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珊珊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的敘述了出行、游覽和返回的過程。文章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缎∈队洝肥且黄獋鹘y(tǒng)的課文,幾乎每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都選入了這篇文章?,F(xiàn)談談部編版與人教版《小石潭記》的注釋比較發(fā)現(xiàn)。部編版《小石潭記》注釋條目的數(shù)量與原來的人教版相差無幾。原來的人教版有28條注釋,現(xiàn)在的部編版有27條。仔細比對,部編版教材雖減少了1條注釋,但在具體的釋義上,或補充說明,或刪減不必要的話語,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難度。列兩組例子以說明。
第一組:
①選自《柳河東集》第二十九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現(xiàn)山西永濟)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記》人教版)
①選自《柳河東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現(xiàn)山西永濟)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小石潭記》部編版)
第二組:
[如鳴珮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珮與環(huán)都是玉質裝飾物。(《小石潭記》人教版)
[如鳴珮環(huán)]好像珮環(huán)相碰撞的聲音。珮、環(huán),都是玉飾。(《小石潭記》部編版)
第一組例子中,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注重說明所選文章的出處與來源,部編版豐富了背景說明資料,更便于學生理解創(chuàng)作背景;第二組例子中,部編版對“如鳴珮環(huán)”的解釋更加精簡,也便于學生記憶。
部編版教材或對《小石潭記》的一些注釋進行了補充,或追求落實字義,對應翻譯,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有些問題沒解釋清楚。同樣列舉兩個例子以窺測一斑。例如: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這條注釋,人教版翻譯為“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辈烤幇娴姆g則多了一個“頭”字——即“水底的石頭上”,并對“澈”字進行了補釋(澈:穿透)。
兩個版本的教材對“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解釋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測其對“澈”的理解也是一樣的。查《漢語大字典》和《王力古代漢語字典》,“澈”同“徹(徹)”,才有“穿透”之意。
澈chè 《廣韻》直列切用同“徹(徹)”。穿過;透。(《漢語大字典》1873頁)
澈chè 直列切同“徹”。透。(《王力古代漢語字典》629頁)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教版教材中,就有“日光下澈”寫作“日光下徹”。部編版教材雖列出了“澈”字“穿透”之義,但并沒有對“穿透”之意的來源加以說明。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澈”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清澈”之義上。如果注釋沒有解釋清楚“澈”字“透”含義的來源,教師又不加以說明的話,學生對“澈”的“穿透”之義只能死記硬背,并且十分容易錯記成“清澈”之意。
2.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此條注釋,人教版的解釋是:“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辈烤幇鎰t譯為“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睂Ρ劝l(fā)現(xiàn),無論是人教版還是部編版,都盡量追求字字落實,便于學生理解及識記。但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對應翻譯容易使得學生不明所以。原因是釋義忽略了其中的修辭——并提。所謂“并提”,一般指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達,這種修辭方式,又叫“分承”,或“合敘”。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
《小石潭記》中“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還應聯(lián)系前面的“青樹翠蔓”進行理解。
“青樹”對應“蒙”“搖”和“參差”,“翠蔓”對應“絡”“綴”和“披拂”。其語序應為:青樹蒙搖參差,翠蔓絡綴披拂。翻譯為:青蔥的樹葉蒙蓋搖曳,參差不齊,翠綠的藤蔓纏繞牽連,隨風飄拂。
這樣的例子在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習篇目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三峽》)
“亭午”“夜分”是兩個不能并存的時間,“曦”“月”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巴の纭睂瓣亍?,“夜分”對應“月”,即應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翻譯為:若不是在正午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的時候,就看不到月亮。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酈道元《三峽》)
此句“素湍”對應的是“回清”,“綠潭”對應的是“倒影”,即:素湍回清,綠潭倒影。翻譯為: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風霜高潔”一句,“風”對應“高”,“霜”對應“潔”,即“風高霜潔”。
“并提”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忽視對“并提”修辭加以說明,只一味追求字字落實的對應翻譯,學生是很難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默寫句子的時候,容易將原文與注釋混淆,諸如將“蒙絡搖綴”默寫成“蒙絡搖曳”,究其根本原因亦是理解不到位。
通過比較部編版與人教版《小石潭記》的注釋得知,部編版教材有的注釋或補充說明,或刪減不必要的話語,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難度,但有的注釋仍存在沒解釋清楚問題的情況,諸如“澈”字“穿透”之義的來源,“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并提手法的運用等。為更好開展文言文教學,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的理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對有一定難度又沒有深入闡釋的注釋條目予以關注,在教學中制定好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2版)[M].武漢:崇文書局,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4]王力.王力古代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李金華.關于《小石潭記》的兩點質疑[J].學語文,2003(04):17.
[6]張社列.并提: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方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