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淼 楊 揚
1上海市閔行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皮膚科,上海,200241;2上海市皮膚病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科,上海,200443
臨床資料患者,女,40歲。因右側下肢紅色斑片伴褐色色素沉著6月余,無明顯自覺癥狀,于2018年7月10日來我科就診。6個月前患者右側腹股溝處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一紅斑,約指甲蓋大,中心消退后留有灰色色素沉著,邊緣稍隆起。幾天后紅斑逐漸向下蔓延,右股部出現(xiàn)類似皮損。于當?shù)蒯t(yī)院按照“扁平苔蘚”先后予糠酸莫米松乳膏、氯倍他索乳膏治療,皮疹無好轉。發(fā)病前局部無外傷、蚊蟲叮咬等。既往甲狀腺功能減退3年余,現(xiàn)長期口服優(yōu)甲樂12.5 μg日1次。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史。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正常,乙肝兩對半檢查未見異常,甲狀腺功能正常。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側腹股溝、右側股部呈帶狀分布的界限清楚的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斑片,色暗紅、淡灰至灰棕色,表面干燥有細薄鱗屑,邊緣隆起呈堤樣,壓之不完全褪色(圖1)。組織病理示:表皮輕度萎縮,基底細胞空泡變性,真皮淺層大量噬色素細胞伴稀疏炎癥細胞浸潤(圖2)。診斷:持久性色素異常性紅斑。
圖1 右側腹股溝、右側大腿處可見略呈帶狀分布界限清楚橢圓形、不規(guī)則形斑片,色暗紅、淡灰至淡褐灰棕色,表面干燥有細薄鱗屑,邊緣隆起呈堤樣,壓之不完全褪色
討論持久性色素異常性紅斑(erythema dyschromicum perstans, EDP)1957年由Ramirez首先報道,1961年正式更名EDP,是一種臨床上少見的無癥狀的色素異常性皮膚疾病,又被稱作灰皮病(ashy dermatosis)。
圖2 表皮輕度萎縮,基底細胞空泡變性,真皮淺層大量噬色素細胞伴稀疏炎癥細胞浸潤(HE,×200)
EDP病因尚不明確,多數(shù)認為與日曬、蚊蟲叮咬、藥物(抗生素、苯二氮卓類藥物、奧美拉唑)、殺蟲劑、硝酸銨、感染性疾病(肝炎、HIV、鞭蟲病)、內分泌疾病(甲狀腺疾病)等有關[1-3]。有文獻報道,患者中甲狀腺疾病發(fā)病率高于正常人[4]。本例患者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史,與Rato等[3]報道的病例一致,推測這可能與遺傳易感及免疫調控的相互聯(lián)系在EDP發(fā)病中的作用有關。據報道,本病流行于亞洲和拉丁美洲[5],女性多于男性[6],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7]。皮疹初起表現(xiàn)為境界清楚的橢圓形、圓形、不規(guī)則形紅斑,紅斑可向周圍擴大,活動期紅斑邊緣隆起,顏色逐漸變?yōu)榈疑?、灰藍色、灰棕色色素沉著[8],無自覺癥狀。典型皮損常對稱性分布于軀干、肢體及面頸部[9],很少累及頭皮、黏膜、掌跖、甲等部位。為數(shù)不多的非對稱性EDP皮損僅累及單側的軀干和下肢。組織病理示:表皮層基底細胞、棘細胞有空泡形成并液化變性,可見膠樣小體。真皮血管周圍輕度組織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有游離的噬色素細胞,真皮炎細胞有時呈帶狀浸潤[5]。
本病例特點為紅斑僅發(fā)生于右側下肢,罕見。目前國內報道的單側病變EDP僅有1例,國外也僅有個別報道。我國及日本報道的少數(shù)單側分布病例中大多呈左側分布[10,11],而本例患者皮疹僅限于右下肢。曾有學者推測單側分布可能與遺傳學的鑲嵌現(xiàn)象有關,但已知報道的EDP皮疹中大部分不沿Blaschko線分布,這一現(xiàn)象使該理論無法成立[10,12]。
本病需與色素性攻瑰糠疹、特發(fā)性多發(fā)性斑狀色素沉著癥、Riehl黑變病、色素性扁平苔蘚等鑒別[13]。
本病治療效果欠佳,無特效療法。文獻報道的治療方法有口服大劑量維生素C、氯法齊明、氨苯砜、維A酸等,但療效尚不確定。有應用他克莫司治療的報道,效果不一致[11,14,15]。本例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預后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