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錫芳
《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高中階段的英語教育應兼具人文性和社會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要依靠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但是當下很多高中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淡薄,本文嘗試探討英語教師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一、跨文化意識概述
跨文化意識主要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這種文化敏感度和洞察力既是一種外在的、顯性的認識,同時還能體現(xiàn)出個人能力及綜合素質。我們可以通過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教育體系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根據顯性與隱性相互依存的特點提出有效培養(yǎng)策略。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依賴于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因此英語教師既是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學習者、實踐者,又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責任。從師生之間的關系看,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自我培養(yǎng)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服務學生,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滿足當今社會對綜合英語人才的需要。英語教師本身在跨文化交際上表現(xiàn)出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洞察力及適應性,因此英語教師一方面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功底和專業(yè)技能來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以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及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中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現(xiàn)狀分析
首先,當前很多教師更加重視語言教學。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重于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詞匯、語法、句型等,以便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shù)。這種教學缺乏與語言相關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對中西文化差異涉及較少,更別說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其次,英語運用環(huán)境缺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大,學生在很多交際場合的用語都出現(xiàn)重大失誤,例如,中國文化以謙虛、寬容等優(yōu)良品質為主,在學生受到表揚或稱贊時較為謙虛,通常說“哪里哪里”或“過獎了”,而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國家則會愉快地接受稱贊者的表揚,并且回答“Thank you”,這讓很多學生不習慣。當前高中生學習英語都是生硬套用,直接按照漢語翻譯成英語,忽視了跨文化差異中的英語用語習慣。例如,英語國家對他人姓名的拼寫和中國相反,對于該類問題,若學生缺乏跨文化意識,會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語言在交際中的運用。
三、中學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的自我培養(yǎng)
1.調整角色定位,構建文化的多維視域
英語教師不僅是語言的傳授者,還是英語國家文化的傳播者,若英語教師僅僅對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交流技能,學生會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不能有效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必須自覺成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和傳播者。英語教師要立足本土文化,理解和認可本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了解異國文化,提高文化差異的理解能力,對此教師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吸收原則,吸收并不是完全照搬異國文化,而是發(fā)揮出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剔除異國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兼收并蓄。二是對比原則,將本民族文化和目標文化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通點,同時要注意差異文化,對于不同文化應秉承欣賞和接受的態(tài)度,發(fā)揮出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三是寬容原則,不能一味排斥,而是嘗試去理解并尊重,杜絕文化歧視,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來貶低他國文化。英語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必須在教學中遵守以上原則,在傳授內容與知識的同時傳遞英語國家文化,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構建跨文化意識。
2.轉變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圍繞英語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文化體驗課外活動。例如,必修1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其單元主題為世界各地的節(jié)日,在短文閱讀內容中出現(xiàn)了多個國家的節(jié)日名稱、時間、方式和原因,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和風俗。英語教師閱讀后大致了解了講解內容,然后“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festivals come into being by finding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搜索課文提到的國家節(jié)日,并且拓展文化內容,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更多相關文化內容,在培養(yǎng)自身跨文化意識的同時,向學生解釋更多差異文化,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
3.明確教學中的文化內容,構建多元文化圖景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教育行業(yè)也不斷出現(xiàn)新變化,教師不再是絕對的先知或全知者,教師嘗試更加新穎的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不再是一味地填鴨式灌輸。大部分的文化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教師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怎樣才能體現(xiàn)并遷移到教學中,這是英語教師要考慮的重點問題。例如,必修4? Unit 4 Body Languages,因地域、種族、文化習俗等差異,肢體語言在不同國家的含義不同,如中國見面的肢體語言是握手,而很多英語國家是貼面吻或親吻手背等;我國豎起大拇指一般是夸獎別人了不起的意思,而北美是“搭便車”的手勢。因此,教師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可從多方面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包括日常生活、禮貌用語、肢體語言、各種場合規(guī)范用語、學生經常遇到的交際場合用語、節(jié)假日活動、家庭關系及親朋好友對話等方面,更好地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并且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這種文化差別。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為更好地自我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需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接受再教育培訓,更新自己的英語知識結構,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通過多種途徑客觀認識西方文化,遵循平等原則,努力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 高一虹.跨文化意識與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國外語教育,2008(2):59-68.
[2] 高素珍,劉海燕,朱蕾.教師導向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自我培養(yǎng)[J]. 教育教學論壇,2011(20):60-61.
[3] 楊慧.鄉(xiāng)村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廣元市農村中學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2):76-80.
[4] 徐捷.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的自我培養(yǎng)與引領者作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113-115.
[5] 范琪.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例探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J].大學教育,2015(6):37-38.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蘭蔭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