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千宸 劉蓮順 楊楠 郭云戈 呂小鵬
本研究以沃森和弗蘭德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為工具,確定了22名社交回避高于6.4分的研究對象。分別用以社交回避及社交技巧為主題的講座以及一系列促進社交活動的團體輔導,進行了干預研究。預期假設為:干預使社交回避分數(shù)降低,但進行干預后結果卻與預期不符:干預使社交回避程度變高,這可能由于干預實驗干預設計不當、主試指導語不夠客觀、施測不當?shù)日`差所導致。
一、概述
社交回避是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Watson 和 Friend 將社交回避及苦惱定義為避免接觸、交談、或以任何理由逃避交往的行為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產(chǎn)生諸如緊張、焦慮、苦惱等消極情緒體驗,缺乏放松、平靜和舒適。
李曉苑的研究表明:社交回避會造成學生在社會交往時有不同程度的不良表現(xiàn)及行為,若不予干涉,將會對大學生的未來有副作用。此外,張雪鳳,高峰強,耿靖宇等人的研究表明個體社交回避越高,則其所感受到的孤獨感越強,而這會導致他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出現(xiàn)手機成癮且難以自拔。還有眾多研究表明著社交回避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對于大學生來說,社交回避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還從多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因此探討干預實驗對大學生社交回避的影響尤為重要。
二、干預過程
(一)研究工具及對象
本次干預以沃森和弗蘭德的“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為工具,發(fā)放了200份問卷進行前期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回避平均值為6.43。確定22名在前期調查中,社交回避分數(shù)高于6.4分的同學為研究對象。
(二)干預過程
一次講座以及每周一次的90分鐘的團體輔導活動。
1.講座
本次講座以社交回避和社交技巧為主要內容展開,重點講述了什么是社交回避,以及溝通技巧的種類以及應用。通過本次講座,希望大家感受到社交是并不是一件難事,無需畏懼,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勇于參加社交活動。
2.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的設計方案嚴格遵守起承轉合的原則,目的在于幫助被試參加社交,減輕社交回避,提高社交能力,增強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每次團體輔導的時間控制在90分鐘左右。
第一次團體輔導活動內容為:初次見面、輕柔體操、串名字、找名字、應答自如、風中勁草、心靈之旅,這些活動可以活躍氣氛,加強成員間的熟悉程度,讓成員參與到“社交”當中,并且促進成員之間的信任,為將來的活動打基礎。
第二次團體輔導活動內容為:笑容可掬、抓手指、傳話游戲、我說你畫、自畫像、積極的反饋,使團隊成員了解溝通與傾聽的技巧與方法,同時強化成員的自我認識。
第三次團體輔導活動內容為:小雞變鳳凰、提供贊美、快樂大轉盤、心有千千結、走出舒適圈、坦然面對,提高團隊成員的自我效能高及鍛煉語言表達、及溝通等社交技能。
第四次團體輔導活動內容為:讓愛住我心、變形蟲賽跑、盲人組圖形、集體創(chuàng)造、大團圓,這些活動作為干預實驗的結尾,可以鞏固溝通與傾聽的技巧,還可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為將來的團體社交活動打基礎。
(三)數(shù)據(jù)收集以及統(tǒng)計處理
干預實驗后,被試再次進行問卷填寫。將問卷收集回來后,將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篩選,使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
三、數(shù)據(jù)分析
前測中,22名被試的社交回避平均值=7.68,標準差=1.13;后測中,平均值=9.50,標準差=3.54。結果顯示,后測成績與前測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干預實驗有效果。而前測平均值小于后測平均值,由此可得出干預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驗對象的社交回避水平,讓實驗對象社交回避更為嚴重。
四、討論與總結
本次研究進行干預實驗之后所得到的結果與進行干預實驗之前的設想有很大的出入。在進行干預實驗之前,我們認為對實驗對象進行一系列相關的團體輔導會減輕他們的社交回避現(xiàn)象,進而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和同伴關系,但干預實驗進行之后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恰恰相反。針對這一結果的出現(xiàn),我們總結出了可能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原因:
(一)討論
1.主試方面
作為主試,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在實驗中,我們可能存在指導語不夠客觀的問題,這可能會導致被試的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誤差,或導致被試產(chǎn)生“霍桑效應”,朝著某個“目標”表現(xiàn)行為而不是其真正的心理反應。此外,這也可能會產(chǎn)生主試效應以影響研究結果。而這些都是后人實驗需注意和預防的。
2.被試方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人們具有不同的內隱人格。被試之間存在著差異性,這會導致干預實驗對不同被試會有不同的結果,試驗應允許這種情況的存在。而且所尋找的實驗對象之間熟悉程度較低,這可能會導致被試在進行團體活動時,拘泥害羞,不能全身心的參與到活動當中,導致效果與預期相反。
3.工具方面
采用的工具為翻譯后的外文量表,這可能會導致被試在面對一些較為專業(yè)的題目時,不能準確理解,導致最后所測得的結果與實際結果有出入;由于實驗中存在前測后測的問題,這可能會改變被試的測試題目的敏感性,影響了實驗的外部效度;或者被試可能會因為前后測而產(chǎn)生疲勞效應或練習效應而導致誤差。
4.干預程序
主試在干預實驗之前對進行干預實驗的活動準備和環(huán)境準備不夠充分,以及干預實驗的類型可能不適用于所找到的這些研究對象,導致實驗進程過程和被試之間不能達到一致性。如果未來還會有某些研究人員再進行類似的干預實驗時,可以考慮進行一些被試一起共患難的團體輔導。此外,本次干預實驗僅為4周的團體輔導及1次講座,4周的團體輔導也許對于所選取的被試并不足夠;而一次的講座,所能收獲到的東西不夠多也容易因為消退、干擾等因素被遺忘。
以上都是本實驗中的不足與經(jīng)驗。希望后人在以后的實驗中,以本次探究為借鑒,深入思考,提出更好的設計方案,為將來的研究打下基礎。
五、結語
本次干預實驗的研究結果雖然與之前的預想有所出入,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社交回避現(xiàn)象的存在及其嚴重性。高年級學生基本適應了大學的生活,社交方面更關注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容易使他們對社交有較高的期望值,從而使社交回避現(xiàn)象低于正常現(xiàn)象,而大一新生對于剛步入新的校園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群體,有著對人際關系的渴望,但陌生的環(huán)境和離開熟悉的人群會使其產(chǎn)生不安全感和孤獨感,因此增加了社交的焦慮程度但缺少有效的社交行為。由此可見,學生性格、城鄉(xiāng)差距、是否為學生干部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有概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大學生社交回避,從而影響著其人際關系,同伴信任等方面。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正確且合理的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來講,無論是在生活、行為、心理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對大學生社交回避、或是同伴信任,都至關重要。各高校在日常生活學習期間,應引導大學生合理處理問題,可以采取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講座、團體輔導等方式,減少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困擾,降低大學生社交回避的水平,促進同伴信任程度,提高心理素質。(作者單位: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
本文系2018年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社交回避與同伴關系的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劉蓮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