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璐
每個90后女孩的17歲,都沒躲過“饒雪漫”。
即使夜色己深,也要偷偷點亮一盞燈,躲在被窩里邊讀邊哭。“饒雪漫”這三個字仿佛擁有魔力,將青春疼痛化作文字如許,戳中了無數少女的淚點。
她的電影《左耳》上映之前,還是高中生的我掏光家底兒,只為一張路演門票。路演結束后,我把記錄盛況的照片發(fā)到家族群里,還揚言饒雪漫是自己的偶像,卻反被嘲笑:“你們這群小女孩就是喜歡哭哭啼啼的苦情戲。”
我想說不是的。
我們喜歡饒雪漫的理由非常簡單——在她的故事中,能找到自己。
她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在于抓住了青春的共性,迷茫、孤獨、叛逆、絕望,一腔熱血無處發(fā)泄……
為了寫出真實的青春,她耗費了很長時間去接觸90后,上90后的論壇,和90后聊天。從2004年起每年舉辦“我不是壞女生”夏令營,傾聽她們的故事與困惑,積累了最真實鮮活的青春樣本。
身為“文字女巫”,筆桿就是她的魔法棒,文字就是她送給我們的水晶鞋。
因外貌自卑時,她告訴我,“你和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長得不一樣,不必為了長相自卑?!?/p>
為了融入一個圈子,費盡力氣去討好別人時,她告訴我,“為了討人喜歡去做一些無謂的努力,只會更讓人瞧不起?!?/p>
由于看不慣別人的言行而嘲諷對方時,她告訴我,“你沒有什么資格評論誰,不要以為自己站在道德的一邊,別綁架了自己,也誤傷了別人?!?/p>
當抱怨別人不夠完美,難以建立信任時,她告訴我,“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的支撐,只要你愿意,誰都可以給誰幸福?!?/p>
字字句句都是對年輕的諒解與規(guī)勸,直抵青春的最深處。她從自我成長、人際關系、未來生活及愛情攻略四個方面來教會我如何認識自己,學會愛自己,懂得與周圍的世界打交道,并在受傷后能不斷地自我修復和自己重建,從而獲得更為輕松快樂的人生。
至于被質疑的“哭哭啼啼”,指的是文中用極端事件推動敘事和點燃情緒,將生活的可能性簡化為幾種極端行為的寫作手法??蓪τ谇啻浩谏倥裕唤∪?、甚至危險的人物形象反而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絕對孤獨、溝通無力、愛無能,不正是青春期所面臨的問題嗎?
可以說,雪漫姐寫出了我們的成長心聲。盡管一些故事橋段的確很狗血,但這是當時創(chuàng)作者的普遍問題。
她本人也在不斷地寫作中逐漸成長。
在被問到如何看待“作家的責任感”時,饒雪漫這樣回答:“在10年以前,就有人要求80后作家要有責任感,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可笑。那時候他們還是孩子,如何去體現(xiàn)責任感。只有他經歷了很多事情,懂得自己的作品真的會影響一代人的成長的時候,責任感才會油然而生。比如很多孩子因為讀了我的書,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因為參加了我的夏令營,改變了人生的軌跡?!?/p>
正是因為她的文字愈發(fā)擁有反省的力量,讀者們才愈有可能在現(xiàn)實中拓寬道路,得到現(xiàn)實中的救贖。這就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我常常覺得自己在青春期里,完全被社會的其他圈層所“拋棄了”,站在遠離各類人群、各種圈子交匯的地方,時常感受到孤獨。而就單單在自己的圈層里,迥異的聲音層出不窮,每個人站在不同背景、立場上爭吵,還要忙于對付來自老師、家長的壓力。
而饒雪漫的故事里有一條鮮明的線索——人與人之間的代溝不是那么好填平的,何況這個代溝里往往還夾雜著輕蔑: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輕蔑。
即便對這種輕蔑不滿,我也不愿做出出格的行為,只能化作故事里的主人公,在每個不眠之夜追尋“身份”的裂變。故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個幻影,讓我覺得有希望跨越圈層,成為想象中的自己。
我想這就是饒雪漫對我的意義。
隨著網文時代的到來,大眾的文學審美早已從“青春文學”轉向類型化明顯的“爽文”,主角們從小說開始到故事結尾順風順水,一路開掛。
前些天和同學閑聊時,我說現(xiàn)在的電視劇和小說都怎么回事,男主角一出場就已經抵達了人生巔峰,有錢有勢,呼風喚雨,就差追尋真愛了。怎么就沒有一個成長過程呢?哪怕講一講他失敗后又重新站起來的經歷也好啊。
同學說,現(xiàn)在觀眾沒時間陪你一個“屌絲”成長起來,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就想看個甜蜜美好的愛情故事,放松心情,又不需要動腦子。
17歲的我喜歡看悲劇小說,因為需要一個流淚的理由,那種肆意流淚的感覺給人_種解脫和釋放的快感。但現(xiàn)在的90后女孩們都已陸續(xù)離開校園,忙于適應新身份,無暇矯情,而在繁忙的生活情境中,輕松的甜文、解氣的爽文成為最主要的文學內容和消費內容。
雖然我并不打算成為職場女強人,也不算一個有高度的讀書人,但青春文學的確無法推動現(xiàn)在的我不斷去思考,去解決自己的困惑,去見識不同人的思想,反省自己的武斷與淺薄。那些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已不再擁有打動我的魅力,我也不再喜歡用流淚的方式釋放自我,只想做一個站在陽光底下有著復雜感情和生動生活的正常人。
看來,我和青春文學一起變老了。
但當我得知,饒雪漫的新電影《大約在冬季》路演的消息時,幾乎沒怎么糾結,坐了兩小時高鐵到另一座城市,只為追趕路演的首場。
我以前給她寫過一封萬言長信,幾年前《秘果》路演時,還拿到了偶像的簽名照。我甚至曾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鐵桿的粉絲,但在《大約在冬季》的路演現(xiàn)場,我有些啼笑皆非地發(fā)現(xiàn),滿場都是舉著簽名照的人。我來到這里為17歲寫下句號,但一些人的17歲卻從這里開始。
青春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發(fā)泄口。我很幸運,遇到了饒雪漫,可以通過她的文字去表達、排解自己。
創(chuàng)作近三十年,饒雪漫寫了50多本青春小說,宣稱要“永遠停留在17歲”。這是對青春的宣言,也是紀念。17歲時我們渾身包裹著文藝氣息,二十幾歲時不得不變得理性、嚴謹,但有時那個敏感的自我會跳出來搗亂,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饒雪漫,想起那些故事里的人。
相信每個讀過饒雪漫作品的女孩,都會在人生旅途中發(fā)現(xiàn)嶄新的自己,但在內心深處,“青春”仍然是人生的關鍵詞,永遠17歲,永遠相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