遜,經(jīng)常讓我如沐春風。他的精神視野是很大的,在當代中國作家里,能達到他那個境界的人,恐怕不是很多。陳忠實的人道主義,他的反封建,都是讓我為之動容的。至于“自由”,我覺得他也不是“更加隔膜,既缺乏深刻的理解,也缺乏強烈的共鳴”33。不是的。他是懂自由的,也熱愛自由。我們讀《白鹿原》,是能強烈感受的,最起碼他對田小娥的描寫,就觸摸到了“自由”。在平常的交流中,我也能感覺到他對“自由”的向往和深入骨髓的滲透。

      總之,在研究陳忠實的學術著作里,《陳忠實的蝶變》無疑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此書文筆老辣,見識過人,在理論思辨和審美鑒賞兩方面,顯示了作者不凡的功力。它不僅細致而準確地描述了陳忠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流變過程,而且還揭示了他自我突破的艱辛努力和巨大成就。它既是對陳忠實的成功經(jīng)驗的開掘和闡發(fā),也包含著對他的失誤和教訓的總結(jié)。它雖然是對一個作家的個案研究,但是,某種程度上,也使人借一斑而窺全貌,看見了一個時代文學的基本輪廓。就此而言,我們完全可以把《陳忠實的蝶變》看作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整整一代中國作家的整體研究和解剖。

      注釋:

      ①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②③④⑤⑧⑨111415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233李建軍:《陳忠實的蝶變》,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7年版,第309頁,第310頁,第313頁,第320頁,第327頁,第328頁,第338頁,第342頁,第345頁,第363頁,第363-364頁,第279-280頁,294頁,第383頁,第398頁,第387頁,第388-389頁,第400頁,第405頁,第400頁,第407頁,第417頁,第416頁。

      ⑥陳忠實:《陳忠實文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4頁。

      ⑦⑩12陳忠實:《從生活體驗到生命體驗》,《南方文壇》2017年第5期。

      13[英]喬治·奧威爾:《在鯨腹中》,董樂山等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頁。

      16魯煤:《<紅旗歌>與胡風“七月派”》,見陳思和、張葉松編:《思想的尊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頁。

      17韓文敏:《關于胡適反對客觀主義的斗爭》,見陳思和、張葉松編:《思想的尊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頁。

      18江弘:《文藝與政治的歧途——關于胡風、周揚及左翼文藝運動》,見陳思和、張葉松編:《思想的尊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頁。

      21陳忠實:《陳忠實文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9頁。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劉小波

      猜你喜歡
      生命體驗李建軍
      木棍的長度
      打火機引發(fā)的血案
      打火機引發(fā)的血案
      愛你(2019年29期)2019-11-07 06:10:54
      Miniature quad-channel 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 magnetometer for magnetoencephalography?
      《九辯》中的時空意識探析
      文學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8:23:56
      文本解讀教學需要生命在場
      中國康復醫(yī)學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
      論蘇軾詩歌的孤獨體驗與歸依體驗
      文教資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6:32
      StePPing Control Method of Linear DisPlacement Mechanism Driven by TRUM Based on PSoC
      大時代的小注腳
      青春歲月(2015年14期)2015-07-29 14:02:44
      隆德县| 昭通市| 沛县| 松原市| 云和县| 梓潼县| 南平市| 封丘县| 鄂托克前旗| 洛扎县| 邢台县| 武乡县| 绥棱县| 长葛市| 南投市| 高碑店市| 崇礼县| 枣强县| 宁河县| 曲周县| 方山县| 盐山县| 涿州市| 石河子市| 柯坪县| 常德市| 岳池县| 巨野县| 五华县| 襄樊市| 浦北县| 许昌县| 城固县| 衡阳县| 项城市| 巴青县| 霍邱县| 都安| 广水市| 鹰潭市|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