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斯
摘要: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文化的證明,還是每個中國人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師要積極挖掘國學中的積極因素,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國學? ?啟蒙教學
誦讀國學是學習國學的必要途徑。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有些小學低年級學生不理解句子、詞語的意思,大腦成為“倉庫”。在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時,筆者又發(fā)現(xiàn),作者尹建莉老師在教育女兒時,曾引用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的話:“我們傳統(tǒng)的啟蒙教育,發(fā)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中,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再一遍一遍背誦,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基本觀念,楔入學童腦海,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即使暫時不懂,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不解自通。”錢先生的說法,引發(fā)了筆者的新思考。
一、國學精髓,促生發(fā)展
1.內容取舍,選其精髓
小學一、二年級的國學啟蒙共四本,分別為《弟子規(guī)》《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些內容已經不再適用,如《弟子規(guī)》中的“親有疾,藥先嘗”就不符合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教師可以選擇內容淺顯、便于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內容。如《弟子規(guī)》易于理解,教師只要稍加解釋,學生就可以理解并再加以運用,從而循序漸進地學習國學。
另外,教師必須把握國學教育的特點,掌握整個知識體系,還必須把握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與生理特點,合理使用教材,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教育。
2.點滴時間,促進理解
教師可以把國學誦讀安排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一邊準備下節(jié)課的學具,一邊背誦國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早讀和中午時間進行吟誦,使學生在誦讀中積累、感悟、欣賞,因為國學誦讀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積月累的。
二、方法多樣,促生樂學
國學經典中有許多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的地方,所以教師要使用現(xiàn)代的方法將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接受的知識。
1.直觀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生動形象的東西,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誦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動畫片,或推薦與國學有關的繪本故事,幫助學生領會經典。當教師把一部動畫片、一本繪本變成國學中的幾個漢字時,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2.誦讀法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在反復誦讀中,能提高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進一步理解和內化經典,而不再是機械地背誦。
3.內容聯(lián)系法
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所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如《三字經》中的“爾小生,宜立志,泌七歲,能賦棋”“唐劉晏,方七歲,彼雖幼,身已仕”,可聯(lián)系《增廣賢文》中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開展交叉教學,使誦讀水到渠成。
三、結合課程,快樂學習
《論語》開篇名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成功的教育方法必須包括“學”“習”“悅”三要素,即不僅要“學”,還要“習”(實踐),更要“悅”。
因此,教師應該把國學中的精華變成日常所需,融入血液。課堂上,學生遇到不同見解、爭論時,或者發(fā)表個人觀點前,都會對其他同學說:“我提點小建議?!北唤ㄗh者無論是否采納都會說聲“謝謝”,因為學生領會了“不學禮,無以立”“理之用,和為貴”“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是學生在學習、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道德品質。
教師可以把國學內容與所學課程相結合,使學生更樂于接受。如剛剛入學時,學生要學習如何坐、立、行、走,教師可引用《弟子規(guī)》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距,勿搖髀”,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
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學習和生活內容,所以教師要從國學內容中看到其對學生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從而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道德教育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董玲萍.誦國學經典 品百味人生──探究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
[2]劉建剛.國學經典誦讀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J].課外閱讀旬刊,2011,(11).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