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
摘 要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體系化較強,對知識的講授要求循序漸進。教師受限于教學時間短,教學任務重,在教學中以灌輸知識為主導,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最終導致教學效果較差的情況。筆者針對我校單片機課程,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將課堂內容全部在實驗室展開,同時采用“雨課堂”、微信公眾號推文、第二課堂的輔助方式,實現(xiàn)課上課下知識全覆蓋,極大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 單片機課程 多元化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76
Abstract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systematic and requires teaching step by step. Teachers are limited by the short teaching time and heavy teaching tasks.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acceptance ability is ignored,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poor teaching effect. In view of the MCU course in our school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such as teaching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Rain Classroom", "We chat Public Number" and "Second Classroom". Finally, realizing the full coverage of knowledge after class, and greatly promot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eaching effect is improved.
Keywords MCU Course; diversified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是電子信息類方面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該門課程定位于專業(yè)基礎課程,主要講解單片機工作原理,寄存器,片內模塊工作方式等內容,旨在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知識應用提供基礎,是“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基礎手段。學好本門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能力。[1]另一方面,授課對象對電子信息工程大學二年級學生。該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專業(yè)知識,普遍學習熱情較高。若課程引導正確,將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的專業(yè)課程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筆者調查了多數(shù)高校單片機原理與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均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內容多,實踐環(huán)節(jié)被壓縮。[2]單片機知識體系龐大,內容繁瑣,小知識點較多,授課老師認真負責,盡力想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造成了理論知識授課時間被拉長,相應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被迫縮短,學生動手實踐較少,理論知識枯燥難懂,以致于“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事倍功半。
(2)理論教學枯燥,學生興趣減弱。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面對枯燥難晦的知識點無從下手,索性自暴自棄,做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活動打磨時間,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實踐環(huán)節(jié)未差異化培養(yǎng)。[3]不同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這個往往在本門課程的教學后期較為明顯。反映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能夠很快完成必修實驗,而有些則無從下手。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單片機課程教學經(jīng)驗,加大單片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利用“雨課堂”,微信公眾號推文,第二課堂相輔[4]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的全方位輔導,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有72學時,其中理論教學學時為54學時,實踐教學學時為18學時。多數(shù)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先在教室進行理論課程的教授,實踐環(huán)節(jié)待下節(jié)課在實驗室進行,或者最后集中解決實驗環(huán)節(jié)。
筆者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教學全部移入實訓室進行,不再明確區(qū)分理論教學學時與實踐教學學時。這樣,可以較早的引入單片機的仿真以及實驗,做到實驗與教學過程同步。前期理論授課的同時,預留出30分鐘時間引導學生完成對應的實踐仿真環(huán)節(jié),可以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程的理論知識理解;隨后在下節(jié)課,指導學生完成對應的硬件實物驗證/探索實驗,鞏固上節(jié)課程理論知識,啟發(fā)更深層次探究。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兩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2 理論教學中融入雨課堂
時下,學生人手一手機已經(jīng)是不爭得事實,課堂上,學生往往沉迷于手機而放棄聽課。[5]本學期,筆者采用“堵不如疏”的教學形式。而“雨課堂”恰好符合這種教學形式。它可以將手機與PPT互動起來,包含有“彈幕”“PPT,手機同步”“隨機點名”“投票”等多種教學互動形式,如圖1,圖2所示。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課前,首先通過雨課堂的課前預習功能,由教師制作相應的預習短視頻,并定時提醒學生進行學習。如果預習過程中有疑問,可以通過私信的方式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可以通過后臺來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