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我們知道異性戀,也知道同性戀。那么,雙性戀其實是異性戀和同性戀之間的過渡類型。就性傾向狀態(tài)來說,從完全的異性戀到完全的同性戀,兩者之間有一個過渡的連續(xù)帶譜,一端是異性戀,另一端是同性戀,中間狀態(tài)是兼有各種程度的異性戀和同性戀。雙性戀就是這個連續(xù)帶譜中的中間狀態(tài)。
由此說來,雙性戀者與兩性的性關系,并不一定是相等的。金賽,已故美國生物學家及性學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所著《金賽性學報告》中指出,很少人能同時為兩性所吸引。所以,認為雙性戀就是對兩性有同等興趣和性行為的看法是錯誤的。
在金賽及其同事的研究中發(fā)現,大部分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就是說,很多人都會被兩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于某一種性別,或者是只與某一個性別的人有性關系。只有很少的人是完全的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某些異性戀者偶爾與同性發(fā)生性行為,或者同性戀者偶爾與異性發(fā)生性行為,這就不能說是完全的雙性戀。
說起雙性戀的成因眾說紛紜,總起來說不外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兩大方面。就后天因素說,社會心理因素又是重要方面。從心理咨詢實踐來看,性傾向出現問題的,大多都有后天社會心理方面的影響,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點。
一是“性蕾期”的性心理創(chuàng)傷。人的性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初步的萌芽階段,叫做“性蕾期”。這時候自然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叫做戀父情結;男孩會對母親親近愛撫,害怕父親,叫做戀母情結。隨著年歲的增長,大約在6歲~11歲,性心理發(fā)展進入“同性期”。于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模仿。所以,大多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有過性傷害經歷,這段心路歷程就會出現偏差,性傾向發(fā)展就會出現問題。
二是“性傾向混亂期”的消極性經歷。進入青春初期,大致相當于初中階段,少男少女會因為某些原因,表現出與自身的性別相背離的性心理或性行為。這個時期叫做“性傾向混亂期”。比如,少男少女不能通過常態(tài)的兩性接觸來滿足性心理的需求。于是,同性之間的一些親密接觸,便起到了緩解性緊張的替代作用。于是,性傾向就會出現混亂而暫時指向同性。等到能夠和異性自然交往的時候,就會走過性傾向的混亂期,性傾向慢慢歸于常態(tài)化。如果在這個階段遭遇惡性的性經歷,特別是首次性經驗的惡性刺激,會導致自我性別認同障礙,極大地妨礙健康性傾向的建立。
盡管社會對非常態(tài)的性傾向越來越寬容,但是,雙性戀還是會遇到太多的生活困擾。這需要當事人作出很多努力建立常態(tài)的性傾向。必要的話,還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心理援助。及早確定自己的感情歸屬方向,總比在兩個世界里迷惘地游走到老強。畢竟,穩(wěn)定的歸屬有助于讓心靈多一份安寧,人生多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