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光
廣州血液中心,廣東廣州 510095
濃縮血小板的質(zhì)量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血小板輸注效果,其質(zhì)量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全血量、血純度、含量等均會對治療效果有一定影響。以往應用機采血小板較多,可制備高純度血小板,但成本高、采集時間過長[1],僅能滿足部分臨床所需,故臨床常輔以手工制備方法對其進行補充。手工制備濃縮血小板可以從普通獻血者采集的全血中分離,成本低廉、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技術參數(shù)、分離方法、保存環(huán)境等影響,導致相對質(zhì)量不高[2]。影響手工濃縮血小板數(shù)量的主要因素為離心條件和血液規(guī)格。其中離心條件包括懸掛法和分漿法,而血液規(guī)格方面目前主要采血規(guī)格為最低200mL,最高400mL,研究此兩種規(guī)格有利于更好的凸顯出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唐澤萍等[3]研究認為離心條件與血液規(guī)格對收集血小板均有影響,且認為400mL有利于制備濃縮血小板。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手工制備濃縮血小板期間,不同血液規(guī)格、離心條件的影響作用,按照不同離心條件將采集血液(兩種規(guī)格)分為兩組,測定不同離心條件、不同規(guī)格下紅細胞混入量、白細胞混入量、血小板計數(sh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廣州血液中心愛心人士所獻血液共4212份。獻血者年齡18~55歲,平均(35.1±6.5)歲。按《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3]規(guī)定嚴格篩選符合標準的獻血者,其要求包括:男性體質(zhì)量需不小于50kg,女性體質(zhì)量需不小于45kg;營養(yǎng)中等以上,發(fā)育正常,體溫正常;脈搏60~100次/min,脈壓差范圍4~5kPa,男性血壓12~20kPa,女性血壓8~12kPa;腹部無壓痛無腫塊、心肺正常;無大面積皮膚病、無創(chuàng)面感染、無皮膚黃染;經(jīng)血液初檢與體檢后,獻血者方能獻血。采血期間需嚴格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質(zhì)量要求》[4]進行相應操作,標準完整清楚,血袋封閉完好,血液需無脂肪血、無溶血及無凝塊問題。
本研究采用兩種分組方法,首先按照不同離心條件將4212份采集血液分為兩組,包括對照組(懸掛法,2106例)與觀察組(分漿夾,2106例)。對照組男1109例,女997例,平均年齡(35.1±6.2)歲;觀察組男1123例,女983例,平均年齡(35.0±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其次,按照不同規(guī)格將4212份采集血液分為 兩 組,A組(400mL,2106例)與B組(200mL,2106例)。A組男1118例,女988例,平均年齡(35.3±6.4)歲;B組男1114例,女992例,平均年齡(35.0±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儀器設備主要包括蘇州醫(yī)療儀器廠提供的血小板恒溫振蕩保存箱,廣州華南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專用血小板血袋(200mL、400mL),美國制造的SORVALL RC12BP離心機。此外還有開口夾子、止血鉗與分漿夾等。
使用富漿發(fā)制備濃縮血小板并將新鮮全血平衡后,分別對200mL與400mL全血進行首次離心,200mL離心條件為2100×g離心力,維持10min,400mL全血離心條件為2100×g離心力,維持12min,兩者室溫需嚴格控制在22℃左右[5]。
離心完成后分別給予分漿夾分離作為觀察組和懸掛式分離作為對照組,制備富含血小板血漿與紅細胞,分離后將其血漿部分轉入“1”轉移袋,余留白膜層與血漿25~30mL/U。再由“2”轉移袋納入20mL/U左右的0.5~1.0cm的上層紅細胞,混勻“2”轉移袋后行二次離心,其條件為室溫22℃,400×g離心力,維持8min,結束后再將上層濃縮血小板進行分離[6]。制備期間需備好形狀不同的血袋,包括上端普通方形與上端倒V型兩種。
觀察評測觀察組、對照組的紅細胞混入量、白細胞混入量、血小板計數(shù)指標數(shù)據(jù)及A組、B組的紅細胞混入量、白細胞混入量、血小板計數(shù)指標數(shù)據(jù)[7]。所有數(shù)據(jù)均準確錄入避免誤差發(fā)生。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106袋。觀察組紅細 胞 混 入 量(0.69±0.58)×108/U、白 細 胞 混入 量(0.72±0.54)×108/U指 標 均 低 于 對 照 組(1.87±0.95)×108/U、(1.03±0.79)×108/U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8.359、14.762,P<0.05);觀察組血小板計數(shù)指標(6.58±0.57)×1010/U高于對照組(6.01±0.28)×1010/U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4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離心條件下制備手工濃縮血小板情況比較
表2 不同規(guī)格條件下制備濃縮血小板情況比較
采用觀察組分離方法、離心條件比較200mL、400mL規(guī)格血小板的紅細胞混入量、白細胞混入量與血小板計數(shù)情況,200mL規(guī)格作為B組,400mL規(guī)格作為A組,A組紅細胞混入量(0.77±0.35)×108/U低 于B組(1.79±0.76)×108/U且 差 異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t=55.726,P<0.05);A組 白細 胞 混 入 量(1.09±0.54)×108/U、血 小 板 計 數(shù)(6.61±0.57)×1010/U均 高 于B組(0.66±1.03)×108/U、(5.98±0.73)×1010/U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887、30.955,P<0.05)。見表2。
近年來隨著我國無償獻血事業(yè)的發(fā)展,臨床用血基本上絕大部分來自于無償獻血。無償獻血量主要以400mL為主,而符合獻血法的健康體檢標準的獻血人員,是保證血小板制備質(zhì)量的一個最主要條件,其次為設備、儀器、采血袋、離心機的質(zhì)量。采血袋的光滑程度會直接影響血小板的質(zhì)量,而采血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分離出的血小板的數(shù)量有明顯的不足,并可能在血袋內(nèi)出現(xiàn)凝血塊,并影響血小板質(zhì)量,此外在血液運輸過程中,尤其需要防治震蕩,避免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影響血小板的制備質(zhì)量,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血液采集到血小板制備完成時間超過6h也會引起血小板質(zhì)量過低。而手工制備血小板可以節(jié)約全血中的血小板資源,并為臨床反復輸注血小板發(fā)生血小板輸注無需等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使用手工制備洗滌血小板為一種安全且有效的血小板制劑,
濃縮血小板手工制備的影響因素較多,其血小板制品的整體質(zhì)量與離心制備、采血順暢情況、血袋表面光滑度、血液保存液、全血量、輸注過程有關[8],且亦會受血小板采集前后的運輸、保存影響[9]。一旦血小板質(zhì)量出現(xiàn)問題,易會造成患者輸注血小板無效。有研究表示血小板收集過程中除獻血者自身影響因素外,還受血袋質(zhì)量、溫度、離心時間、離心速度的限制[10]。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全血量、離心速度、離心時間在血小板收集期間的效果。如表1所示,觀察組紅細胞混入量(0.69±0.58)×108/U、白細胞混入量(0.72±0.54)×108/U指標均低于對照組(1.87±0.95)×108/U、(1.03±0.79)×108/U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8.359、14.762,P<0.05);觀察組血小板計數(shù)指標(6.58±0.57)×1010/U高于對照組(6.01±0.28)×1010/U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468,P<0.05),可知分漿法制濃縮血小板數(shù)量較多且WBC、RBC混入量較低[11],加之二次離心速度不高,血小板無需重新解聚懸浮即可應用,在無特殊設備、不貯存的條件下效果同樣良好,操作簡便優(yōu)點明顯[12]。利用分漿法是將全血離心后,將主袋放置在分漿夾進行固定,隨后打開止血夾,使止血鉗控制流速,并利用分漿夾前后的擠壓力將白膜層及血漿擠入到空袋內(nèi),且由于血袋的固定較好,界面穩(wěn)定不容易被破壞,且流速均勻,因此對濃縮血小板的回收率更高,紅細胞及白細胞的混入量較少。懸掛式分離則是利用虹吸原理,將離心后全血主袋懸掛在分漿夾,由于會受到血液自身重量的影響,產(chǎn)生一定的搖擺,導致分離界面容易被破壞,進而影響濃縮血小板的收集量。
而如表2所示,A組紅細胞混入量(0.77±0.35)×108/U低 于B組(1.79±0.76)×108/U且 差 異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t=55.726,P<0.05);A組 白細 胞 混 入 量(1.09±0.54)×108/U、血 小 板 計 數(shù)(6.61±0.57)×1010/U均 高 于B組(0.66±1.03)×108/U、(5.98±0.73)×1010/U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887、30.955,P<0.05)???知400mL全血制備濃縮血小板紅細胞混入量較少,制備效果較佳。而白細胞相對較多的情況可能與制備時徹底收集其白膜層有一定關聯(lián)[13]。且本研究從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探究了不同分離方法和不同規(guī)格對手工濃縮血小板制備產(chǎn)生的影響,樣本量大,可借鑒性較強。研究還認為,400mL的血袋制備相對比200mL血袋更佳,200mL全血在離心后分離界面相對較小,從離心機內(nèi)移除到分離的過程中,界面容易被破壞,同時在富漿內(nèi)含有大量的血小板粘附在血袋內(nèi),導致消耗現(xiàn)象。雖然400mL全血液具備相似的因素,但是由于體積較大,且分離界面更為清楚,血小板的收集效果更好。
同時在分離血小板期間為保證血小板濃縮質(zhì)量,操作者需注意:(1)首次離心后,操作者需控制分離血漿時間,維持流速正常值,自然排放分漿夾內(nèi)血液[14];(2)二次離心期間,墊好水包并豎直血袋,維持血袋上部充盈,可以使用止血鉗輕輕敲打主袋內(nèi)阻塞管,并使其無殘留紅細胞,可減少其血袋折疊、緊貼問題;(3)由于二次離心時間較短且速度較低,血液紅細胞層易泛起且疏松程度較高[15],需保證動作的輕放輕拿,動作輕柔,平穩(wěn)放置,分離過程中動作輕,制備后于室溫下半小時解聚,并將制備后的手工濃縮血小板放置在血小板的震蕩儀內(nèi),完全解聚后24h內(nèi)完成輸注。此外,分離時操作者需將分漿管維持半開放狀態(tài),且不可完全打開止血鉗,可有效保證血小板的濃縮質(zhì)量。同時,需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操培訓,降低由于人工不熟練等導致的血小板制備效果不佳。
綜上所述,血液規(guī)格與離心條件的不同均會對手工制備濃縮血小板過程中的血小板收集質(zhì)量造成影響,為保證濃縮血小板的質(zhì)量,采用分漿法與400mL升的血液規(guī)格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