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長詩,詩中塑造的劉蘭芝是一位家境殷實、知書達禮、忠于愛情的美麗女子。風華絕代的劉蘭芝最終“攬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的舉動給后人留下很多的遺憾與惋惜,詩歌提醒后世人“戒之慎勿”。古往今來,無數(shù)學者從各個角度探尋劉蘭芝的悲劇根源。有的從社會學角度認為是封建禮教、家長制對人的戕害;有人認為是門第觀念導致了劉、焦悲劇;有人認為當時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是造成無子的劉蘭芝被“休妻”的根本原因。魯迅曾言:“悲劇是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奔词乖谖拿饕呀浉叨劝l(fā)展的今天,劉蘭芝式的離婚悲劇依然存在,如果把劉蘭芝的悲劇僅歸結為當時社會的原因,筆者認為并不妥當。研讀《孔雀東南飛》,我們發(fā)現(xiàn)三個家庭成員都過得極為痛苦:焦母專橫,蘭芝委屈,仲卿進退維谷。這些都與人物性格密不可分,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會發(fā)現(xiàn),悲劇的產生除了外在的社會原因之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這一內在原因也是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的。
婆媳之間的對立和性格之間的沖突是導致焦仲卿母親與劉蘭芝二人之間矛盾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焦仲卿母親之所以對劉蘭芝有諸多不滿,是因為劉蘭芝的出身無法達到焦仲卿家對兒媳婦的要求標準,這門婚姻沒有在“門當戶對”的理念下完成。然而這種“封建禮教”引導下的思想差異并不是造成劉蘭芝與焦仲卿母親之間矛盾進一步擴大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以至于最終達到婆媳矛盾無法調和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劉蘭芝與焦仲卿母親之間的性格沖突與性格對立。針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而言,統(tǒng)治者會利用“孝”來進行管理,以此滿足自己的統(tǒng)治需求。盡管焦仲卿母親會在封建教條的影響下只是想讓劉蘭芝離開她的兒子,而焦仲卿的母親這種一心想要“遣歸”劉蘭芝的決心,也與劉蘭芝自身的性格有關系,劉蘭芝的反抗激發(fā)了焦仲卿母親性格中的“強制性”,于是直接導致這場婆媳戰(zhàn)爭的爆發(fā)。焦仲卿母親是一個故意為難劉蘭芝并且極為挑剔的婆婆形象。在這樣的人物性格特點下,劉蘭芝無法在一味的“欺辱和壓凌”狀態(tài)下生存,而是一心想要反抗和出走。與此同時,在詩句“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已久懷忿,汝豈得自由”中,焦仲卿母親對劉蘭芝積壓已久的不滿、討厭和歧視的心理顯而易見。當焦仲卿反駁母親說“休了劉蘭芝之后,兒子不會再另娶妻子”時,直接激怒了焦仲卿的母親。她脾氣暴躁、性格專橫,不允許自己的兒子對自己有任何反抗。然而劉蘭芝作為心地善良、忍辱負重的兒媳婦形象而言,盡管其性格溫和,但遇到不公卻不言忍讓,面對焦仲卿母親一再的逼迫和施壓,劉蘭芝選擇了反抗和對立。正是二人在性格層面上的沖突,導致了后續(xù)情節(jié)的一再發(fā)展,直至最后釀成了二人雙雙自殺的局面。
由于焦仲卿自身性格軟弱容易動搖,促使焦仲卿無法獨立做出自己的最終判斷,這導致焦仲卿在母親面前一味退讓,面對母親的逼迫,他讓劉蘭芝暫回娘家躲避,焦仲卿這樣的做法導致了劉蘭芝逐漸對他失望和不滿,使劉蘭芝內心對焦仲卿的堅守與對愛情的堅持直接崩潰。比如,在詩句“賤妾留空房,徒留無所施”一句中,可以看出劉蘭芝對焦仲卿的不滿與埋怨,并且在詩句“勿復重紛紜”中,也可以看出劉蘭芝對焦仲卿的失望情緒?;诖?,二人之間的性格沖突和性格色彩的對立,使得劉蘭芝選擇了對愛情的放棄,也為她下定必死的決心埋下了伏筆,從而直接導致了后面悲劇的發(fā)生。
老舍說:“悲劇是描寫生死攸關的矛盾和沖突,它關心人的命運,它鄭重、嚴肅,要求具有驚心動魄的感人力量?!边@種力量通過“悲”反射出美,通過“毀滅”展示出美,從而使作品迸發(fā)出崇高悲劇的美學價值。雖然劉蘭芝與焦仲卿夫婦是愛情的悲劇的主人公,但事實上筆者看來整個故事最有魅力的女主人公的劉蘭芝的形象是立體的、是飽滿的、也是充滿美學意味的,它具備傳統(tǒng)女性的聰慧和勤勞,她十三能織布、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可是這樣的女子為什么沒有受到婆婆的喜愛呢?因為她“舉動自專由”,實際上她是一個有著自己想法和個性的女子,這樣的女子有她的聰慧和獨立,所以她能在覺得受委屈時自請下堂,能在母親面前拒絕再嫁,卻又在父兄的面前選擇妥協(xié),只是在這一點上她的夫君并不能理解她,于是她又有了超乎尋常的決心與勇氣,在大婚之日“癡心赴水”證明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和對當時社會的反抗。
綜上,這篇樂府詩篇幅不長,對劉蘭芝這個人物的塑造比起小說這些體裁來講自然也只能算是“寥寥幾筆”,但是其中外貌、語言、行為、心理的描寫卻也足以向閱讀它的學生呈現(xiàn)一個可憐可嘆卻又不得不欣賞的女性形象。劉蘭芝的人物個性使得這個愛情故事的悲劇成為必然,這種對命運無奈的凄然也就成為悲劇作品的中心與重心,能帶給讀者以更深層的思考和觸動,使之成為震撼人心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