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錫琦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語文教師一直以來的難題。在閱讀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是提高其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就需要教師把握情景教學法的特點,將其靈活地運用到閱讀教學中來。
一.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總是充滿好奇,對新鮮事物的求知欲是非常強烈的。只要教師能抓住這一點,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會大大的提升,因此閱讀的教學質量也就提升了。比如在學習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在郊外采風、游玩的機會,來加深文章的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郊外的大樹下進行該篇文章的朗讀比賽,讓學生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對《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文章進行理解體會。此情此景的創(chuàng)設,就是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激發(fā),不僅讓學生更加關注課文的內容,也讓學生在愉快的、真實的氛圍中感受到這所小學環(huán)境的美好,體現民簇特色。由此產生對學校的熱愛,也就提高了學生再次閱讀文章的興趣,讓學生和作者的思想走得更近,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設計吸引人的導語
導語具有簡潔地概括文章的核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導語教學應當與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導語是提示作用,而多媒體的圖片等內容是對導語的進一步解釋,也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引導。教師在課前對這些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在課堂上,首先給學生播放這樣的內容來輔助學生的學習。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的引導作用
只有將教師的引導作用進行充分的發(fā)揮,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現。因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方面的意識都比較薄弱,所以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是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以正確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中,教師就要飽含深情地朗讀詩歌,將作者對故土和故人的思念表達出來。再讓學生對詩歌進行賞析,最后讓學生來有感情地朗讀,最后讓學生選取朗讀最好的學生,讓他談談是怎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是怎么表達出來的。這個過程教師先是示范,后來再指出步驟,讓學生自己參與,這樣的教學就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
四.逐步地滲透的教學方式
1.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主要的作用就是為點題,即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一步步的深入的引導,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也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思索中去打開閱讀的思路,進而進行有效的閱讀。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就問學生,小蝌蚪在找到自己媽媽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情?然后學生回答喜悅的心情,教師又問,當小蝌蚪找不到媽媽的時候,小蝌蚪又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回答,當然不開心,沮喪,這就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對通過層層理會,對中心思想進行把握。
2.寓言類閱讀內容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教材《守株待兔》這篇寓言的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更有利地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展開。當然,在問題的創(chuàng)設上,教師必須根據閱讀階段的情況,再結合學生學習思維和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比如,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像學生提問:“同學們,從哪兒來到兔子呢?”一些學生在電視等媒體上學到過相關知識,就能說出答案,但有的學生就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再對大家說:“同學們不知道也不要緊,課文中會告訴大家。”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將引導他們進行閱讀內容學習了。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再次進行提問,學生有的能回答上來,有的不能。教師就更明確地指導學生,讓大家找出這個種田人是怎么得到兔子的,這樣就找出了答案。學生的思維跟著問題走,在問題中探索閱讀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根據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訴求,結合語文課程教材內容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巧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問題、開展故事表演活動等途徑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彰顯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參與性,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點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北灣鎮(zhèn)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