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翅萍
“這是什么怪詩?怎么讀不懂呀!一頭霧水”是很多讀者讀杜綠綠詩歌的第一反應。的確,和我們熟識的那些講究整體性、有序性、明確性的中國新詩相比,杜綠綠的詩歌是零散的、無序的、模糊的,讀者很難通過一到兩次的閱讀就快速予以辨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杜綠綠的詩歌無法辨識,在反復細讀后,你會發(fā)現她的詩歌在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及對人類精神肖像的勾畫上,和以往的中國新詩相比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陌生的只是她的詩歌面孔和語言。
伊格爾頓指出:“意義不僅是某種以語言‘表達或者‘反映的東西;意義其實是被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不是先有意義或經驗,然后再著手為之穿上語詞;我們能夠擁有意義和經驗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一種語言以容納經驗?!?/p>
下潛視線,梳理杜綠綠編織的語言蛛網,細讀她詩中的語詞和意象,這是挖掘杜綠綠詩歌陌生面孔下的生命邏輯以及詩藝轉向的可靠途徑。
一、錯亂的敘述體
周偉池指出:“杜綠綠主要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寫詩,有基本的人物和情節(jié),有魔幻和超現實夢境,有時也加一些恐怖或驚悚的因素,她會在故事中制造玄念,留下線索,留下gap,讓讀者如偵探一般自己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力去尋索答案?!痹谠姼柚薪嬕粋€秩序混亂、時空錯雜的敘述語體形象,這是杜綠綠詩歌陌生面孔的第一個標識。
《不被馴服的》講述7月發(fā)生的三個故事:“我”的鄰居送給“我”一本地圖冊;“我”在動物園喂養(yǎng)動物;“我”在夜晚踏入海水。詩人故意切斷三個故事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時空連續(xù)性,將三個故事隨意并置,任意連接,造成語體形象的錯亂,給閱讀帶來障礙。但她又有意留下有跡可循的語詞線索,這些語詞線索似草蛇灰線,將雜亂的故事連成一個意義整體,為讀者把握詩歌意義提供鑰匙。這些語詞線索有“失控”“無?!薄笆ス?jié)制”“不被馴服”等四個,前三個為理解故事提供語境線索,后一個出自標題,是理解人物行為的關鍵詞。
“七月,植物陰沉失控/不斷伸張的枝干暴露于/無常天氣中。”“無邊的夜晚/某種程度上失去了節(jié)制。”失控無序的夏季,隱喻失控無序的現實,《不被馴服的》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一個語境里。面對這樣的語境,每個人都將做出自己的選擇:“我”的鄰居繪制并送給“我”一本通向陌生地的地圖冊,暗示逃離是應對失控無序語境的最佳策略;而“我”則在動物園里喂養(yǎng)那些被人類豢養(yǎng)起來的動物。根據??碌摹耙?guī)訓與懲罰”理論,豢養(yǎng)與被豢養(yǎng)這一組關系深藏著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權力規(guī)訓與懲罰。人類對動物從獵殺、屠宰到豢養(yǎng),從殘暴到溫柔,看似對動物實施“人道”,實際上是人類管控動物的一種方式,旨在制造馴服的動物肉體?!拔摇焙捅姸嘤慰鸵粯?,成為這一權力運作體系中的幫兇:“我喂河馬番薯,長頸鹿枝條”;游客圍觀動物們的馴服表演,從中獲得樂趣。那些被關在籠子里的動物,雖不用承受肉體痛苦,但卻難逃“被看”的精神痛苦。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這場人與動物的權力游戲最后出現了角色與意義的反轉:狒狒“跳進水里/欺騙游客,毫無顧忌地嘲弄/我們自以為是的愛意”。金魚則“在池子里跳躍,/活潑又適可而止”。洞悉人類企圖的動物們,用虛假的馴服嘲弄人類的懲罰,用偽裝的快樂反抗人類的規(guī)馴,人類角色從“看動物”演變?yōu)椤氨粍游锟础薄?/p>
詩人在洞察人與動物關系的真相后,對自己的“投食”行為和“喜愛”情感做了深刻的自我反?。骸岸嗝聪嗨疲∥夷7聞游飩兊男袨?,/模仿自己:像沙灘,坦然接受海浪?!?就像沙灘坦然接受海浪一樣,“我”坦然接受著自己對動物虛假的模擬,對自己偽裝的模仿。然而,“我”真的喜歡這樣真假不明的隱藏嗎?詩人答道,“我”不喜歡,正如“我”不喜歡“真相難以分辨”的海一樣。
在《造夢師的預感》中,詩人有意模糊夢幻與現實的區(qū)別,營造亦真亦幻的敘事語體形象。她從現實起筆,寫造夢師因破敗的夢境而出走新城。正當讀者期待新城到來時,詩人卻轉寫夢幻,“在夢里,她得心應手”,無論是純靜、良善、有趣、真摯的林中仙境,徐徐展開的完美油畫,還是葉片上正在向“我”發(fā)出愛的呼喚的水珠,無不讓人沉醉其中??删驮谠靿魩煶磷碓趬艋弥械臅r候,詩人卻像安徒生讓童真男孩戳穿皇帝新衣的假象一樣,讓造夢師自拆夢幻:“她略微清醒地想:這不過是另一個夢?!?/p>
矗立詩中的造夢師,就像矗立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一面明鏡,不但映照出夢幻華美現實粗糲的時代特征,也折射出詩人關于夢幻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思考。
杜綠綠的不少詩篇,都存在著類似這樣看似混亂但內有邏輯的敘述語體形象?!墩嫦唷穼⒂白优c實體、謊言與真相、世故與樸實、徘徊與確定等充滿對立與歧義的故事,置入同一個詩歌空間,表達在后現代歷史文化語境下尋找真相的艱難?!稌r間的真相》則采用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復線交叉的敘述,抒發(fā)在日益劇變的當下,個體在時間認知與自我認同上的迷茫與困惑。
杜綠綠是智慧的。后現代語境下,在如何把握后現代語境下支離破碎的現實、變幻莫測的生存以及豐富含混的意義上,錯亂的敘述語體相較正常的敘述語體,更有優(yōu)勢。
二、反常的敘述者
用反常的敘述者來敘事和表意,這是杜綠綠詩歌陌生面孔的第二個標識。
“我將試圖闡明大量存在于現當代小說中的反常敘述者,應對那些由怪異的文本所引發(fā)的關于敘述理論的問題,探討反常的指代形式及其功能,繼而集中探究一定程度上遭到經典敘述學忽略的‘第二人稱敘述視角、‘第一人稱復數敘述視角、‘多重人稱敘述視角、‘極端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等幾種典型式樣?!崩聿樯凇斗亲匀坏穆曇簦含F當代小說的極端化敘述》一書中,把“第二人稱敘述視角”“第一人稱復數敘述視角”“多重人稱敘述視角”“極端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等五種敘述者稱為反常敘述者。
首先,杜綠綠愛用多重人稱敘述視角來敘述和表意。
敘述人稱是指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使用的人稱,它體現了敘述者的立足位置和觀察角度。常見的敘述人稱有對應限知視角的第一人稱與對應全知視角的第三人稱。杜綠綠在詩中愛用“我”“我們”“他”“它”“他們”“你”等多重敘述人稱交錯敘述,使讀者與作者、作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變得忽遠忽近,詩歌的意義表達產生模糊含混。
《我們?yōu)槭裁磹勰恪窋⑹觥皭邸?,思考“愛”,表達“愛”。第一節(jié)用第三人稱艾米麗及其指代的“她”敘述對先生“你”的愛:“艾米麗為什么愛你,先生/她說:風不去問草兒為什么動搖,/閃電不問眼睛為什么閉上,所以/于是,她愛你?!币驗槭悄悖荒苁悄?,不問先后,不問緣由。愛情降臨的這種神秘體驗,通過第三人稱對第二人稱的敘述,得以表達。這里的“愛”指愛情,敘述者與受述者均指向特定的個體。
“我們?yōu)槭裁磹勰悖?先生……”在第二、三節(jié),詩人將“愛”的敘述者從第三人稱的“她”換成了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敘述者變了,第一節(jié)建構起來的“愛”的含義,以及受述者“你”的指代功能也隨之被解構,新的意義建構迫在眉睫。因為愛情視域里的“你”總是指向特定的某個個體,所以復數的“我們”所指代的“愛”不可能是狹義的愛情。那么,這個“愛”究竟意指什么呢?“嘿,像前蘇聯第一個搖滾歌手/維克多·崔的節(jié)奏/節(jié)制的踏步聲,還有點甜?!痹娙苏f這種“愛”就像前蘇聯搖滾歌手維克多·崔的搖滾節(jié)奏。維克多.崔被譽為前蘇聯的最后英雄,他外表嚴肅、孤獨、謹慎,但內里藏著一顆反叛的心;他的搖滾旋律節(jié)奏里洋溢著放蕩不羈的自由??梢?,這里的“愛”意指自由,“先生”即是自由的化身,我們因愛自由而愛先生“你”。
第四、五節(jié),詩人采用第一人稱單數、復數混雜的敘述視角,敘述“我”“我們”對先生“你”的愛。敘述者除了“我”、“我們”外,還有螞蟻及其指代的“它們”;受述者除了先生“你”外,還有“極樂世界”。作為弱勢群體的蟻群,為了追逐理想的彼岸,甘冒被拍下的危險,爬上通達理想的橋梁——“我”的大腿。蟻群追求理想的忠誠、敏捷與勇敢,與我們愛先生“你”時是一模一樣的,這里的“先生”象征著理想。
全詩寫到這里,詩人已經完成從“她”—“我們”—“我”—“我們”—“它們”等多重敘述人稱之間的平穩(wěn)轉換。作為單數的“她”與“我”,原本是單獨的分散的個體,因為愛先生“你”而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最后匯聚成一個強有力的堅不可摧的“我們”群體:“我們迎著暴風雨前來的光芒/穿過茫茫草地來到你面前。/所以我們愛你,/先生。” 詩的最后一節(jié),似百川歸海,愛情之光、自由之光與理想之光匯聚成強大璀璨的“愛”之光芒,播散在先生“你”的身上,先生“你”因此光芒四射,耀眼奪目,這是我們愛上先生“你”的全部理由。
“愛是人類一切渴望的終極”,在短小的篇幅里,詩人通過多重敘述人稱視角完成有關“愛”的多義表達。
其次,杜綠綠喜歡采用極端的敘述者敘述。
通常情況下,敘述者大多以“人”為原型,具備人的形態(tài)、思想和行為。但杜綠綠的《畫中人》卻采用了人與非人化錯雜的敘述視角,來敘述在圖畫空間內外發(fā)生的故事。在圖畫外部,第三人稱“她”敘述圖畫師繪制長卷的情景,這是以“人”為原型的敘述;在圖畫內部,第三人稱復數“他們”在敘述“畫中人”的命運?!爱嬛腥恕彪m然以“人”命名,但卻是存在于圖畫里的紙上生命,屬于 “非人化”的敘述者。在圖畫師的任意涂抹、隨意擺布下,“畫中人”無力擺脫被動生存的命運?!八麄兟淙朊詫m”,“他們伏上一片無聲地飛行”,“他們正在人群中奔跑著形成”,“他們被兩筆添置到大街一角”,“深埋了他們”,“旋轉的筆尖讓他們迷失”,“他們流淌進夜,/永不歸來”。
事實上,在闡釋“人的被動存在”這一主題上,“非人化”的敘述者實現了傳統(tǒng)的“人”的敘述者達不到的奇妙效果。
三、獨特的意象符號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志的客觀物象?!坝^物取象”,“立象以盡意”是自古至今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創(chuàng)造意象的能力,也往往被看作是詩人最重要的能力。
趙爽靜在考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詩歌言說方式時,指出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國新詩意象的所指大都具有通約性、固定性,而九十年代的詩歌意象則出現了個人性與即時性的變革。
杜綠綠對意象的使用表現出通約性與個人性、固定性與即時性的巧妙統(tǒng)一。
也許因為杜綠綠生在夏季的緣故,她對夏季里發(fā)生的生命律動格外敏感,“夏季”成為她突出的詩學意象符號。在《女演員來到夏季》里,詩人借助“夏季”和“心”意象重新喚起人們對于憂傷的生命情態(tài)的感知。詩歌從女演員來到夏季寫起,但她從哪里來是詩人遺留的敘述空白。“黑暗的消去/明亮的,更加光燦。/讓哀傷的人,/有能力承認心碎。”這幾句詩暗示女演員也許來自暗黑的春季——她也許曾經揣著一顆破碎的心,小心翼翼地掩蓋著心靈的暗傷,在春季里踽踽獨行。但當她行走至夏季,燦爛的陽光用它的明亮和熱情,驅散了她心底的晦暗,使她有能力直面憂傷,并開始自我救贖:“女演員,/正剝開這顆心。/它們嚶嚶地求饒/以及歡樂?!薄皠冮_”寫出了女演員自揭傷疤、舔舐傷口的勇氣;“求饒”與“歡樂”這兩個語詞并置,既寫出了女演員在光鮮亮麗的外表與破碎暗黑的內心之間掙扎的獨特情態(tài),也表現了她身心重生后的歡樂。
詩人創(chuàng)造的“夏季”和“心”這兩個意象,既依賴于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又得益于詩人的自我發(fā)現。經過歷代文化沉淀,“夏季”意象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象征意義。傳說中夏季由南方之神——朱雀神獸鎮(zhèn)守,朱雀為火屬性。紅色、火熱的朱雀,象征著熱情、奮斗與躁動,此為“夏季”意象之一種傳統(tǒng)意指。其他兩種傳統(tǒng)意指包括“夏季”之蔥蘢葳蕤所象征的希望與蓬勃,以及“夏種”之農事行為所象征的生長或成長等。《女演員來到夏季》里的“夏季”取義就來自傳統(tǒng)的生長或成長意指,它是女演員蛻變成長經歷與體驗的客觀對應物。而詩中那個一邊嚶嚶求饒一邊歡樂不已的碎裂的“心”意象,所攜帶的顯然不是某種來自傳統(tǒng)的固化情感,它更像是詩人在寫作中突如其來的奇妙體驗,帶有很強的杜綠綠印記。
《贊美夏季》敘述異獸經受的心靈撕裂之苦。據神話典籍記載,“異獸”是不同于普通動物的奇異動物。草木茂盛、生機勃勃的夏季,是異獸賴以生存的理想家園。但異獸執(zhí)意離開夏季去冬季歷練,從此它的心靈便在夏季和冬季之間撕扯掙扎:它既想前去冬季建造新的石山秩序,又無法抑制對繁華盛景的夏季的懷念。這種撕扯與糾結,使異獸備受折磨,形銷骨立。在這里,“夏季”不但是“異獸”的精神家園,也是人類精神追求過程的客觀對應物。詩人借助神獸的糾結與矛盾,折射出社會大轉型時期中國人的撕扯人生與舉步維艱的精神側影。
《物化》表達“我”在物質主義時代的深刻迷思:“我”一方面享受著物質轉化帶來的快樂,并沉醉其中;另一方面,“我”又不斷反思這種物質異化給人帶來的主體消解。在物質主義和心靈主義的相互撕扯中,“我”“常在夜里輾轉反側”,但最終“居安而升起旗幟一面”,心安理得地接受 “自我物化是人們求生之道”。詩中的“物”意象,代表一種異己力量,成為異化的象征。詩人最終用反諷手法諷刺了后現代文化語境下物質主義的最終勝利。
綜上所述,受后現代文化語境影響,當下現實呈現出不確定性、碎片化、非理性和多元裂化等特點。闡釋復雜的當下現實,傳統(tǒng)的詩歌模式往往顯出表意上的束手無策。而杜綠綠在敘述語體、敘述者、意象等方面的詩藝新探索,為解決詩歌當下的表意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責編:鄭小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