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實踐研究,指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承載的歷史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涵,對兒童少年進行奮發(fā)圖強、助人為樂、團結(jié)一致、以仁為本、求真務實等紅色文化教育。家庭深度參與并幫助他們養(yǎng)成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團結(jié)拼搏、砥礪前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幫助少年兒童正確認識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向發(fā)展;矯正少年兒童的不良態(tài)度,樹立嚴于律己、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情感教育,進一步深化少年兒童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傳承,幫助他們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崇尚革命信仰,全面塑造中華民族自豪感、自強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責任和重擔在家庭教育層面持續(xù)牢固、傳承和踐行。
關鍵詞:紅色文化;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以點概面,難辨真?zhèn)?,少年兒童在攝取摒棄、抵御滲透等取舍之間進退兩難。當下,某些少年精神食糧匱乏,好吃懶做、迷戀網(wǎng)絡,衣食伸手、不恤父母,思想墮落、理想缺失,把“自己最初的理想”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已拋之腦后。尤其現(xiàn)在一些少年兒童,只熱衷于阿凡達、藍精靈、米老鼠、變形金剛和高米迪等國外熒屏人物,卻不知道岳飛、戚繼光、林則徐、楊靖宇、方志敏、黃繼光、邱少云、王進喜和焦裕祿等人,思想品德教育開展幾十年來,學校教育是主陣地,像利用家庭、社區(qū)協(xié)助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幾乎很少。部分教材引用的事例與現(xiàn)實差距大,學生對其認識有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所以,將刻骨銘心、激昂勵志,初心難忘、引領前行,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紅色文化引入家庭教育、融入家庭教育顯得迫在眉睫,時不我待。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一、認識紅色文化融入家庭實踐教育的重要性
韓延明在著作《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中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理想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信念,具體而言就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價值取向。”所以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想精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脈相承。
吳繼忠在論文《淺談紅色文化與家風教育》中認為,家風教育對少年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慣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把紅色文化融入家風教育,能夠形成與時俱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家風,便于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向上符合新時期家庭文化的氛圍,培養(yǎng)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社會家庭成員深度理解和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符合當代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的人格培養(yǎng)。以上均是對紅色文化在社會背景層面的宏觀理論研究及紅色文化融入家風教育的微觀探究。如何將紅色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上下繼承、薪火相傳、弘揚久遠,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下社會、家庭面對的棘手問題和亟待解決的重點,所以將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理論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創(chuàng)新,著眼現(xiàn)在是利在當代,放眼未來是功在千秋。
二、開展紅色文化融入家庭實踐教育意義和價值巨大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加之西方思潮的影響,我國少年兒童受到一些西方非主流社會思潮和國內(nèi)劣質(zhì)風氣雙重負面影響,如拜金主義、貪圖享樂、個人至上、親情淡薄、讀書無用、宅居不交……這些現(xiàn)狀嚴重危害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陽光發(fā)展和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積極向上,倘若僅憑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顯然是杯水車薪,收效甚微,所以家庭中將少年兒童情感道德教育和紅色文化進行整合,不僅增補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內(nèi)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要求“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做好新時期家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抓好家風,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币蚨?,將紅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進“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少年兒童“從小就要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強調(diào)了少年兒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新時代黨對青少年一代的深切期望,對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旨在加強青少年情感道德教育,期待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理想,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和崇高的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zhì)。
以上凸顯了將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價值所在,即在家庭教育中引導青少年憶過往硝煙珍當下和平,懷信仰堅定感星火燎原,睹皮草充饑思艱苦歲月,洗內(nèi)心浮躁激不負芳華,用紅色資源感染和教育他們,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持有一種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每個人的成長道路,均面臨艱難心痛的抉擇和取舍,均受到復雜環(huán)境的干擾和阻礙。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頓挫波折,內(nèi)心對己對物都要真誠相待,固守原則,堅守紅色精神家園。家庭教育中用感動、傳承、踐行、感恩等教育途徑引導少年兒童將個人逐夢上升到共筑中國夢,使少年兒童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落地生花,從而使少年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
三、實踐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標
實踐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研究的目標,就是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承載的歷史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涵(如帶有紅色文化烙印的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戰(zhàn)爭遺址、領袖人物的故居等,帶有紅色符號的歷史文物、文獻資料、文藝作品等,帶有紅色精神內(nèi)涵的革命傳統(tǒng)、革命精神等),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情感教育,進一步深化少年兒童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傳承,幫助他們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崇尚革命信仰,全面塑造中華民族自豪感、自強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責任和重擔在家庭教育層面持續(xù)牢固、傳承和踐行,將紅色基因更好地從校內(nèi)延伸并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協(xié)助社區(qū)、區(qū)縣提升城市文明、促進“家校社共育”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和相互促進,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家庭教育使命和時代職責。家庭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是廣大社會公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要求、時代召喚和社會需求。
四、開展紅色文化融入家庭實踐教育的策略
(1)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正反案例均可以作為現(xiàn)實教材,舉一反三,培養(yǎng)少年兒童勇于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團結(jié)奮斗的精神;幫助少年兒童正確認識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矯正少年兒童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嚴以律己、誠信待人的良好風尚。
(2)實踐活動中的典型實例可以作為宣講內(nèi)容,引導學生繼承先烈遺志,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習中認識歷史、在思考中研讀歷史、在感悟中傳承歷史,使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通過紅色基因傳承并內(nèi)化為新時期少年兒童的精神力量,內(nèi)省外化,知行合一,以優(yōu)異成績告慰先烈。
(3)實踐活動中的“童心向黨”家庭教育體驗實踐活動,可以教育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導學生既要學習好,更要思想好,做到聽黨話、跟黨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4)“傳承紅色基因”征文比賽活動,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使少年兒童更好地培育繼承了先烈遺志,發(fā)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有效增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積極推進了未成年人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思想情懷。
(5)實踐活動中的“紅色足跡的追尋、感悟、成長等實踐體驗活動報告”,以紅色足跡為線路圖(家庭紅色旅游,參觀歷史博物館,游覽紅色遺跡等),基于追尋、感悟、成長等實踐活動,目的是引導少年兒童從小感受紅色文化蘊含的崇高精神和優(yōu)秀品格。要將整個線路圖貫穿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到完成目標。這是對自己態(tài)度堅持的贊許,也是紅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有始有終,更是紅色文化家庭教育的最大工程和巨大成果。
五、隴西縣有開展紅色文化融入家庭實踐教育的保障
隴西縣有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chǎn),隴西中共隴右工委紀念館記錄了隴西紅色文化歷史經(jīng)緯,紀念館用300多幅圖片,100多件實物,以黨的創(chuàng)立和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五大部分為布展線索,依次陳展了早期黨員馬元鳳的革命活動,紅軍長征過境隴西撒播革命火種,甘南農(nóng)民起義和隴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動等,隴右黨組織的建立、發(fā)展、壯大,隴西和平解放及隴西人民踴躍支前,紅色血脈傳承鑄輝煌等各個層面的重要史實。這些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隴右及隴西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有過的難忘歲月、驕人業(yè)績;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追求真理而進行的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再現(xiàn)了隴右地下黨組織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甘肅工委的堅強領導下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呈現(xiàn)了隴西人民接受革命真理、開展武裝斗爭、支援革命戰(zhàn)爭、爭取民族解放的風云歲月。
總之,考慮到學校的實效性、區(qū)域性和局限性,家庭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彌補學校紅色文化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蘊含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和多對一的互動教育,讓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教育的助力推動下不斷地傳承下去,其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紅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提升城市文明、促進“家校社共育”的有力抓手,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動實踐。
[參考文獻]
[1]郭燮南.紅色經(jīng)典小故事[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1.
[2]鄧玉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視域中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湖南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為例[J].湘潮(下半月刊),2016(2):17-19.
[3]吳繼忠,陳 莎,陶袁雪.淺談紅色文化與家風教育[J].民營科技,2016(11):234.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紅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實踐研究”(GS〔2019〕GHBZX14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 平(1981—),男,甘肅隴西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