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雨
內容摘要:林語堂是“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偉大作家和翻譯家,其譯作在海外傳播廣泛,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重要貢獻。本文以《浮生六記》英譯本為個案分析在翻譯過程中影響譯者做出決策的因素。圖里認為翻譯是一項社會活動,必然受到規(guī)范的制約。本文將從初始規(guī)范、預備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三個方面探討林語堂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遵守目的語文化規(guī)范并將中國文化順利地譯介到西方社會,以期為中西文化平等對話和交流提供借鑒。
關鍵詞:林語堂 《浮生六記》 圖里 翻譯規(guī)范
林語堂集語言學家、哲學家、作家和翻譯家等身份于一身,通曉中西語言和文化,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別是將中國文化傳播譯介到西方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西方人贊嘆他順暢而優(yōu)美的行文,作品一直以來受到西方讀者的喜愛和追捧。“他不是簡單地面對和詮釋一時一地或一國,而是采取超然的文化態(tài)度去研究、思考、討論中國文化,在古今中西對比中傳達中國人的生活觀,讓歐美讀者發(fā)現自己生活之所缺,中國文化精髓便清泉般汩汩地注入他們的精神家園。為此,1946年威斯康辛貝魯艾特大學校長授予林語堂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致辭稱其為“非官方的中國文化大使”,其影響至今無人可比”(黃忠廉,2013)。但國內學界對其關注較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對林語堂翻譯研究開始逐漸增多,1999年外研社重印《浮生六記》開始了對其的研究熱潮?!陡∩洝吩谥型庾x者中十分受歡迎。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這是不易之事。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翻譯家們紛紛譯介外國文學、科技等作品至中國社會,以啟發(fā)民智,幫助近代中國的富強和發(fā)展。為何在這樣的文學環(huán)境下,林語堂選擇“逆流而上”主動譯出中國文化?他選擇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翻譯成英文,傳播到世界,中國文化突破逆境順利地進入到西方文化語境中,究其原因除了林氏深厚的英語功底,還在于他遵守了特定語境下的翻譯規(guī)范。從20世紀90年代文化轉向以來,翻譯已不再被限定為單純的語言活動,翻譯活動必然受到它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翻譯是無法在絕對的真空中開展的社會活動,譯者顯然不可能是純粹的語言人,而必然是打上社會性烙印的社會人”(屠國元,2015:2)。運用翻譯規(guī)范理論分析《浮生六記》的譯介及傳播,以期更好地了解譯者在翻譯前階段和翻譯過程中做出的選擇。
一.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
規(guī)范理論是以色列翻譯家吉迪恩·圖里(Gideon Toury),在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poly system)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翻譯是一種社會活動,必然會受到規(guī)范的制約,規(guī)范是某一社群所共享的普遍價值或觀念—如對或錯、適當或不當轉換為適當且適用于特定情況的行為指示(Toury, 1995)。由此可見,翻譯規(guī)范(translation norms)是明文規(guī)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是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準。圖里將翻譯規(guī)范分為三個階段,“翻譯的初始階段、預備階段和操作規(guī)范。在初始階段(initial norm),如果譯者遵循的是原語文化規(guī)范,即忠實于原文的翻譯,則譯者追求的是翻譯的充分性(adequacy);如果譯者遵循目的語文化規(guī)范,即忠實于讀者的閱讀習慣,則譯者追求翻譯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Toury, 1995:57)”。筆者試圖運用這一理論,研究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三個階段受到哪些社會規(guī)范制約,在譯入語讀者中產生了怎樣的閱讀效果,以達成讀者期待。
二.林語堂譯《浮生六記》初始規(guī)范及其翻譯策略
林語堂是有著愛國情懷的作家,其翻譯初衷是將《浮生六記》中體現的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傳播到西方社會,懷抱著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化的宗旨,并且林語堂在骨子里以中國文化為榮,因此其譯作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體現了他的翻譯初始規(guī)范是服從于源語文化規(guī)范,產生的是充分性的譯文。
1936年前,林語堂先生以寫散文或針砭時弊的小品文為主,發(fā)表于當時的《語絲》、《論語》、《宇宙風》以及《人世間》等刊物。1923年林語堂在德國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也像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將外文翻譯成中文,以啟發(fā)明智。此時的林語堂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全面否定、抨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很快,梁啟超先生在游歷歐洲后寫下了《歐游心影錄》(梁啟超,2012),揭露西方文化存在的弊端。當時的知識分子看到了“科學萬能”的夢想破滅,歐游歸來,他們主張在中國文化上站穩(wěn)腳跟。林語堂先生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逐漸轉變了全盤歐化之中國的觀點,開始逐漸形成中西文化互補的態(tài)度,他多次補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汲取中國文化之精華(萬平近,2008)。從這一時期開始,林氏逐漸形成中西文化融合互補的觀念。“《浮生六記》的翻譯表明林語堂從20世紀20年代的偏重于文化輸入轉變?yōu)閺?0年代開始主動譯介中國文化。自此,他開始有意識地以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希望能夠通過等身的作品找到調和融通東西文化的路徑”(張季紅,2016:3)。
正是以傳播中國文化為旨歸,譯者翻譯的《浮生六記》體現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陡∩洝肥且徊矿w裁特別的自傳體小說,作者沈復詳細真實地描述了他與妻子纏綿悱惻的愛情,記錄了“二人流連于盆樹陋石,寄情于蟲草花鳥的閑逸情趣,以及因失歡于父母,夫婦被迫離家出走,以致妻子陳蕓郁郁而死的痛苦經歷”(葛校琴,2006:168)。林語堂先生在翻譯過程中以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主,譯文保留了原語文化中的異質性。
(1)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p>
“Even if you should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 I said, I would never marry again. Besid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句詩出自元稹為亡妻所寫的《離思五首》,詩表面上寫的山水自然風光,實指情感關系,引申到感情上來,指蕓是作者沈復見識過經歷過的最好的人了,蕓死后沈復也不會再續(xù)弦了。這里詩中的意象“滄?!薄ⅰ八?、“云”、“巫山”全部直譯出來,希望讀者能夠深入到英語文字間的語境來猜測其中的意思,體會到中國詩詞的這種含蓄婉約美。這里的巫山指的是重慶湖北一帶的三峽地區(qū),詩人在這里借湖北云夢的“巫山云雨”典故含蓄表達一種情到深處人孤獨的滄桑,英語譯文保留了這些情感意向。
中國文化多四字格表達,或為成語,或為人們約定俗成用語,表達精煉,含義豐富,多出自中國傳統(tǒng)典故,人們通常傾向于將抽象事物具像化,而譯者采取了異化的翻譯方法。如在“月下老人專司婚事”一句中,譯者將月下老人直譯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譯者將月下老人直譯為在月亮下的老人,直接將這一意象傳達給西方;如“余戲題簽曰‘錦囊佳句”中,譯者將錦囊佳句譯為Beautiful Lines in Embroidered Case,錦囊佳句典出《李賀小傳》,講述李賀在騎驢游歷時背一破錦囊,遇有所得,隨即書投囊中。佳句對應Beautiful Lines,錦囊對應Embroidered Case刺繡精美的盒子,完全直譯出來但不影響讀者上下文語境的理解;在“自此耳鬢廝磨,親同形影”中,林氏譯為Everyday we rubbed shoulders together and cling to each other like an object and its shadow.“耳鬢廝磨”這一成語出自紅樓夢,形容親密相處,譯者直譯出讀者也能感受到夫妻二人婚后形影不離的甜蜜生活;如“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林氏將“鴻案相莊”譯為“And so we remained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for twenty-three years of our married life like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 Han Dynasty],and the longer we stayed together, the more passionately attached we became to each other.”譯者沒有過多的解釋東漢時期梁鴻和妻子孟光舉案齊眉的故事,但通過語境讀者已明白他們夫妻相敬如賓的相處狀態(tài);又如在“今則天各一方風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一句中,有四字格“天各一方”、“風流云散”、“玉損香埋”林氏譯為“To-day these friends are scattered to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like clouds dispersed by a storm, and the woman I loved is dead, like 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林氏保留了“天地”、“風”、“云”、“玉”、“香”等意象讀來生動具體形象,具有畫面感,給讀者以留白;在“蕓沒后,憶和靖‘妻梅子鶴語,自號梅逸?!边@句話中,林氏將“妻梅子鶴”譯為“After Yuns death, I thought of the poet Lin Hoching who “took the plum tress for his wives and a stork for his son,” and I called myself “Meiyi,” meaning “one bereaved of the plum tree.”林和靖的故事講述的是關于妻梅子鶴的故事,譯者用拼音直譯出主人公的名字,然后指出妻子用梅做比喻,將兒子比作鶴,妻子去世了自然就代表了梅逸,這樣的方式既解釋了典故的字面意思也傳達了深沉的文化內涵。
綜上,林語堂在翻譯《浮生六記》時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用其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文化意向,有利于增進國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三.英譯《浮生六記》預備規(guī)范與翻譯選材
預備規(guī)范包括翻譯政策即決定翻譯選材的因素,和翻譯的直接性,是指某一特定語言文化背景下,那些在選擇翻譯文本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譯者會盡量使自己的選材符合目的語主流文化和價值觀。
首先,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西文化的日益交流,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了解遙遠的東方。羅素和蕭伯納作為文化名人,紛紛訪華,表明他們對神秘東方悠久文化的極大興趣。當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產生獵奇心理,那么通過語言為載體傳播的文本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東方翻譯而來的作品能得到西方讀者的喜愛和興趣。
其次,林語堂的選材適應了當時西方社會的需求。林語堂于1936年翻譯并發(fā)表這部譯作,此時,西方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革命,社會浮躁,在高度工業(yè)化的社會壓力下人們萌發(fā)對回歸自然的向往。所以林語堂用閑適的筆調傳播著悠然自得的精神,以此來醫(yī)治當下由于物質生活和科學主義過度泛濫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樣的契機是中國文化進入西方社會的機遇,林氏選擇此類題材進行翻譯與西方的精神追求不謀而合。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材,這樣的譯作更是量身定做,帶著目的性的翻譯將有更好的翻譯接受效果。
綜上,選擇將中國經典作品譯介到西方國家,符合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好奇,《浮生六記》能夠從沈復和陳蕓這對夫妻身上折射出中國人的真善美的品質,這樣的作品便能在異域文化中獲得文本旅行的成功。因此,林語堂先生選擇譯介《浮生六記》既符合他的性情又滿足了讀者了解中國的需求。
四.《浮生六記》英譯過程中的操作規(guī)范與讀者期待
操作規(guī)范指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在微觀層面對原作的操縱,分為母體規(guī)范和篇章語言規(guī)范。母體規(guī)范與譯文篇章的完整性有關,包括對段落的刪改,增加段落注腳等副文本,篇章語言規(guī)范則是指譯者在細微層面上如對字詞和短語的選擇可能對譯文接受產生的影響。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語言特征主要體現在,首先語言表達流暢,英語地道;文中體現的中國詩詞,作者對仗工整的將詩句譯出,語言優(yōu)美,詩中意象保留完整;為了使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譯者會適當的添加注釋,加以解釋,希望譯入語讀者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領悟、了解中國文化。下面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來探究譯者林語堂對語言細節(jié)的處理,以期給我們未來的翻譯活動一些啟發(fā)。
(1)添加注釋:這種情況分為兩種,文內加注和添加腳注的方式。
1.遷倉米巷,余顏其沃樓曰賓香閣,蓋以蕓名而取如賓意也。
After we had moved to Ts'angmi Alley...with a reference to Yun's name, and to 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who, as hu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l(fā)ike guests. ”(蕓名字加注了,“Yun”in Chinese means a fragrant weed是一種香草)
2.雖不能至“五岳”,譯為“Even if I cannot accompany you to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譯者在注釋中進一步向讀者解釋五岳分別是泰山,東岳位于中國山東,華山,西岳位于陜西等,譯者詳細介紹了中國五大名山,分別位于中南西北中部以及省份。這種地理知識的普及,便于讀者對于中國山川的了解以及對地理位置有空間上的想象。
3.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加注說明拜天孫的意思,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is the only day when the heavenly lovers are allowed to meet each other across the Milky Way.譯者加注向西方讀者介紹了中國七夕節(jié)的來歷以及牛郎織女的故事,以便讀者更好理解夫妻二人晚上祭拜的習俗。
4.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姻緣簿
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
關于紅絲這一概念的解釋,譯者直譯為red silk thread,讀者對于這一物體的顏色、材質和存在狀態(tài)了然于心,同時用括號文內加注告訴讀者紅絲傳遞的是中國的戀人和夫妻在月老的見證下在一起祈盼心心相印的美好愿望。
(2)文中所體現的詩詞翻譯:
1.余技癢而和其韻,中有“觸我春愁偏婉轉,撩他離緒更纏綿”之句,蕓甚擊節(jié)。
Two lines which Yun liked very much were:
“They softly touch the spring sorrow in my bosom,
And gently stir the longings in her heart.”
2.獸云吞落日,弓月彈流星。
“Beast 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
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
(3)譯者整體在遣詞造句上的把握
少焉霞映橋紅,煙籠柳岸,銀蟾欲上,漁火滿江矣。
So 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rue over the bridge, and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 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and all along the river we saw a stretch of 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
這些詩句的翻譯,譯者采用了詩歌的形式,對仗工整,有韻律和節(jié)奏,語言雋永,創(chuàng)造了一副優(yōu)美的畫面。中文的意境的描寫十分閑適優(yōu)美,譯者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絲毫沒有丟掉原文的美感,譯文意境優(yōu)美,可讀性強。
五.結語
林語堂英文譯作在美國銷量長達52周,成為銷量榜首,深受國外讀者喜愛,其英文創(chuàng)作和翻譯引起讀者對中國文化了解和閱讀的極大興趣。這樣的成功絕非偶然,而在于其選材的成功以及譯者對翻譯規(guī)范的遵守。譯者的翻譯過程,是兩種不同文化碰撞的過程,期間必然會遇到矛盾和阻礙,譯者充當的角色便是不斷的調和這種矛盾使傳播效果最優(yōu)化。林語堂先生便是很好的調和這樣的矛盾的案例,作為譯者,他遵守了目的語的文化規(guī)范,根據讀者需要選材,異化翻譯策略使文本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獵奇心理。林氏成功的譯介活動對今天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忠廉.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范[C].光明日報:光明講堂,2013-5-13(第005版).
[2]葛校琴.后現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梁啟超.梁啟超游記歐游心影錄珍藏版[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4]沈復.浮生六記[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屠國元.布爾迪厄文化社會學視閾中的譯者主體性——近代翻譯家馬君武個案研究[J].中國翻譯,2015.
[6]萬平近.林語堂評傳[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7]張季紅.淺析林語堂的文化態(tài)度與跨文化傳播——以林譯浮生六記為例[J].上海:上海翻譯,2016.
[8]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