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翔 喻寒兵 黃湘超 黃湘翠
摘 要:近年來,高職生自傷行為日益多發(fā),為了提高高職生群體心理健康水平,減少自傷行為,本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下,采用情緒調節(jié)問卷、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問卷對370名高職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338份,并選取20名有自傷行為的學生進行干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個體情緒調節(jié)能力與自傷行為密切相關;團體輔導訓練對高職生群體的自傷行為干預效果顯著。本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對高職生自傷行為的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生;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自傷行為
一、引言
自傷行為是指個體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故意、重復地改變或者傷害自己的身體組織的并且不被社會認可的行為[1]。影響自傷行為的因素是復雜的,如個人性格特征、社會經(jīng)濟地位、周邊環(huán)境等。此外,自傷對個體的自殺具有預測作用[2]。如果不能夠及時對個體的自傷行為進行干預,可能最終危及個體的生命。因此,尚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對高職生自傷行為進行干預,降低高職生的自傷行為。
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心理干預方法,日益受到各個高校歡迎。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普及,一些學者嘗試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融入團體輔導,并對高職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來看,王喆,王惠珍,翟惠敏(2012)采用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方案對心理危機狀態(tài)下的大學生進行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恐怖、抑郁因子得分低于對照組[3]。梁挺等(2014)采用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團體輔導干預后,實驗組幸福感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4]。以上研究均表明,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團體輔導方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切實作用。
當個體不能合理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傾向于采取傷害自身的方式發(fā)泄。因此,我們假設,自傷與學生個體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存在一定聯(lián)系。由于該類群體缺乏調節(jié)能力,難以正確表達情緒,所以傾向于自我傷害?;诖?,筆者采用情緒調節(jié)問卷、自傷行為問卷對370名高職生進行測試,了解情緒調節(jié)方式與高職生自傷行為的關系。另一方面,則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設計團體輔導方案,對20名具有自傷行為的高職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驗證團體輔導方案對高職大學生的干預效果。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對象為長沙市某高職院校370名學生,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38份。團輔研究為隨機抽選的具有自傷行為的學生20名,并另外選擇20名作為對照組。所有被試平均年齡19.14歲。
(二)研究工具
情緒調節(jié)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Gross編制,共10個項目,0~7級計分,該量表包括兩個維度: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得分越高,表明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使用頻率越高。該量表中文版信度、效度良好[5]。
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問卷。該量表由馮玉(2008)編制,用來測量自傷行為的嚴重程度,共19個條目。計算公式為:自傷行為=自傷次數(shù)×傷害程度。其中次數(shù)為0次、1次、2~4次、≥5次四個評估等級,分別計0~3分。傷害程度為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為5個等級,分別計0~4分[6]。
(三)研究方法
1.問卷研究
使用情緒調節(jié)量表、青少年自我傷害問卷對370名大學生進行施測,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38份,采用SPSS24.0對數(shù)結果進行描述統(tǒng)計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2.團體輔導研究
根據(jù)積極心理學理論,設計5次團體輔導課程(包括團建、情緒表達、情緒調節(jié)、珍愛生命等內容)。每周1次,每次1小時左右。團體輔導開始之前,實驗組的所有被試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方才繼續(xù)進行團體輔導活動。對照組則不參與任何團體輔導。
三、結果
(一)高職生情緒調節(jié)方式、自傷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描述統(tǒng)計結果顯示,情緒調節(jié)總分M=7.75,SD=2.01,Min=2.00,Max=14.00(其中認知重評維度M=4.41,SD=1.27,Min=1.00,Max=7.00;表達抑制維度M=3.34,SD=1.28,Min=1.00,Max=7.00)。自傷量表得分M=1.74,SD=1.29,Min=1.00,Max=9.28。
(二)認知重評、表達抑制與自傷行為的關系
對高職生情緒調節(jié)方式、自傷量表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認知重評與自傷行為(r=-0.04,p>0.05)呈負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表達抑制與自傷行為(r=0.25,p<0.01)呈正相關,達到了顯著水平。
(三)認知重評、表達抑制對自傷行為的回歸分析
以認知重評、表達抑制為自變量,自傷行為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認知重評、表達抑制對自傷行為總分有顯著的預測作用,R2=0.02,能夠解釋自傷行為總分2%的變量值。具體見下表1:
(四)團體輔導前后自傷行為的結果分析
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于團體輔導前實驗組、對照組的自傷總分以及團體輔導后實驗組、對照組的自傷分數(shù)進行差異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團體心理輔導前,實驗組(5.7±1.65)與對照組(5.69±1.66)的自傷得分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11),且實驗組自傷得分均值大于對照組自傷得分均值(df=19,t=1.70)。團體輔導之后,實驗組(3.39±1.21)的自傷得分均值顯著低于對照組(5.69±1.65)自傷得分均值(p<0.01),這表明實驗組自傷行為降低了(df=19,t=-9.77)。因此,本次團體輔導對高職生群體自傷行為的干預具有實效。
四、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積極的認知重評調節(jié)策略與與高職生自傷行為成負性相關,消極的表達抑制策略則與高職生自傷行為成正性相關,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認知重評能夠負向預測自傷行為,表達抑制則正向預測自傷行為。這表明,情緒調節(jié)能力在青少年自傷行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傷情緒管理模型認為,自傷行為多的個體缺乏適宜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無法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只能通過自傷行為來調節(jié)。顯然,這種錯誤的調節(jié)方式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為了降低高職生群體的自傷行為,我們需要引導其正確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消極不良情緒,同時采用更為合理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
從團體輔導的結果來看,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個體自傷行為有明顯減少,且達到了顯著水平,這充分說明了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訓練對自傷行為具有較好的干預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在團體課程中設計了提高情緒表達能力和情緒調節(jié)的內容,這些內容有助于幫助高職生正確表達情緒,遇到情緒問題的適合能夠采取更為積極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此外,筆者還在團體輔導中加入了生命教育內容,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珍愛生命,認識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五、結論
本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理論對高職生自傷行為進行干預。結果表明,接受訓練的高職生自傷行為有明顯降低,結果表明開展團體輔導對高職生自傷行為的干預是有效的。
(通訊作者:喻寒兵)
參考文獻:
[1]江光榮,于麗霞,鄭鶯,馮玉,凌霄.自傷行為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861-873.
[2]黃琴琴,張連生.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6,30(8):618-623.
[3]王喆,王惠珍,翟惠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研究[J].護理學報,2012,19(11):4-7.
[4]梁挺,鄧怡平,鄭浩軒,趙穂君,陳欣妍,蘇文婷,黃曉珊,劉思妍,葉穩(wěn)安.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8):1181-1183.
[5]趙鑫,馬秀娟,周仁來,岳建忠.消極情緒體驗在表達抑制與軍人心理應激水平中的中介作用[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35(21):2363-2366.
[6]馮玉.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與個體情緒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