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園
東漢有位非常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yōng)132—192),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漢獻帝在位時,他曾做過左中郎將,因此后人也稱他為“蔡中郎”。蔡邕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穎獨特的書法體,叫“飛白書”。為什么叫飛白書呢?歷史上流傳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蔡邕奉漢靈帝之命把自己寫好的文章送到鴻都門去。那兒是皇家藏書的圣地,一般人不可以隨便進入。蔡邕在外等待接見的時候,看到有幾個工匠正在做整修,他們用小掃帚蘸上石灰水在墻上寫字。蔡邕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只不過是隨便看看??烧l知越看越起勁兒,還看出點兒門道來。只見工匠們一掃帚下去,墻上便出現(xiàn)了一道白印。由于掃帚苗比較稀疏,蘸不上多少石灰水,加之墻面不夠平整,一掃帚刷下去,白印里有的地方仍然露著墻皮。
東漢熹平年間,京城的最高學府太學門外立有很多塊聞名書法界的石碑——《熹平石經》,它就是由飛白書的獨創(chuàng)者蔡邕參與編寫的?!鹅淦绞洝分挥秒`書一種字體鐫刻,所以又被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拓本(局部)
那為什么要在最高學府的門口立這么多石碑呢?原來,在古代印刷術還不夠發(fā)達的時候,古人的書基本上是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出來的,抄來抄去難免有很多謬誤。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家經典石刻本,《熹平石經》給人們校對版本、規(guī)范文字提供了準確的范本,保證了儒家經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工匠們從山上開采出大石塊,打磨平整,再一筆一畫地刻上字,工程比手抄書更加浩大。這樣的“書”立在太學門外,方便全國的讀書人傳抄,很多經典因此得以保存和流傳。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地,你都可以一睹《熹平石經》的真容。
蔡邕腦子一轉,有了個奇妙的想法。他想,自己以往練字用筆蘸足墨汁,一筆寫下去,筆畫全是黑的,沒有一絲的空白。如果像工匠粉刷墻壁一樣,讓墨跡里顯出些白底來,難道不是更有趣嗎?想到這里,他興致來了,交上文章后馬不停蹄地飛奔回家。蔡邕跑回家后立即鋪上紙、準備好筆墨、仔細回想剛才工匠刷墻時的情景,然后開始練習。起初嘗試時,蔡邕寫下的字不是露不出白來,便是露得不自然。但他沒有氣餒,反復嘗試,終于掌握了蘸墨和行筆的分寸。經過一番刻苦練習,他的作品終于達到了筆畫間隱隱見白的效果。這種寫字的技巧使書法變得飄逸生動,宛如用枯筆寫成的一般。
蔡邕創(chuàng)造的這種書法,很快流傳開來,這就是書法藝術上有名的飛白書。后世許多書法家紛紛效仿,連歷代皇帝都十分喜愛并效仿,像唐太宗、宋太宗,都是寫飛白書的高手。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將飛白書與繪畫結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藝術效果呢?快開啟你的腦洞、創(chuàng)作你的書畫作品,并在微信讀者交流群中分享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