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臻
【摘? 要】?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拘泥于課本、講教材、趕進度的誤區(qū)使得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因此教材的二度開發(fā),滲透生態(tài)意識愈發(fā)顯示出其重要性,能促使學生學得更好。
【關鍵詞】? 二度開發(fā);生態(tài)意識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生態(tài)意識薄弱、認識不足的問題,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教師拘泥于課本,講教材、趕進度以完成教學任務,成了教育主流現(xiàn)象。如何突破傳統(tǒng)語文教科書的有限空間,部編版教材在此做了方向引領,格外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嘗試以文本為基礎,創(chuàng)造性地二度開發(fā)教材,有機地滲透生態(tài)意識,落實到課堂中,這是我近期思考研究的方向。
一、探尋開發(fā)前的“有效點”
以立足生態(tài)語文、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教學這一內容為重點,我著力研究教師引導對話和學生自主探究的和諧、課堂預設與生成的和諧、文本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原意的和諧的有效策略;繼續(xù)深入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文本資源利用與課外資源開發(fā)的和諧的有效策略的研究。為達到課堂教學的更優(yōu)化,著重研究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更優(yōu)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方向,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三維目標的設置從不同側面解析,有機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目標制定有效,指向精準,對教學活動的調控會起到以一持萬的作用。通過課堂延展課外,立足文本關聯(lián)活動,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力求形成更優(yōu)化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
2.更優(yōu)的預設
預設是先知,是基于教師以生為先、以學為本的理念上研究推導而來。課堂教學在目標指向下有目的地實施教學活動,通過預設保證其質量是必要的。通過預設時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實質,真情融教,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為更優(yōu)化創(chuàng)設條件。
3.更優(yōu)的生成
生成與預設歷來是辯證統(tǒng)一的,平衡兩者關系,既要突破預設,又要理性看待生成。文本的預設是平面的、計劃的,課堂的生成是靈動的、開放的。通過“預設”向“生成”更好地走近,有效引導,讓生成動態(tài)化,學生主體地位凸顯,多元發(fā)展,會將課堂精彩生動演繹。
二、尋找教材中的“切入點”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鎖鑰,用這個鎖鑰可以開發(fā)無限的庫藏?!薄版i鑰”是一種“憑借”,是一種“工具”,因此他還說:“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但是,這種“鎖鑰”和“憑借”并不是狹隘的,他說:“書本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許多功課都不一定要利用書本,也可以說,文字的書本以外還有非文字的書本。非文字的書本羅列在我們的周圍,可以取來利用。”
1.以單元整合的方式二度開發(fā)文本,可遵循以下理念:
(1)利用文本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教材選用的文本都是經(jīng)典,文學性和人文性俱佳。依托其進行學習,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智慧,因地制宜,學好課本知識是基礎要求。
(2)通過習題資源,在知識掌握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閱讀教學有悟、語言實踐有效,讀悟結合,以寫促悟,遷移運用,習題資源是深入學習文本的途徑之一。
(3)借助延展資源,在課外閱讀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是有益的補充,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助力。實時資訊、社會熱點都可納入其中。
(4)關注教學評價,在學習過程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要有甄別機能,還要具有激勵作用。不論書面的反饋,還是課堂的評析,都要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5)重視生態(tài)實踐,在各種活動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理念。實踐活動包羅萬象,將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遠,正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以分類異構的方式提升語文素養(yǎng),可嘗試以下方式:
(1)文學類——如“詩文”主題的。二度開發(fā)的內容可定位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形式上可以再造想象,進行二度文學創(chuàng)作,如仿寫、續(xù)寫、擴寫、寫劇本、寫解說文案等,這樣在讀寫結合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情感類——如“師恩”主題的。二度開發(fā)的內容可定位于讓學生明白教師傳道授業(yè)、教書育人對每個人的成長以及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此激發(fā)學生尊師重教的情感。形式上可制作“成長紀念冊”文集,巧妙地將課內外的學習與活動融會貫通,使學生在交流、匯報、探討中,從不同角度回顧追憶,感受老師的辛勤付出,感受濃濃師情。
(3)感悟類——如“人生”主題的。二度開發(fā)的內容可定位于讓學生感悟人生哲理,體驗人生智慧,樹立學生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優(yōu)秀的作品對人一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拓寬閱讀面,讓視野更開闊,形式上可向學生推薦閱讀相關美文,透視文字,在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激發(fā)學生感悟體驗,讓文本價值的挖掘與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得益彰。
(4)其他如探索類、發(fā)現(xiàn)類等文本學習或結合德育教育活動,或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可賞析、可考察、可實踐,做有益的引領延展。試以表格形式舉例:
3.以關注要素的方式進行單元主題分類,可思考以下角度:
四年級第二單元主要圍繞“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主題編排,這也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如何切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可在閱讀中依序提出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梳理出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蝙蝠和雷達》則抓住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思考之后受到啟發(fā),科學精神培養(yǎng)順勢而成。如此這般,自然而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構微課程的“廣博點”
課標提到,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要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通過比較廣泛的文化積累,實現(xiàn)基本上能夠自學語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所以,“文而廣之”這一微課程的實施,就以語文學科的“文本”為基礎,繼而觸類旁通將學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或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引申同一主題的不同范文,亦或延展同一題材的不同文本……舉一反三,類比對比,潛移默化。例如《廣玉蘭》《夾竹桃》均為大作家、大學者的小文章。通過同題文章對比閱讀,使學生體會到,不同的人寫同一類型的事物,語言各具特色。學生通過比較,對文章的寫法會有所感悟。
我嘗試以一學年為時間段,大體分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研究。
第一階段: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以“走向名人”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名人加以梳理甄選,組織學生從“生平背景”“典型事例”“作品”“名言”等方面進行廣泛的課外信息搜集和處理,在課中文本學習基礎上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讀懂文本之外的作者。
第二階段:通過課堂,延展課外。以“走近名文”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名文以主題分類選用,確定重點篇章。教學中,制定綜合性學習計劃,不再對文本進行“肢解”,重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整個主題單元的學習活動。
第三階段:自主開發(fā)、研讀體悟。以“走進佳篇”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同一題材的佳篇同課賞析。以此為切入點,摒棄簡單的知識傳遞,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開拓學生的自由精神世界。同時構思習作,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飛揚,有助于迅速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正所謂“撥開云霧見天明”。試想,好多個“冰山一角”集中起來,不就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了冰山的模樣嗎?正確觀念的引領和不斷地反思實踐會讓我們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