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何落實實踐育人理念,引導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感悟生活,熏陶歷史文化,弘揚愛國精神,這是每所學校都應深刻思考的問題。為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實踐育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翠微學校(以下簡稱“人大附中翠微學?!保┮詫W生終身發(fā)展為目標,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將學科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融入研學旅行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體系。
基于教育理論開發(fā)研學課程
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社會實踐課程按照自主實踐、開放綜合、縱深拓展、實踐育人的整體設計思路,以教育部等11部門出臺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為指引,處處凸顯實踐育人理念。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探究式教學理論為依托,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用已知探究未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同時,尊重每位學生的獨特性,重視體驗式教學理論的運用,讓每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的綻放。
結合教改新要求開展研學活動
立德樹人、實踐育人是實施研學課程的教育大背景,也是我們開展研學旅行的初心。研學旅行課程要滲透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課程、新的理念要求學生要注重知識的寬度和靈活性,而這必須依靠社會實踐來落實,單純講授型的課堂達不到這個目標。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是研學課程實施的內在動力,而研學旅行就是體現這些理念的最好平臺和載體?!靶⌒@,大課堂”是人大附中翠微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重要理念。人大附中翠微學校校園小,學生基礎薄弱,為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我們在“小校園,大課堂”發(fā)展理念的指引下,把課堂搬到了博物館、植物園和高校實驗室等,拓展學生視野,踐行了實踐育人的理念。
明確研學課程實施目標
人大附中翠微學校的研學課程從價值認同、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四個維度來實施,并制定研學旅行課程具體的目標。價值認同是指讓學生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yè)要求、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的關系,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開展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選擇的能力;責任擔當是指讓學生關心他人和社會的發(fā)展,熱心參與志愿者活動和公益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主動服務他人和社會的情懷;問題解決是使學生對個人感興趣的領域主動開展實踐探索,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開展研究,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意物化是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形成在實踐中學習的意識,增強創(chuàng)意設計、技術應用和物化能力。這四個目標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同時凸顯實踐育人。
研學課程的實施
1.研學課程的開發(fā)要從學生需求出發(fā)
從調研學生需求入手,廣泛進行資料收集,干部教師實地踩點,深入分析資源價值,精心策劃活動環(huán)節(jié),論證課程設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例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工智能廣泛運用于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勢必給人們的就業(yè)帶來重大影響,那么,在AI時代到來時,作為未來的勞動者,我們的學生應該做哪些心理和實際的準備呢?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和體會人工智能時代,及無人技術的發(fā)展對勞動者的就業(yè)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帶著學生走進了京東的無人倉儲、無人分揀室,觀看無人機的送貨演示,體驗了無人超市的愉悅購物。學生在企業(y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會到了無人技術對未來就業(yè)的影響,認識到了樹立勞動精神、勤于勞動、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時代發(fā)展的緊迫感。
2.研學課程方案設計要明確主題
課程設計要注重主題鮮明。大主題之下分設小主題,對接學習目標,課程內容進行梯度設計;活動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注意課程的開放性,關注真實的學習在學生身上如何發(fā)生。如在我校“探尋徽州文化底蘊,感悟徽州人文魅力”的主題研學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六個主題鮮明的目標,同時對接了不同的學習任務:探徽州文化之源——走進徽州篇;識徽州文化之賢——懷名人之志篇;悟徽州文化之魂——孝道徽州篇;尋徽州文化之精——非物質文化遺產篇;品徽州文化之茗——漫談徽州茶道篇;揚中華文化之威——傳統文化傳承篇。學生在每一個研學旅行主題活動中都目標明確、任務具體。
再如,在長安汽車公司開展研學旅行時,為有效落實實踐育人的目標,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項目活動,讓學生參觀汽車展廳、了解不同汽車產品性能和價位后,扮演汽車推銷經理,在給定時間內為汽車產品設計一句廣告詞,將不同款式的車推銷給不同的群體,并說明自己的理由,成功推銷后可獲得印章一枚,真正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了職業(yè)的特點和工作的艱辛。
在設計研學課程時,我校特別注意把校內活動和校外研學相對接。我校特別開設愛國主義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如貴州紅色之旅、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默哀之禮,都是校內外研學課程結合的典范。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始終相信,在教育教學中,有時教育比教學更重要,因為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3.活動實施注重課程的生成性
鼓勵學生捕捉和利用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化活動主題,不斷完善活動內容。例如,在故宮研學活動中,老師先讓學生根據故宮的建筑特點,設計游覽路線,每條線路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游覽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段導游詞,至少向一名游客(建議是外國游客)介紹故宮1~2處景觀,獲得游客認可后,由游客作出書面簡單評價并簽字確認,而后與小組所有成員拍照留念。在游覽過程中,同學們不僅關注到了故宮建筑本身,而且對故宮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特別感興趣。有的學生評價故宮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既富有時代氣息、有意思,也飽含歷史厚重感、有韻味。文創(chuàng)人員在古典基礎上的點滴創(chuàng)新,鑄造了故宮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活著的靈魂”。
基于此,我們及時捕捉到這個“閃光點”,請同學在微信群里向大家推薦1~2件能突顯故宮文化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而后把這個“閃光點”帶回學校形成了文化創(chuàng)意試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參觀過的文化經典,了解的文化遺產或感知到傳統美德,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命名,要求突顯文化特色和創(chuàng)意特點,同時簡介該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文化價值,并設計一條有文化特色的廣告語。通過此項活動,鼓勵學生去捕捉和利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主動探索實踐,多角度思考,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指導學生深化活動主題,不斷完善研學活動內容。
特色研學活動——“書包的成長”公益項目
“書包的成長”公益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是人大附中翠微學校開展研學旅行的一大特色和最大亮點。人大附中翠微學校研學旅行借助“書包的成長”公益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由過去的景點游覽轉變?yōu)閰⑴c公益活動,由教師引導走向學生自主探究。
該活動項目自創(chuàng)立以來,學生到河北、貴州、湖南、甘肅、山東等地支教,在社會實踐中獲得體驗,歷練能力,生成智慧。一個書包,蘊藏著一位學生的夢想;一個書包,包含著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個書包,承載著幾代人的期望。人大附中翠微學校結合校情和學情,在校內尋找書包存在感的基礎上,把它延伸到了公益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一個以公益支教為載體,承載著走訪貧困家庭,生生共上一節(jié)課,老師現場奉獻觀摩課,課后生生交流,兩地教師教研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能激發(fā)學生的耐心和愛心,同時“帶著爸媽去研學”,有利于家長見證孩子的成長,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和諧的家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
這個活動首先從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同協商備出一節(jié)課開始。在備課的過程中,以學生團隊備課為主,家長和老師幫忙出謀劃策,課程成型后,再進行多次試講。接著就是支教團隊中各小組分別獻課,各組成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有主講的同學,旁邊也有負責其教學效果評價的同學。在活動中,學生逐漸完善和創(chuàng)新自我,展示了很多節(jié)老師都不敢上的課,如解剖大蝦、制作碳酸飲料和水果電池等。學生在上課中鍛煉和提高了自我,不論是教態(tài)還是語言表達都有模有樣,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了自信,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同時也在師生角色互換中學會了相互理解和尊重。
課上完后,我們會走訪貧困家庭,奉獻愛心。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孩子進一步走進貧困學生的家庭,讓他們看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孩子家境雖然一般,但是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們都很樂觀,自理能力非常強。真是我們給了別人物質,別人回贈了我們無價的精神。給小學生的支教是心靈的體驗,中學的生生共上一節(jié)課,使同學們在不同的課堂領略不同的教學方式,觀察同齡人的求知狀態(tài)。同學們在取長補短中,互相勉勵共同進步。同時,我校的年輕老師也針對對方的要求,為學生和老師奉獻一節(jié)觀摩課,在分享課堂中鍛煉、檢驗和提高了教師素質。課后的生生交流和教師教研更是不同地區(qū)的老師和學生零距離的接觸和思維大碰撞,在交流中收獲知識,種下友誼?;咏涣?,勞逸結合,也是研學旅行的應有之意。
我們會抓住研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就地學習”。結合當地的資源和優(yōu)勢,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地方的特色課程,例如,雄安白洋淀的蘆葦畫,張家口宣化的極速滑雪,在互動學習中進一步升華研學活動的意義。自2017年10月至今,通過“書包的成長”公益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看到了外面的那片和我們不一樣的學生求學世界,學會了責任與擔當,學會了珍惜與進取,獲得了自信和勇氣。同時也為支教地區(qū)的孩子帶去了另一片廣闊的天空,激發(fā)了當地孩子的求知欲?!皶某砷L”是對學生的成長、家校共育的探索,為教育與社會的進步增添了一縷陽光。
需要探索的問題
研學旅行是新事物,在探索中開展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如研學課程誰來評價?如何評價?未來的研學,我們將如何深入?為此,我校研學課程評價采用多元主體和過程性評價,學生、家長和老師參與評價,總結反思其中的亮點和遺憾。在評價中關注學生成長,樹立“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的教育觀念,教師眼中就有了每位學生獨特的生命,研學中師生共同成長。
未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課程預設與學生生成的關系如何把握;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如何把探究常規(guī)課堂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融合,這些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的“研學”重點。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翠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