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百草園
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的邊門)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周姓人家里。周家做官經(jīng)商,人丁興旺,是一個名門望族。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做過知縣,后來又到北京當了內(nèi)閣中書。令人羨慕的家世,寬裕的經(jīng)濟條件,構(gòu)成了魯迅從出生到13歲這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魯迅幼年居住的這所大宅子又名周家新臺門,是周家祖輩在清代嘉慶年問購地興建的。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坐北朝南,有房屋80多間,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nèi)共占地4000多平方米?,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魯迅故居中臨街的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本是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平時出入的地方。
臺門,是紹興對一些比較像樣的房屋建筑群的稱呼,多為士大夫階層的住宅,一般以姓氏命名。
到了清代光緒、宣統(tǒng)年間,整個周氏家族逐漸衰落。1919年,經(jīng)族人共同商議,將整座周家新臺門連同屋后的百草園一起賣給了東鄰的朱姓商戶,也就是魯迅筆下戲稱的“朱文公的后人”了。
魯迅故居內(nèi)景
房屋易主后,原建筑大部分被拆掉,但魯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有幸得以保存。1953年,有關(guān)部門在魯迅故居的基礎(chǔ)上興建了紹興魯迅紀念館,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人物類紀念館。2003年初,為恢復(fù)魯迅故里的傳統(tǒng)風貌,與周圍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fù)為周家新臺門。
如今的魯迅故里,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兒粉墻黛瓦,竹絲臺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被真真切切地還原出來了。
紹興魯迅紀念館
在小學(xué)語文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有講到三味書屋就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課文中寫道,魯迅的父親生了病,魯迅一邊上私塾讀書,一邊幫著母親料理家務(wù),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xué)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如今,那張刻著“早”字的書桌陳列在三味書屋中,它已成為魯迅少年讀書生活的一個重要見證。
三味書屋
魯迅使用過的課桌椅紹興魯迅紀念館藏
直到13歲之前,魯迅的讀書生活都是非常快樂的。他的祖父周福清在教育兒孫讀書這件事上頗有創(chuàng)見。當時的小孩子們啟蒙,總是先讀“四書五經(jīng)”,但是,周福清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后是《詩經(jīng)》,再然后竟然是《西游記》,這些都是小孩子感興趣的書。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對于讀書的畏難情緒。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一個從不打孩子的父親,這在那個年代非常難得。在讀書方面,周伯宜同樣比較寬容。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jīng)》,被周伯宜發(fā)現(xiàn)了。兄弟倆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是一本閑書,一般人家都不允許小孩子看?!霸懔?,這下子肯定要被沒收了!”誰料周伯宜拿來翻了幾頁,就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這使得兄弟倆喜出望外,從此以后便放心大膽地買閑書看,再不用偷偷摸摸像做賊一樣了。
少年魯迅讀過的閑書真不少,《山海經(jīng)》《封神演義》《西游記》……不但讀,還描描畫畫。魯迅喜歡用薄薄的“荊川紙”將書中的繡像描畫下來。這些閑書給少年魯迅提供了想象力馳騁的空間。
魯迅,作為中國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為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yè)竭盡心力、輾轉(zhuǎn)流離,因此他居住的地方也不斷變換。他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4個:紹興、北京、廣州和上海。
北京魯迅故居
從1881年出生,直到他1912年去北京教育部任職之前的這段時間,除去在外求學(xué)的幾年,魯迅主要居住在紹興的周家新臺門。1924年到1926年,魯迅居住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宮門口二條19號,這座普通的小四合院是魯迅1924年春天自己設(shè)計改建的。魯迅在院內(nèi)挖了口苦水井,種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有了些南方庭園的景致。
廣州魯迅紀念公園的瀑布廣場
上海魯迅故居
1927年1月,魯迅來到廣州就任中山大學(xué)教務(wù)主任兼文學(xué)系主任,并住進該校大鐘樓。同年3月,魯迅又從大鐘樓遷居至白云路西段白云樓西側(cè)的26號2樓。在廣州期間,魯迅編訂了《朝花夕拾》《野草》兩部雜文集,并一口氣創(chuàng)作了30多篇戰(zhàn)斗性短文。同年9月,他離開廣州,前往上海進行另一場戰(zhàn)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有學(xué)者認為,魯迅雖然只在廣州做了短暫的停留,然而他的革命思想?yún)s是在這兒成熟、夯實的。
魯迅遷居上海后先住在虹口區(qū)橫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搬至施高塔路大陸新村(現(xiàn)山陰路132弄)9號,這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如今,上海魯迅故居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景進行了復(fù)原。屋前的小花圃里種著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1樓前問是客廳,沿西墻放有書櫥和瞿秋白留贈的書桌。2樓的前問是魯迅的臥室兼書齋,一幅周海嬰(魯迅之子)出生16天的油畫像掛在五斗櫥的上端。窗邊墻上的日歷維持原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十九日,鏡臺上的時鐘指針停在凌晨5時25分,那是魯迅逝世的日期和時間。
循著名人生命的軌跡一路探尋,這未嘗不是參觀故居類博物館的好辦法。但有一點需要說明,我們不該過分崇拜名人,把他們神化。禮敬名人固然必要,但了解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我們參觀此類博物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