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廖燕
【摘要】 目的 分析針藥結合與單純藥物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抑郁癥患者, 采用隨機分配法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 每組40例。參照組患者行單純藥物治療, 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相關指標、滿意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抑郁情緒改善情況、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社會認知改善情況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97.50%, 高于參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 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抑郁癥患者應用針藥結合治療干預效果更佳, 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幾率, 且安全性高、預后良好, 因此, 值得廣泛的應用與推廣于現代臨床醫(yī)學當中。
【關鍵詞】 針藥結合;抑郁癥;氟西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81
隨著日益增多的壓力負擔, 近年來我國抑郁癥發(fā)病率呈持續(xù)遞增的趨勢,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1]。目前, 臨床常采用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抗抑郁藥物對患者予以治療, 雖然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抑郁癥狀, 但會存在一些不良反應[2]。根據相關研究表明, 針藥結合的方式可以充分發(fā)揮抗抑郁藥物的療效, 且有效的降低藥物副作用[3]?;诖?, 本文對比和分析了抑郁癥患者應用針藥結合治療干預與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 在充分告知患者研究目的與具體情況的條件下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獲取使用相關數據, 并采用隨機分配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40.25±12.74)歲。參照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7例;年齡22~77歲, 平均年齡(40.22±1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參照組患者行單純藥物治療, 即給予患者口服鹽酸氟西汀膠囊[PATHEON FRANCE(法國)(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分裝), 國藥準字J20170022], 晨服20 mg/d。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 將患者置于平臥位, 對患者的雙側合谷、雙側太沖、百會、印堂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30 min/次, 1次/d, 5 d為1個療程, 持續(xù)治療4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 具體的評定標準如下:顯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臨床癥狀消失, 無并發(fā)癥與副作用的發(fā)生;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并發(fā)癥與副作用的發(fā)生率大幅降低;無效: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或發(fā)生惡化, 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 發(fā)生并發(fā)癥與副作用的幾率高??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 臨床相關指標包括焦慮情緒改善情況、抑郁情緒改善情況、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社會認知改善情況,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數越高代表改善情況越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記憶減退、睡眠障礙、胃腸障礙、心悸胸悶。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抑郁情緒改善情況、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社會認知改善情況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度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97.50%, 參照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82.50%,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 參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臨床醫(yī)學對于抑郁癥的定義為情感性精神障礙, 認為大腦神經突觸間隙5 -羥色胺(5-HT) 與去甲腎上腺素(NE) 等神經遞質含量的減少是引發(fā)患者心境低落, 導致抑郁癥病發(fā)的主要原因[4]。因此, 臨床常采用SSRIs類抑制劑作為抗抑郁藥物的主要成分, 該類藥物的作用機理在于通過SSRIs對5-HT系統(tǒng)的選擇性作用, 促進突觸間隙內5-HT濃度的增加, 進而幫助患者改善抑郁癥狀[5]。雖然SSRIs抗抑郁藥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 但該類藥物起效較慢, 副作用較多,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病情的康復效率。因此, 臨床迫切需要能夠快速起效且副作用少的抗抑郁治療手段[6]。在中醫(yī)理論中, 并沒有抑郁癥一詞的說法, 而是屬于“郁證”、“百合病”、“臟躁”等范疇, 中醫(yī)認為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是導致患者為思慮不遂、情志抑郁的主要原因, 需要以針灸的方式對心脾肝膽等臟腑施以干預治療[7]。針刺印堂、太陽、內關、神門能寧心安神, 除煩解郁[8];行間為足厥陰肝經的滎穴, 能疏肝行氣[9];足三里能健脾和胃, 胃和則臥安[10]。此外, 針灸治療也能夠有效的促進5-HT和NE等神經遞質的釋放, 達到有效改善患者內分泌激素的目的[11]。因此, 與單一SSRIs抗抑郁藥物治療相比, 針藥結合的治療方式能夠改善單一用藥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等副作用, 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治療效益, 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同時, 在予以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 積極的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也是十分重要的治療輔助手段, 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對生活的熱情, 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功能, 改善負面情緒, 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進而有效幫助患者改善抑郁臨床癥狀與表現,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改善預后[12-16]。通過本文論述可知,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抑郁情緒改善情況、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社會認知改善情況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97.50%, 高于參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 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抑郁癥患者應用針藥結合治療干預效果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 降低患者出現記憶減退、睡眠障礙、胃腸障礙、心悸胸悶等并發(fā)癥的幾率, 且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高, 因此, 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臧穎穎, 劉玥婷, 王朝陽. 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結果.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9, 46(10):2028-2033.
[2] 臧穎穎. 圣彼得堡中醫(yī)院抑郁癥病例的回顧性研究及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臨床文獻的Meta分析.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9.
[3] 賴瑜梅, 文黛薇, 張慶梅, 等. 中醫(yī)藥治療抑郁癥臨床研究進展與安全性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18):31-32.
[4] 張曉鋼, 賈竑曉.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精神疾病伴發(fā)睡眠障礙述評. 河南中醫(yī), 2018, 38(9):1445-1449.
[5] 楊昕婧. 基于中醫(yī)針刺抗抑郁臨床療效的效應機制研究和預測探索.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8.
[6] 楊慧琳. 針刺對中老年抑郁癥特定情感環(huán)路腦功能成像影響的基礎研究.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8.
[7] 王樹華. 針藥治療抑郁癥100例臨床報告.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88):17382.
[8] 隋雨熒, 鐘正, 王佳琦, 等. 針刺結合西藥治療抑郁癥的優(yōu)勢分析. 中醫(yī)藥導報, 2017, 23(12):90-92.
[9] 彭天強, 劉建強, 王燕君, 等. 陳華德教授針藥并施治療肝郁痰阻型抑郁癥經驗.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7, 34(2):35-37.
[10] 俞裕天, 榮培晶, 唐純志. 針藥結合改善SSRIs類抗抑郁藥起效延遲效應的探索.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7, 32(3):1165-1168.
[11] 張潔, 李軍, 黃新智, 等. 基于社區(qū)的針藥結合治療老年抑郁癥療效和影響因素研究. 中外醫(yī)療, 2017, 36(4):1-2, 5.
[12] 李業(yè)余. 針藥結合治療卒中急性期抑郁癥35例療效觀察//第二屆國際抑郁共病暨第十二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6:301.
[13] 陳麗智. 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的遠期療效觀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1.
[14] 林虹, 于志峰, 康鳳河. 針藥結合調節(jié)抑郁癥患者Th1/Th2平衡的研究. 針灸臨床雜志, 2014, 30(07):1-3.
[15] 楊永超. 針藥結合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臨床觀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6.
[16] 胡妮娜, 劉春紅, 楊松堤. 近年來針灸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 針灸臨床雜志, 2012, 28(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