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羅源縣鳳山幼兒園 黃 蜜
每一個幼兒都是特別的,在不同的領域有著自己的發(fā)展速度。尊重幼兒,就應該尊重差異。對幼兒開展個案觀察,是教師解讀幼兒、了解不同個體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水平,從而反思如何對不同水平的個體提供個性化指導策略的有效措施。本年度我們開展了“在美術活動中促進幼兒個性化表現(xiàn)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探討如何聚焦美術活動的個案觀察,促進幼兒個性化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本文以小班美術區(qū)撕貼畫活動“親親一家人”的觀察為例,談談我們的做法。
教師在教學觀察中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在一個具體的活動中,教師需要清楚地了解:我為什么要進行觀察,我要在觀察中了解什么現(xiàn)象、解決什么問題?在美術區(qū)撕貼畫活動“親親一家人”中,我們確定的觀察目的是:第一,了解小班不同幼兒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具體表現(xiàn)情況;第二,針對不同幼兒的表現(xiàn)提供個性化指導策略,促進幼兒個性化創(chuàng)意表現(xiàn)?;谶@兩個觀察目的,我們結合撕貼畫活動“親親一家人”的目標——“學習用撕貼、添畫的方式表現(xiàn)出一家人高矮不同的特征”,擬訂以下觀察目標:
1.幼兒是否能根據(jù)活動目標的要求進行有目的的創(chuàng)作。
2.幼兒是否能運用撕貼、添畫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一家人的外形特征。
3.幼兒能否大膽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化創(chuàng)意。
4.幼兒能否熟練使用作畫工具。
觀察目標的擬訂,為教師下一步有針對性的觀察、記錄提供了聚焦的方向。
明確觀察目標后,教師就可以進入實地進行觀察。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一般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如果僅靠教師用眼睛掃描式觀察或利用碎片時間觀察,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可能會被遺漏。在觀察中我們要求課題組教師用攝像機或用支撐架固定手機,放在不影響幼兒正?;顒拥慕锹溥M行拍攝,盡量拍到觀察對象的動作、語言、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變化情況,以便對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更準確的分析、評價。
觀察、記錄的內容要讓我們看得見幼兒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的觀察、記錄要有所選擇,要圍繞觀察目標客觀記錄有價值的信息,再結合觀察目標對所記錄的內容進行準確分析,從而為幼兒的發(fā)展提出有效的支持策略。在觀察中,我們捕捉到三個幼兒(小A、小B、小C)在此次美術活動中不同的表現(xiàn)。以下觀察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觀察者能緊緊圍繞觀察目標,詳略得當?shù)剡M行科學客觀的記錄、分析。
[觀察記錄一]觀察對象:小A 年齡:4歲5個月
美術區(qū)活動開始后,小A選擇了黃色、粉色、紅色的紙條,用膠棒涂抹。他不停地用膠棒仔細涂抹各種紙條的邊邊角角。每涂抹完一張紙條,他就隨手一翻,把彩色紙條隨意貼在操作紙上。這樣的操作持續(xù)了約15分鐘。這時,教師過來詢問:“你做的是誰?”他想了想,說:“爸爸?!边^了一會兒,他動手把原先貼在紙上的一張黃色紙條撕掉了,重新貼上手上的一張紅色紙條,與原先貼在紙上的紙條構成一個人物的大致樣子,隨后迅速從紙盤上找出三張彩色紙條貼在人物的腳下。最后,他開始拿起一支筆添畫。他的握筆姿勢是五指圍攏式。他在人物身上歪歪扭扭地畫了一些圓圈和直線。畫完后,他對教師說:“好了?!苯處焼枺骸斑@畫的是什么?”他回答:“爸爸?!彼钢髌氛f:“這是樓梯,這是衣服花紋。我爸爸很高,他腿很長,跑得很快?!?/p>
活動中,小A一開始沒有明確的創(chuàng)作目的,只是滿足于涂抹和粘貼紙條,后來經(jīng)教師的提醒,開始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意識,但創(chuàng)作處于先做后想的狀態(tài)。他在教師提醒后,完成了一個他稱為“爸爸”的形象,人物造型及構圖較隨意,添畫的線條比較混亂,但他能大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工具使用方面,小A掌握了使用膠棒粘貼的技巧,但握筆姿勢不正確,控筆能力差。
[觀察記錄二]觀察對象:小B 年齡:4歲7個月
活動開始后,小B從紙盤中選擇了一張長條形的綠色紙張,在畫紙上橫豎比畫后覺得不滿意,又換了一張黃色的長條紙張,同樣地在畫紙上比畫后覺得還是太長了。她看見鄰桌的同伴把紙張撕了一塊下來,于是她立即模仿,也將手中的黃色紙張撕了一塊下來,迅速地用膠棒粘貼在畫紙中間的地方。接著,她又篩選了好一陣子,最終選擇撕下一小塊粉色紙張,把黃色、粉色兩張紙粘貼成第一個人物。隨后,她又選擇了一張橙色長條形的紙張,一撕為二,作為第二個人物的頭和身體,貼在畫紙的左邊。第三個人物,她選擇了一張綠色的紙張制作,粘貼在畫紙的右邊。最后,她開始添畫,用三指抓的動作拿起筆,逐個在三個人物的身上動作快捷地添畫上圓圓的眼睛、嘴巴以及單線條四肢,但有的人物忘記添畫手臂。結束后,她把筆放到盤子里,認真觀看旁邊同伴作畫,剛好旁邊的同伴正在給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添畫手臂,于是她又重新拿起筆把沒添畫完整的人物重新畫上單線條的手臂(見圖1)。教師過來問:“你做的是什么?”她低著頭不回答。
小B創(chuàng)作有明確的目的性,能先想后做。創(chuàng)作的三個人物平行排列,畫面布局合理。小B會通過不斷地挑選紙張,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想要的顏色去體現(xiàn)不同的人物,有一定的色彩搭配的意識;能按要求創(chuàng)作出三個人物形象,還能通過觀察同伴的行為及時改進自己的作品。但小B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單一,除了顏色之外沒有什么差別,添畫內容、線條比較簡單,缺乏創(chuàng)意表現(xiàn),也不敢向他人大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工具使用方面,小B能熟練地使用膠棒等進行粘貼,但握筆姿勢不正確,是三指圍攏抓握的姿勢。
[觀察記錄三]觀察對象:小C 年齡4歲8個月
進入美術區(qū)后,小C拿起粉色紙張,很快地撕出一個人的頭部和身體,粘貼在畫紙中間,隨后拿起黑色勾邊筆進行添畫,畫出裙子、小腳以及飛揚的長發(fā),并在身體上添畫黑色圓點裝飾。接著,小C把綠色紙撕下一小塊作為第二個人的身體,并用勾邊筆添畫,畫出第二個人物的四肢和頭部。她的作品中的第二個人物比較矮小,人物的頭發(fā)綁成兩束,跟小C自己的發(fā)型是一樣的。教師過來,指著作品人物問:“這是誰???”小C回答:“這是媽媽,媽媽穿裙子。這是寶寶?!彪S后她又選了一張橙色的紙張撕成一條長條,作為第三個人物——爸爸的身體,然后在紙上左右比畫、思考后,最后決定粘貼在穿裙子的媽媽的旁邊,并給爸爸的身體添畫上臉和眼睛、頭發(fā)。最后,小C從櫥柜中找來了彩色筆給畫中寶寶涂上彩色的服裝。小C握筆姿勢正確,涂色比較均勻,會在事先畫好的輪廓中涂色(見圖2)。
圖2
小C創(chuàng)作目標明確,能按教師的要求用撕貼和添畫的方式形象地表現(xiàn)出媽媽、爸爸、孩子的基本特征;人物造型夸張,用色大膽、豐富,有一定的構圖意識,能有創(chuàng)意地表現(xiàn)出人物細節(jié),如裙子、發(fā)型、服裝的花紋等;能大膽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工具使用方面,小C能嫻熟地運用作畫工具,有較強的控筆能力。
觀察幼兒的行為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分析幼兒的行為,調整教師的指導策略。從上述教師對三個幼兒在美術區(qū)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觀察、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水平各不相同。針對這三個幼兒的個案分析,我們通過研討,分別提出今后對他們在美術活動中的支持策略。
小A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目的性?!跋茸龊笙搿钡臒o計劃創(chuàng)作是許多小班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明顯特征。針對這種表現(xiàn)的幼兒,教師在創(chuàng)作過程要適時介入、關注,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提示、指導、鼓勵他們從只關注與材料的互動回到有目的的創(chuàng)作。教師對創(chuàng)作目的不明確的幼兒,可以根據(jù)小班幼兒直覺思維的特點,適當提供一些半成品情境畫,讓他們在直觀的情境引導下進行有目的的創(chuàng)作。
小A的小肌肉控制能力較弱,五指圍攏握筆的姿勢顯示出他基本只能用大臂帶動小臂開展創(chuàng)作活動,繪畫水平屬于涂鴉期的中后期水平,相對會弱于同齡人。教師可以多為這類幼兒設計一些好玩有趣的、難度較小的美術活動游戲,比如拓印、涂鴉、撕紙等,幫助小肌肉控制能力較差的幼兒主動練習手部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小肌肉力量,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A能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并能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教師要鼓勵、表揚其創(chuàng)意表現(xiàn),讓他獲得成就感,促使他今后產(chǎn)生更多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小B在創(chuàng)作時有明確的目的性,畫面干凈,形象規(guī)整,善于模仿,繪畫水平、撕貼能力與同齡幼兒相比處于中等水平,但作品表現(xiàn)單一、缺乏創(chuàng)意。對此類幼兒,教師要多予以認可、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教師要多引導他們學習觀察,豐富他們生活經(jīng)驗;要有意識地進行個別指導,多引導、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作,勇敢嘗試表現(xiàn)與眾不同的作品。
小B握筆姿勢不正確,教師要及時糾正小B的握筆姿勢。同時,教師應注意給幼兒選擇大小適宜的畫筆,因為教師投放的畫筆的大小如果不適宜幼兒抓握,也會影響幼兒正確握筆姿勢的形成。
小C是屬于小班階段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小C認知和繪畫水平已經(jīng)高于同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這類幼兒喜歡美術活動,生活經(jīng)驗也比較豐富,思維敏捷,有主見。對這類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不需要過多的指導,只需多提供欣賞、感受的機會,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工具,鼓勵他們盡情表達內心的個性化想法,讓他們的作品充滿童真童趣。對這類幼兒過多的指導和干預,可能反而會影響他們充滿想象力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
因材施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善于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能力,注重幼兒的差異性,從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提供不同的支持、指導策略,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提升幼兒的美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