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裳 錢憶恬
內容摘要:現在我國學科競賽發(fā)展己進入蓬勃發(fā)展階段,而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作用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將通過調查外國語學院師生對學科競賽的態(tài)度及學生的參與情況,探究其對自身課程學習的反撥作用,從而幫助教師以及學生正確處理參與學科競賽與課程學習的關系,發(fā)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學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學科競賽 課程學習 反撥作用
一.引言
當前,隨著學科競賽的蓬勃發(fā)展,其對課程學習的反撥作用引發(fā)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研究,但因其二者沒有共同發(fā)展及研究本身存在一些問題,當前有效的研究成果仍是不足。基于此基礎,本文將從筆者自身的經歷體會出發(fā),主要采取采訪、調查問卷的形式,深入分析英語學科競賽對教師與學生課程學習所產生的影響,為英語專業(yè)學生備考、應試與課程學習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
二.研究現狀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現在我國學科競賽發(fā)展己進入蓬勃發(fā)展階段,全國有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數十個,每年的參賽學生數高達數百萬之多。而自2017年12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專家工作組研究發(fā)布“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針對高校競賽的研究工作正式拉開序幕。2018年4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武漢發(fā)布我國首部“全國大學生競賽白皮書”,為進一步規(guī)范管理,推動和發(fā)揮學科競賽類活動在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規(guī)范和引導。現在我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活動是檢驗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各個高校對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非常重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就目前國內開展學科競賽的種類來看,學科競賽幾乎覆蓋了高校所有大學科。就競賽的舉辦層次來看,有的是面向校內或者是二級學院的競賽,也有省級、區(qū)域級、國家級乃至國際級的競賽,例如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可以說,現在國內已基本形成了面向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全面覆蓋的學科競賽。(雷金華,2013)通過對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拿大的卡爾加里大學等國外高校相關網站的調研,發(fā)現這些國外知名大學一般并沒有提供嚴格的培訓,參賽學生大多是基于個人興趣或者團隊共同喜好而自發(fā)地參加比賽,國外高校對參賽人員的培訓主要是通過在線評測的方式進行的。(喬亞男、程向前、謝濤,2016)
國內外一些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和不同層面對反撥效應研究成果和發(fā)展動向進行概述或總結。劉翼斌(2011)認為單元測試適應阿爾德遜與沃爾關于測試反撥作用假設, 對教學諸方面起正向的反撥作用。周佩珩和李凱平(2010)認為診斷性測試對學生學習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診斷性測試為教師以及學生自己提供了知識掌握的具體數據。
2.國內外的研究不足
A.課程學習和學科競賽沒有共同發(fā)展。第一課堂往往側重于課上傳授知識,教書育人,而第二課堂則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生在第一課堂學到的專業(yè)知識應該在第二課堂加以實踐。目前,各高校第二課堂大多由團委或學生工作部組織活動,活動與專業(yè)結合度不高,專業(yè)教師參與少,學生實踐專業(yè)知識機會少。(楊玉瑩,2016)由于學科競賽體系研究是一個實踐重于理論的研究范疇,因此,國內外相關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見。據筆者所見,商應美等(2011)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全方位進階型”學科競賽體系構建進行了實踐探索,除此,其他相關研究寥寥。(朱鳳梅,2013)
B.重復研究較多,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比較欠缺;實證研究存在較大不平衡性;統計知識較欠缺,一些研究的統計方法使用不當;多數研究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上,缺乏對現象背后深層次原因探析;理論探究相對欠缺且提出的模型缺乏驗證。(鄒申、董曼霞,2014)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選擇常熟理工外國語學院的師生為調查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旨在探究英語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反撥作用,了解現階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現狀,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對學科競賽的影響的正確認識,最大限度地提高正面的反撥作用,減少負面反撥作用。本次問卷共發(fā)放120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因此本文引用的數據皆有真實性和有效性。學生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對于學科競賽的參與情況和態(tài)度;(2)學生對于該反撥作用的認識。教師訪談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教師對學生參加此類學科競賽的態(tài)度及原因;(2)教師對于該反撥作用的認識。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于是否參加學科競賽持保留意見
調查結果顯示,56%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更加注重結果,43%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則更加注重過程,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生在參加學科競賽的過程中抱有較強的目的性,在學校與老師都看重比賽結果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這樣的表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仍有部分同學認識到了學科競賽能夠給課程學習帶來的積極影響,并因此在準備學科競賽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從而提高了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了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正面反撥作用。因此多數同學對于是否要參加學科競賽還是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僅有4%的學生對于參加學科競賽持了否定的態(tài)度,所以我們也不難發(fā)現學科競賽對于學生的吸引力還是較為巨大的,畢竟在當前的制度規(guī)定下,學科競賽的參與情況以及獲獎情況還是可以與大學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相掛鉤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參與學科競賽這件事上還是保留了清醒的頭腦。
2.在參加學科競賽與課程學習中存在本末倒置的情況
為了參加學科競賽,學生前期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參加很多訓練活動等,而這些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部分學生會無法同時平衡好學科競賽和課程學習這兩者的關系,造成學習重心的偏移,對自身的學業(yè)情況產生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62.2%的學生認為在參加學科競賽的過程中,會存在本末倒置的情況,但仍有37.8%的學生認為不會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多數學生會在學科競賽中投入過多的精力,從而忽略了常規(guī)課堂中的課程學習內容,而一旦達成了這種失衡的狀態(tài),便會導致得不償失,從而也體現出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負面影響。
五.對策
1.以賽促學,促進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
大多數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是注重結果而不是過程,他們參加學科競賽可能是老師或學校的要求,他們沒有認識到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正面反撥作用。此外,學生長時間坐在教室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習慣了教師獨自一人教授知識,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建議,思想僵化,甚至連教師教授內容中錯誤之處也指不出來。針對此現象,可以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從而激發(fā)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在高強度的競賽中磨練意志,建立對課程學習的信心,從而開拓視野,充實自己,不再執(zhí)著于課堂這一方小天地,加強自主學習能力。
2.以賽促教,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上,教師一味地強調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忽視了對專業(yè)的實踐和在現實生活的具體運用。然而,通過學科競賽,教師可以將相關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引導學生合理地運用到學科競賽中,并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地創(chuàng)新。此外,學科競賽的開展迫使教師去思考和創(chuàng)新,尋求更為科學的教學方式。將學科競賽與課程學習緊密結合,使學科競賽成為日常教學的課外補充。讓學科競賽促進課程教學,讓教師的教學觀念從一成不變到科學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的改革。
3.科學管理學科競賽,改善其競賽機制
目前大多數英語類學科競賽的模式比較死板單一,多側重于筆試部分,且英語類的競賽不多。各大高校及教育局要增加有關實踐類的競賽,比如口語比賽、英語類創(chuàng)業(yè)比賽和科技比賽等,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及自主學習能力。科學管理學科競賽,要使舉辦競賽的意義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從參賽學生的選拔、培訓,都要講究科學方法,加強學生和學習、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聯系和共同進步。
六.總結
在當代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對教學模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正面反撥作用也成了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了當下參與學科競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但如何最大化地發(fā)揮正面反撥作用,合理規(guī)避負面反撥作用還是需要我們在日常課程學習中不斷鉆研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雷金華.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喬亞男,程向前,謝濤.國內外大學計算機學科競賽培訓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6(16):7-8+10.
3.楊玉瑩.北京高校學科競賽組織運行體系現狀調研[J].華夏教師,2016(04):94-95.
4.朱鳳梅.寧波市本科院校英語類學科競賽體系構建現狀調查[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25(04):103-108.
5.張麗萍,劉存正.測試對于英語學習的反撥作用研究[J].海外英語,2018(21):73-75.
6.鄒申,董曼霞.國內反撥效應研究20年:現狀與思考[J].中國外語,2014,11(04):4-14.
基金項目:本項目獲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2019年度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XJDC2019258)。項目名稱:學科競賽對課程學習的反撥作用——以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項目編號:XJDC2019258;
(作者介紹:倪裳,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英語師范方向;錢憶恬,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英語師范方向;許佐萍,通訊作者,常熟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教學;曾國秀,通訊作者,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和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