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包括:解讀文本,探尋情感教育思路;營造氛圍,加速情感教育滲透;及時理答,促進情感教育內(nèi)化;綜合實踐,外化情感教育行為。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文本 氛圍 理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90-02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應(yīng)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鼻楦薪逃腔谡Z文課程三維目標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提出,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之一。目前,許多教師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忽略了情感教育,讓學生慢慢變成一個情感缺乏的知識人,這不利于學生人格的全面發(fā)展,也會造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缺失。由此,教師應(yīng)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情感升華的殿堂。以下,筆者結(jié)合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談?wù)勗谡Z文課堂中落實情感教育的做法。
一、解讀文本,探尋情感教育思路
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隱藏在文本中,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文本,探尋、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情感,這是開展情感教育的基礎(chǔ)。在語文課堂開展情感教育,教師首先要走進文本,解讀文字。只有如此,教師才能領(lǐng)悟文字蘊藏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進而以情帶情,讓學生也深入體驗作品的情感。教師深入文本,除了閱讀課文之外,還要廣泛獵取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再探尋情感教育的方法,找準情感教育的立足點,梳理出情感教育的思路。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大篇幅描寫的并不是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而是圓明園的輝煌以及圓明園的各個景點。從文字數(shù)量上看,介紹圓明園昔日的美景用了四個段落的文字,而講述圓明園的毀滅僅用了一個段落的文字,這是不是與課文主題背道而馳呢?其實不然,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先讓學生感受圓明園昔日的美好、輝煌,使學生的內(nèi)心被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建筑所震撼,甚至為有這樣的國家珍寶而自豪。緊接著才寫到圓明園被八國聯(lián)軍的一把大火化為灰燼,這樣前后強烈對比的描寫,讓學生的情感一下子從一個最高點落到最低點,迅速激發(fā)學生對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的痛恨之情,同時也激發(fā)學生對圓明園的惋惜及愛護之情。對此,筆者在教學設(shè)計時,主要抓住這一描寫特點進行情感教育滲透,將切入點放在解讀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上面,通過語言描述以及多媒體圖片視頻等手段,創(chuàng)設(shè)生動、形象的情境,為文本注入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引導(dǎo)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營造氛圍,加速情感教育滲透
小學生思維非?;钴S,但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他們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想法、行為受外界的影響較大。針對小學生這個顯著特點,教師在語文課堂落實情感教育需要營造一些較具感染性的氛圍,使他們浸染在氛圍中,與文字產(chǎn)生共鳴,并形成自身的情感認知。學生只有在課堂上產(chǎn)生了情感,才會在情感引領(lǐng)下進行高效的學習。通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聲音、圖畫、音樂、視頻等方式營造氛圍,加快情感教育的滲透速度,讓學生在氛圍中不知不覺走進文本情感之中,并提升自身的情感認知。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筆者把圓明園燒毀前和燒毀后的圖片與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視頻剪輯在一起,然后播放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圓明園從前的輝煌,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子就升騰起來;而看到八國聯(lián)軍在圓明園的燒殺搶掠罪惡行徑,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怒火;當看到圓明園被毀滅后的場景,他們又會發(fā)出悲痛的嘆息之聲,甚至有的學生在視頻悲戚的音樂氛圍影響下,竟流下了眼淚,內(nèi)心悲痛又憤怒。課堂中,學生之所以能夠迸發(fā)出這么真實且強烈的情感,主要因為他們沉浸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走進了那段歷史,走進了課本,走進了作者內(nèi)心,因而產(chǎn)生了共鳴??梢哉f,氛圍的營造,對情感教育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及時理答,促進情感教育內(nèi)化
目前,雖然提倡個性化學習,但是學生受自身年齡特征與認知水平的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往往會產(chǎn)生偏頗,而這時候,教師的智慧理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當前,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很可能會產(chǎn)生異化。如果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不及時進行理答,學生的情感也許就不能歸統(tǒng),甚至會產(chǎn)生錯誤的價值觀。所以,課堂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觀點、想法進行理答,糾正學生一些錯誤的情感傾向。也可以這樣說,課堂上學生無論是發(fā)展思維,還是進行情感體驗,都需要教師作出理答才能更好完成。通常教師應(yīng)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與情感教育的指向性進行理答,促進學生產(chǎn)生學習沖動,使學生的情感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行。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筆者在教學快結(jié)束時進行了這樣一個理答行為。
師: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了,能夠把全國這么多地方的名勝古跡濃縮在一個園林中,我為有這樣的祖先而自豪。
師:是的,我們的先輩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的物質(zhì)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只有好好地傳承而不是去破壞,才能給后人留下這些美好的東西。
生2:所以,我認為我們外出旅游時,要舉止文明,不要破壞景區(qū)的景物,更不能偷盜文物。
生3:學習了這一篇課文,我感覺到只有祖國強大了,才能不被人欺負。
師:是的,所以同學們要為建設(shè)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學習。
生4:等到祖國強大了,我們也要去打別的國家,把他們從我們國家奪走的文物都給搶回來。
師:好,大家評議下,這位同學的想法合適嗎?
生5:我感覺不合適。你打我我打你終究不是辦法,我們需要利用一些和平手段取回我國的文物。
生6:我也認為不合適。我曾讀過這一篇課文《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說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我們的軍人非但沒有殺害日本民眾,還保護他們。如果我們的軍人也胡亂殘殺民眾,那與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
整個過程中,教師的理答均緊扣課文主題,較具指向性,學生無論是情感還是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升華,他們不但產(chǎn)生了愛國情感,還產(chǎn)生了國際情感。如果沒有教師的及時理答,任由學生發(fā)言,那么學生的思想就有可能走入另一個極端,這不利于學生的情感往健康方向發(fā)展。
四、綜合實踐,外化情感教育行為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有時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一次,效果要比教師在教室里空講十次要好得多。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筆者組織了兩次綜合實踐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去尋訪當?shù)鼗蛏磉呎J識的革命老人。通過與革命老人的交談,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真實的抗戰(zhàn)歷史,由此進一步豐富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第二次是寫一份和平倡議書。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戰(zhàn)爭、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在倡議書中暢談自己的觀點,或者談?wù)勛约旱膶嵺`。在倡議書中,學生各抒己見,觀點深刻,字里行間飽含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和平的渴求。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非常貼合情感教育的需求,因此,可以在語文課堂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落實教學的情感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事業(yè)接班人。
作者簡介:張姍姍(1976— ),女,廣西橫縣人,小學高級教師,2015年獲評“南寧市骨干教師”稱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