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比較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2020-04-13 03:05聶婷婷石文典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助人行為親社會行為

      聶婷婷 石文典

      摘 要 采用獨裁者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戲,以助人和合作行為為親社會行為的衡量指標,考察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實驗首先要求被試與成績排名第一的學生或排名最后一名的學生進行比較,以此來啟動社會比較的方向。然后要求被試完成獨裁者游戲和公共物品游戲分別測量被試的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結(jié)果表明:(1)上行比較組被試的助人和合作行為均顯著高于下行比較組,(2)性別調(diào)節(jié)了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男生上行比較組的助人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組,女生助人行為在比較方向上差異不顯著。性別在社會比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上差異不顯著。

      關(guān)鍵詞 社會比較, 親社會行為, 助人行為, 合作行為, 性別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4.005

      1 引言

      社會心理服務的方向是要培育人民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本質(zhì)就是親社會(寇彧, 2018)。親社會行為是個體在社會交往情境中有意識地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為(Carlo, 2014),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都屬于親社會行為(寇彧, 唐玲玲, 2004)。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行為,受到人際互動過程的影響(John, Loewenstein, & Rick, 2014)。

      社會比較是指人們通過不斷與他人進行比較來明確自身所處的社會位置以及對自己的評價,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互動現(xiàn)象(Festinger, 1954)。根據(jù)比較對象與個體的差異,可將社會比較分為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邢淑芬, 俞國良, 2006)。上行比較是指個體與比自己更優(yōu)秀或處境更好的人進行比較。平行比較是指個體與自己水平相當?shù)娜吮容^。下行比較指個體與比自己更差或處境遭遇更差的人進行比較。社會比較不僅會對個體內(nèi)部如自尊、自我概念等產(chǎn)生影響(劉慶奇, 牛更楓, 范翠英, 周宗奎, 2017),也會對個體的人際互動過程產(chǎn)生影響。如社會比較對友誼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在各個領(lǐng)域都差的人,人們更愿意選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做朋友(Garcia & Tor, 2010)。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比較方向?qū)€體的親社會行為有重要的影響(Klein, 2003, Gong & Sanfey, 2017)。比如有研究考察了社會比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任務中成績排名較高的個體,在上行比較時產(chǎn)生更少的合作行為(丁銘, 2018)。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個體面臨上行比較時會感到威脅,進而消耗更多的心理資源,最終導致個體表現(xiàn)出較少的親社會行為(韓曉燕, 遲毓凱, 2012)。在實驗任務中成績較高的個體面臨下行比較時,會產(chǎn)生同理心,進而做出更多的助人行為(鄭曉瑩, 彭泗清, 彭璐珞, 2015)。另有研究認為,上行比較并非只會導致親社會行為的減少,上行比較會對個體造成威脅,還有可能促使個體采取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來修復受損的自我(陳英和, 白柳, 李龍鳳, 2015)。這點也和弱勢效應理論不謀而合。弱勢效應理論認為由社會比較產(chǎn)生的資源相對匱乏的環(huán)境會引發(fā)弱勢情境,從而使個體產(chǎn)生改變環(huán)境的愿望和更強的移情傾向,進而推動個體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姚薇, 王柳生, 李皓, 2019,Strack & ?Deutsch, 2004)。李文姣(2016)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具有更高的親社會傾向。美國的獨立機構(gòu)在2011年開展的一項社會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年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的慈善捐款行為所占比例為4.2%,而年收入在10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的慈善捐款比例僅為2.7%(Toppe, Kirsch, & Michel, 2001),低收入者表現(xiàn)出的捐款行為遠高于高收入者??傮w分析來看,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仍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jié)果,這可能與采用多種親社會行為的測量指標和不同的社會比較內(nèi)容有關(guān)。

      目前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主要以慷慨、捐贈、助人、合作等指標測量個體的親社會行為(鄭曉瑩等, 2015)。盡管上述指標均可以用來衡量個體的親社會水平,而且也在已有研究中得到了廣泛使用,但是研究者們忽略了這些親社會行為的衡量指標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幫助和安慰是個體對他人的支持性行為,強調(diào)個體對受助者單方向的資源輸出,目的是促進他人的福利。合作和分享行為則更強調(diào)人際間的互惠,重視行為給自身帶來的好處(竇凱, 劉耀中, 王玉潔, 聶衍剛, 2018)。雖然目前研究者們對親社會行為的內(nèi)涵仍有很多看法,但助人和合作行為的差異得到了實驗研究的支持(趙章留, 寇彧, 2006)。有研究比較了親社會行為的階層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助人行為上,無論受助者是高階層還是低階層,低階層個體的助人行為與高階層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合作行為上,當受助者為高階層時,低階層個體的合作行為顯著高于高階層個體的合作行為(趙華麗, 徐鳳嬌, 郭永玉, 舒首立, 2018)。因此,如果要更加深入地揭示親社會行為作用機制,最好考慮到不同衡量指標之間的差異,同時納入助人和合作兩種衡量指標,多維度地比較才能得到更有價值的研究結(jié)論。對于尚未完全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學習成績是最經(jīng)常用來比較的一項(鄭曉瑩等, 2015),那么大學生學習成績的社會比較對這兩種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是怎樣呢?

      此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比較在比較對象、比較頻率等方面存在性別效應(Guimond, Chatard, & Martinot, 2006, Guimond, Branscombe, & Brunot, 2007, Gyberg & Frisén, 2017, Pulford, Woodward, & Taylor, 2018),比如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在社交網(wǎng)站使用中比男生更容易進行上行比較(連帥磊, 孫曉軍, 牛更楓, 周宗奎, 2017)。在能力的社會比較過程中,男生則比女生更在意能力比較(吳文峰, 李婷, 盧永彪, 趙守盈, 2019)。而且,個體的社會行為同時也深受社會角色要求的潛在影響(劉博宇, 陳利, 2004)。比如社會角色理論認為,社會要求男性面對威脅時,要理智解決問題(Stapel & Suls, 2004, Fiske, 2011),幫助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讓男性更有潛在的成就感(付宗國, 張承芬,2004,李光普,2011),而在合作行為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以互利共贏為目的,受性別的影響不大(何幸, 崔麗瑩, 2016)。那么,社會比較中的性別角色是否會調(diào)節(jié)社會比較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呢?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社會比較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關(guān)系??紤]到助人與合作是兩種內(nèi)涵不同的親社會行為(Louis, ?Penner, Dovidio, & Piliavin, 2004),因此,本研究同時選用合作和助人兩種行為作為親社會行為的衡量指標,同時在控制性別的前提下進一步考察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合肥某高校本科大二金融專業(yè)的學生111人,其中男生49人,女生62人,年齡平均值20.37,標準差0.87。上行比較組男生26人,女生37人,下行比較組男生23人,女生25人。

      2.2 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2(比較方向:上行比較、下行比較)×2(性別:男、女)完全隨機設計。因變量為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采用獨裁者實驗范式中給比較對象捐款的比例作為助人行為的測量指標,公共物品游戲范式中給比較對象投資的代幣數(shù)作為合作行為的測量指標。

      2.3 實驗材料

      2.3.1 比較方向的啟動

      采用鄭曉瑩等人(2015)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社會比較的操縱方法,上行比較組被試與同年級同專業(yè)上一學年成績排名第一的學生進行比較,下行比較組與同年級同專業(yè)上一學年成績排名最后一名的學生進行比較。為了檢驗比較方向是否啟動成功,讓被試在坐標軸上標出自己的大致位置。

      2.3.2 獨裁者游戲

      采用丁鳳琴和宋有明(2017)對助人情境的改編范式: 如果該同學家庭經(jīng)濟比較困難,需要學費和生活費的支援,假如你現(xiàn)在有2000元人民幣,你需要分配一些給該同學,當你決定送X元給該同學時,他或她將會獲得你送出人民幣的3倍。例如,如果你送300元錢給該同學,他或她將會得到900元,你還剩1700元。請你回答:你愿意給對方多少錢? 為檢驗被試是否了解游戲規(guī)則,接著讓被試回答,對方得到了多少錢? 你還剩下多少錢?

      2.3.3 公共物品游戲

      如果你將與該同學共同完成投資游戲。游戲規(guī)則為,每個人獲得10元代幣進行此次投資游戲,這些代幣會存入個人賬戶。每人分別向公共賬戶進行捐獻,可以選擇個人賬戶中的任意金額進行捐獻。捐獻總額到達一定金額后,公共賬戶增加的金額會乘以3,再平均分配給兩人。投資游戲結(jié)束后,個人賬戶金額為:(10-每個人投入公共賬戶的金額)+2人投入公共賬戶的總金額×3 /2。投資游戲結(jié)束后,請讓自己的個人賬戶獲得盡量多的金額。

      首先為了確保被試理解了游戲規(guī)則,讓被試回答以下問題:如果你向公共賬戶投入 5 元,對方向公共賬戶投入 5 元,游戲結(jié)束后,你的賬戶總金額是多少?

      之后,被試填寫他愿意向公共賬戶投入的金額數(shù)。

      2.4 實驗程序

      被試進入實驗室后,先填寫年齡/性別/年級等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行比較組被試與同年級同專業(yè)上一學年成績排名第一的學生進行比較,下行比較組被試與同年級同專業(yè)上一學年成績排名最后一名的學生進行比較,為了強化比較效果以及檢驗比較方向,比較后在坐標軸上標出自己成績的大概位置,坐標軸的最左端代表最后一名同學,最右端代表第一名同學。

      進行社會比較操縱后,告知被試剛才的比較對象需要捐款,接著被試完成獨裁者游戲,接下來,讓被試與比較對象完成公共物品游戲測量合作行為。實驗總耗時大約10分鐘左右。

      3 實驗結(jié)果

      3.1 社會比較方向和性別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以比較方向和性別為自變量,助人捐款金額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結(jié)果如表1所示。社會比較方向的主效應顯著F(1, 107)=4.46,p<0.05,η2=0.04,上行比較助人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結(jié)果與假設1一致。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 107)=5.31,p<0.05,η2=0.05,男生助人行為顯著高于女生。

      方差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比較方向和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 107)=11.14,p<0.001,η2=0.09。進一步做簡單效應檢驗,男生的上行比較助人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助人行為,F(xiàn)(1, 107)=13.49,p<0.001,女生的上行比較與下行比較的助人行為差異不顯著(如圖1),結(jié)果與假設2一致。

      3.2 社會比較方向和性別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以比較方向和性別為自變量,合作行為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2所示。社會比較方向的主效應顯著F(1, 107)=6.00,p<0.05,η2=0.05,上行比較合作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性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 107)=1.81,p=0.18,兩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107)=0.90,p=0.35。

      4 討論

      本研究在控制性別因素的前提下,以助人和合作行為為衡量親社會行為的指標,采用獨裁者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戲考察了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其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結(jié)果表明,無論在助人行為還是合作行為上,上行比較都顯著高于下行比較。說明個體更愿意幫助比自己成績成績好的人,也更愿意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合作。同時,上述關(guān)系也受到個體性別的調(diào)節(jié)。具體而言,在助人捐款行為上,男生上行比較組的助人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組,即男生更愿意幫助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而女生上行比較組與下行比較組的助人行為差異不顯著,在合作行為上,性別的差異不顯著,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更愿意與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合作。

      4.1 社會比較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來看,Piff (2010) 等人發(fā)現(xiàn)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雖然長期面臨的是上行比較,但他們比社會高層群體擁有更多的同情心,更愿意做出親社會行為。Kraus (2012)進一步指出,這是由于處于社會較低階級的人們傾向于情景主義,即更加關(guān)注環(huán)境和他人的需求,而處于社會較高階級的人們更加關(guān)注自己,較少能注意到別人的需求,進而導致了更少的助人行為。本研究探究了大學生學習能力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與這一現(xiàn)象不謀而合。社會交換論認為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之所以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Handgraaf, Van dijk, & ?De Cremer, 2003)。對學習成績排名第一的同學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一方面可以與他們建立友誼,另一方面未來可能對自己有潛在的幫助,而對個體來說幫助

      學習成績最后一名的同學

      并不會給自己帶來益處,因此上行比較的助人行為會高于下行比較。有研究表明,社會比較與成就動機存在直接關(guān)系(蔣山花, ?王勛, ?張振新, 2015),幫助比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更能滿足個體的成就動機。

      4.2 社會比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中,相比于最后一名,被試更可能選擇與學習成績第一名的同學合作。上行比較的對象是比我們優(yōu)秀的個體,人們傾向于認為優(yōu)秀的人擁有更多的能力和資源,他們能在合作任務中表現(xiàn)得更好,進而有利于雙方贏得比較好的結(jié)果(趙華麗等, 2018)。同時,下行比較的對象是比自己差的人,人們通常認為低階層個體具有較低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劉慶奇等, 2017),生活事件對他們來說往往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他們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解決面對的問題,因此個體在選擇合作對象時,為了能使雙方都順利完成任務且得到更多收獲,通常避免選擇比自己弱的人,而會選擇比自己強的人。

      4.3 助人行為的性別差異

      助人行為的性別差異可能與性別觀念有關(guān),性別觀念是人們對性別角色總的認知,對男女應當遵從何種社會規(guī)范、社會角色分工及相應行為模式等的態(tài)度與認知(孫永強, 劉雅欣, 王強, 2018)。許琪(2016)以傳統(tǒng)性別觀念“男主外,女主內(nèi)”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為指標,研究了近10 年間中國人性別觀念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性別觀念出現(xiàn)了向傳統(tǒng)回歸的趨勢,都指向男女社會分工,并且強調(diào)男性應具有更強的能力。魏曙光(2017)等人發(fā)現(xiàn),和女大學生相比,男大學生對個人形象高度關(guān)注,因此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同時,社會對男性賦予更高的期望(劉博宇, 陳利, 2004),導致男生進行更多的上行比較,研究表明,相比于女生,男生在面臨上行比較時更易產(chǎn)生同化效應(連帥磊等, 2017, Ven, Hoogland, Smith, Breugelmans, & Zeelenberg, 2015), 上行同化效應會產(chǎn)生相應的樂觀、 激勵、 欽佩等情緒(Smith, 2000), 因此男生在進行上行比較時比下行比較時的助人行為更多。由于在合作行為中,個體都是期待未來達到互利共贏,因此不存在性別差異(何幸, 崔麗瑩, 2016)。

      4.4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首先,本研究在被試選取方面,均為金融專業(yè)的學生,雖然我們控制了專業(yè)背景在實驗中的影響,但由于其專業(yè)性質(zhì)可能對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未來研究可在此基礎上收集多門學科背景的被試,探討不同專業(yè)被試可能對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其次,本研究中被試的社會比較對象均是同年級同專業(yè)學生,沒有全面考慮熟悉性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后續(xù)研究可以設置不同親密程度的社會比較來探討熟悉性的作用。

      5 結(jié)論

      本研究采用實驗法探究了大學生學習能力社會比較方向?qū)Σ煌愋陀H社會行為(助人和合作)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1)社會比較在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上,均是上行比較顯著高于下行比較,(2)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受到性別的調(diào)節(jié)。男生上行比較組的助人行為顯著高于下行比較組,女生助人行為在比較方向上差異不顯著。性別在社會比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上作用不顯著。

      參考文獻

      陳英和, 白柳, 李龍鳳 (2015).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fā)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心理與行為研究, 13 (5),627-636.

      丁鳳琴, 宋有明 (2017). 感恩與大學生助人行為: 共情反應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別差異.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33(3), 289-296.

      丁銘 (2018). 社會比較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及心理機制探究. 碩士學位論文. 暨南大學.

      竇凱, 劉耀中, 王玉潔, 聶衍剛 (2018). “樂”于合作: 感知社會善念誘導合作行為的情緒機制. 心理學報, 50 (1), 101-114.

      付宗國, 張承芬 (2004). 群際情境下向上社會比較信息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心理科學, 27(1), 84-87.

      何幸, 崔麗瑩 (2016). 他人財富情緒:妒忌的社會評估比較與認知加工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24(9), 1485-1495.

      韓曉燕, 遲毓凱(2012). 自發(fā)社會比較中的威脅效應及自我平衡策略. 心理學報, 44(12), 1628-1640.

      寇彧, 唐玲玲 (2004). 心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5), 44-49.

      寇彧 (2018). 親社會心態(tài)培育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6(10), 595.

      蔣山花, 王勛, 張振新 (2015). 大學生社會比較與成就動機的關(guān)系: 自卑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8),10-16.

      李光普 (2011). 社會比較研究概況. 科教導刊, (2), 91-91.

      李文姣 (2016). 貧困大學生內(nèi)隱親社會傾向研究.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4(3), 20-25.

      劉慶奇, 牛更楓, 范翠英, 周宗奎 (2017). 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 心理學報, ?49(1), 60-71.

      劉博宇, 陳利 (2004). 關(guān)于性別角色認同研究的深層思考.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6), 60-62.

      孫永強, 劉雅欣, 王強 (2018). 性別觀念傳統(tǒng)化回歸對家庭地位滿意度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 138-149.

      連帥磊, 孫曉軍, 牛更楓, 周宗奎 (2017). 社交網(wǎng)站中的上行社會比較與抑郁的關(guān)系: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及性別差異. 心理學報, 49(7), 941-952.

      魏曙光, 孫五俊, 陳潔 (2017). 家庭環(huán)境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 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5(4), 743-746.

      吳文峰, 李婷, 盧永彪, 趙守盈 (2019). 大學生社會比較傾向與抑郁: 人際自立影響的性別差異. 心理科學, 42(3), 591-597.

      邢淑芬, 俞國良 (2006). 社會比較: 對比效應還是同化效應. 心理科學進展, ?14(6), 944-949.

      許琪 (2016). 中國人性別觀念的變遷趨勢、來源和異質(zhì)性—以“男主外, 女主內(nèi)”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兩個指標為例. 婦女研究論叢, (3), 33-43.

      姚薇, 王柳生, 李皓 (2019). 大學生羞恥情緒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研究.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7(1), 34-38.

      鄭曉瑩, 彭泗清, 彭璐珞 (2015). “達”則兼濟天下?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心理機制. 心理學報, ?47(2), 243-250.

      趙華麗, 徐鳳嬌, 郭永玉, 舒首立 (2018). 親社會行為的階層差異: 施與受的雙重視角.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6(5), 841-846.

      趙章留, 寇彧 (2006). 兒童四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特點.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2(1), 117-121.

      Carlo, G. (2014). 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M. Killen & J. Smetana(Eds. ), 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 (pp. 208-234).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Fiske, S. T. (2011). Envy up, scorn down: How status divides u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65(8), 698-706.

      Garcia, S. M., & Tor, A. (2010). The n-effect: More competitors, less competition.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5), 871-877.

      Gong, X., & Sanfey, A. G. (2017). Social rank and social cooperation: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on cooperative decision-making. PLoS ONE, ?12(3), 172-175.

      Guimond, S., Branscombe, N. R., Brunot, S., Buunk, A. P., Chatard, A., Désert, M. (2007). Culture, gender, and the self: Variations and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6), 1118-1134.

      Guimond, S., Chatard, A., Martinot, D., Crisp, R. J., & Redersdorff, S. (2006). Social comparison, self-stereotyping,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constr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2), 221-242.

      Gyberg, F., & Frisén, A. (2017). Identity status, gender, and social comparison among young adults. Identity, 17(4), 239-252.

      Handgraaf, M. J. J., Van Dijk, E., & De Cremer D. (2003). Social utility in ultimatum bargaining. Social Justice Resrarch, 16(3), 263-283.

      John, L. K., Loewenstein, G., & Rick, S. I. (2014). Cheating more for less: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 motivate the poorly compensated to cheat.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23(10), 101-109.

      Klein, W. M. (2003). Effects of objective feedback and “single other” or “average other” social comparison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judgments and help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6), 418-429.

      Kraus, M. W., Piff, P. K., & Mendoza-Denton R.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3), 546-572.

      Louis, A., Penner, F., Dovidio, A., & Piliavin, A. (2004).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6, 365-392.

      Piff, P. K., Kraus, M. W., Cté, S., Cheng, B. H., & Keltner, D. (2010).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771-784.

      Pulford, B. D., Woodward, B., & Taylor, E. (2018). Do social comparison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late to gender and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1(3), 677-690.

      Smith, R. H. (2000). Assimilative and contrastive emotional reactions to upward and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 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 74(9), 173-200.

      Stapel D A., Suls J. (2004). Method matters:effects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s on activation, behavior, and self-view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6), 860-875.

      Strack, F., & Deutsch, R. (2004).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c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8(3), 220-247.

      Toppe, C. M., Kirsch, A. D., Michel, J. (2001).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Washington, DC: Independent Sector.

      Ven, N. V. D., Hoogland, C. E., Smith, R. H., Dijk, Breugelmans, S. M., & Zeelenberg, M. (2015). When envy leads to schadenfreude. Cognition and Emotion, 29(6), 1007-1025.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all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helping and cooperating, and gender might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helping behavior.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participa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in the highest scores, while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participants 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in the lowest scores. Use the dictator game and public goods game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 helping behavior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helping behavior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upward comparis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wnward comparison group. (2) gender moderat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helping behavior, and male students helping behavior in upward comparis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downward comparison group.

      Key words: ?social comparison, pro-social behaviors, helping behavior, cooperative behavior, gender

      猜你喜歡
      助人行為親社會行為
      大學生心理骨干感恩與助人行為的關(guān)系: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
      組織中的助人行為: 前因、后果及作用機制
      高職生學校社會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
      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
      幼兒園環(huán)境中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及親社會行為干預研究
      角色游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策略
      3~6歲幼兒助人行為觀察研究
      微觀視角下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
      3~6歲幼兒助人行為觀察研究
      商丘市| 紫金县| 神农架林区| 龙州县| 上犹县| 翁牛特旗| 尚志市| 马山县| 铜鼓县| 陕西省| 东明县| 榆林市| 平定县| 泸定县| 阿尔山市| 南漳县| 灵璧县| 天峨县| 措美县| 岱山县| 枝江市| 宜川县| 泽普县| 甘南县| 武山县| 手游| 融水| 乐亭县| 麻阳| 印江| 阜新市| 苏尼特右旗| 柘荣县| 增城市| 根河市| 肃北| 信丰县| 富源县| 枣庄市| 抚顺市|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