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洪
【摘 要】怎樣讓高質量、高藝術性的經典音樂走出象牙塔,進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少年兒童層面發(fā)揮作用,是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賞析音樂會;兒童音樂;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51-02
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聲音藝術,其經典作品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人文精神,經典的音樂作品作用于個人層面不僅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作用于社會層面,可以移風易俗,倡導社會風尚;作用于國家層面,則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國家力量。音樂會作為經典作品的主要傳播途徑,能夠對現場聽眾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那么,以怎樣的方式讓這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賞析音樂會”這一形式可以引領廣大兒童在現場音樂會上深刻體驗音樂作品,幫助我們破解難題。
一、高雅音樂對兒童音樂涵養(yǎng)的教育意義
兒童時期是最值得培養(yǎng)的階段,他們模仿和接受能力強,好奇心大,在培養(yǎng)音樂興趣,音樂才能被開發(fā)的最好年齡之際,讓兒童多聆聽、多欣賞高雅音樂。通過不斷聆聽高質量音樂,可以逐步使兒童感受音樂、認識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提高兒童音樂感,養(yǎng)成兒童對音樂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長期接觸高質量音樂,培養(yǎng)兒童健全的人格,同時促進兒童智力、身體、審美、個性、情感等全面、和諧發(fā)展。
聆聽的音樂不僅要高質量,也要種類多樣化。不同時期的音樂帶給兒童的是不同時代的旋律美,領略不同時代音樂風格,這樣能開闊兒童音樂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兒童審美能力、想象力等。長期聆聽高雅音樂,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對音準、節(jié)奏,以及對音樂的快慢變化、強弱變化等反應都比較敏銳,為兒童以后的音樂之路打下良好基礎。
不同樂器的演奏帶給兒童的是不同的音色感受,聽音色辨樂器從而識別不同的樂器種類。不同樂器的音色可以培養(yǎng)兒童不同的性情、氣質。如古琴、古箏,長時間熏陶可以培養(yǎng)兒童淳樸儒雅的性情,性情急躁的兒童可以多聽安靜的音樂,性情憂郁的兒童可以多聽歡快活潑的音樂等。
二、他山之石,尤可借鑒
早在1924年,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以讓孩子們愛上古典音樂為宗旨,推出了“青少年音樂會”,他們采取“講解+樂隊演奏”的賞析音樂會形式,打破了整場音樂會只有樂隊演奏的傳統(tǒng)模式。從1958年到1972年,美國著名指揮家萊昂納多·伯恩斯坦就舉辦了五十余場青少年音樂會,他將音樂主題的出現、展開、變奏按音樂發(fā)展的順序進行解構講解,并配合樂隊跟進演示,最后再進行作品的完整演奏,這樣的音樂會吸引了眾多青少年,促進了古典音樂的普及工作。20世紀60年代,挪威音樂教育界也發(fā)起了一場主要在學校進行的“音樂會復興運動”,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八百余名藝術家們在學校舉行上萬場音樂會,孩子們在學校每年可以欣賞到兩場“賞析音樂會”,這樣學習音樂的方式可以持續(xù)十年,也就是說,在校園里,每個孩子可以欣賞到20場音樂會。自1968年以來,挪威各個城市就有6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期間,孩子們可以了解、聆聽到古典音樂、現代音樂、民謠音樂,甚至是爵士、搖滾、流行音樂等各個方面的音樂文化,孩子們在講解者的引領下充分體驗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音樂文化。
國外音樂教育的普及舉措也為我國提供了參考藍本。2005年,由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主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始實施,不僅使高雅藝術進高校、進中學,還進入到小學,此項活動有些就采取了“賞析音樂會”的模式,形式靈活,互動活潑,拉近了學生與經典音樂的距離,使學生在與經典音樂的親密接觸中體驗到了音樂真正的美,受到了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社會和家庭音樂教育場域,近幾年,一些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都在固定場所舉辦了一系列賞析音樂會,尤其是更進一步采取了“專題賞析音樂會”的形式,比如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的“走進中國鋼琴音樂”“琴弦上的風雅—古琴的打譜、移植、琴歌和吟唱”“卞爺爺和小朋友們一起走進交響童話世界—《彼得與狼》和《小巫師》”等,有效促進了經典音樂文化的傳播。在這些城市,普通市民都可以牽著孩子的手,攙扶著老人,全家走進音樂廳、藝術中心、劇院等演出場所,在欣賞到高品質、高質量音樂的同時,學到更多的音樂知識,提高了大眾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模式,涵養(yǎng)兒童
在發(fā)達城市,“賞析音樂會”已經逐漸進入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們對現場聆聽音樂的需求,架起了學校、社會、家庭音樂教育之間的橋梁,在“三位并舉”的國民音樂教育之間建立起了綠色通道,對提高市民的音樂素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二線、三線以及三線以下城市,人們很少甚至還沒有領略到“賞析音樂會”的獨特魅力,遠遠沒有滿足更多兒童對現場聆聽音樂的需求。將“賞析音樂會”模式推向縱深,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做好“賞析音樂會”的內容設計,要重點賞析與演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以及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的音樂作品,讓民族音樂滋潤孩子們的心靈,進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使孩子們在音樂教育中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在此基礎上,傳播不同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審美體驗,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2],開拓孩子們的文化視野。
其次,不論是學校層面的“高雅藝術進校園”,還是社會層面的“賞析音樂會”,都要以“系列賞析音樂會”與“專題賞析音樂會”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統(tǒng)籌普及。尤其要向地級市及以下的廣大地區(qū)推進,不能僅停留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和發(fā)達城市,要根據受眾群體、受眾地區(qū)的不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形成常態(tài),定期演出,提高“賞析音樂會”的覆蓋面,避免蜻蜓點水式的短期效應,從而進一步擴展受眾面,讓更多的學生與成人走進音樂世界。只有這樣,才能使兒童遠離低俗音樂,使經典音樂深入兒童生活,走出“高處不勝寒”的困境,改變被嚴重邊緣化的現狀,變“曲高和寡”為“曲高和眾”,使“賞析音樂會”成為兒童學習音樂的嶄新平臺。
再者,國家級、省級、市級等高水準的音樂團體,不僅要有國際視野,更要俯瞰大眾,要定期面向基層演出,讓兒童與其家庭成員能夠不斷欣賞到高品質的音樂。另外,要發(fā)揮各級音樂院校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讓專家、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走出校門,將“賞析音樂會”帶入中小學和社會,打造“賞析音樂會”的學術氛圍,由專家或演奏者對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風格、曲式結構、音樂主題、音樂發(fā)展技法、音樂材料的表現力、音響的文化特征以及序曲、室內樂、協奏曲、舞曲等音樂知識進行講解,配合樂隊現場演奏,帶領兒童探索音樂世界,加深他們對音樂文化的深層體驗與深入理解,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
“賞析音樂會”打破了現場聆聽音樂只是發(fā)達城市兒童所專享的權利,它可以使所有兒童都享有這樣的權利,并能夠引領他們不斷走進音樂的真實世界,使美妙的音樂直抵兒童的心靈,從而產生深層的情感共鳴。一個充滿藝術氣質的民族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一個具有音樂素養(yǎng)的民族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當“賞析音樂會”這只 “舊時王謝堂前燕”真正 “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時,就是兒童音樂素養(yǎng)整體提高之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2]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