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陽陽
【摘? 要】加勒萬河谷的事件的發(fā)生是必然的,這場沖突的緣起皆因印度采取了陸鎖式的安全思維,而陸鎖式安全思維則完全來源于印度對絕對安全邊界的執(zhí)迷。這種思維也表現(xiàn)出印度高層對加勒萬河谷這一安全缺口的歷史陰影,遵循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過度追求絕對安全。即使印太戰(zhàn)略的安全合作效果再好也無法確保陸上的安全問題能夠和諧平穩(wěn)。兩國只有在周邊地區(qū)確保有秩序的安全合作才能夠擺脫陸鎖式的安全困局。
【關鍵詞】加勒萬河谷;地理方位;戰(zhàn)略意義
2020年6月15日晚,印度邊防部隊的官兵入侵了中方控制區(qū),不僅破壞了中方的邊防設施,還重傷了中方交涉官兵,中方官兵反擊造成了印方的慘重損失。正因為印方的魯莽,讓一場常見的群架變成了嚴重沖擊中印關系的國際事件。這場夜襲看似偶然發(fā)生,但世上只有必然沒有偶然,這場沖突正是新德里推崇的前進政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一、加勒萬河谷的安全缺口
本次印方挑起爭端的加勒萬河谷事件緣由在于印方認為中方的邊防及見活動對印度預計完成的國內公路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條長達225公里的公路盡頭為新擴建的軍用機場,距離中國的邊境實控線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距離。這條公路是唯一能夠聯(lián)通拉達克與喀喇昆侖山口的通道,也是印度能夠確保對錫亞琴冰川進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戰(zhàn)略要道。錫亞琴冰川處于中印巴三國的交匯點,也是印度控制拉達克地區(qū)的最高點,是印巴兩軍能夠進行對壘的最高戰(zhàn)場。從新德里的角度來看,控制錫亞琴冰川就能夠監(jiān)控中巴的公路,洞察中巴的陸上防務互動。但加勒萬河谷與什約克河的交匯處正是這條戰(zhàn)略公路的一個安全缺口。新德里考慮到戰(zhàn)略公路的安全性,必然先堵住這個缺口。加勒萬河谷與什約克河的交匯口位于中方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掌控的范圍之內,1960年印度搶占此地,1962年中印邊境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奪回河谷。后為緩和兩國關系,中方主動撤出加勒萬地區(qū)的哨所,僅通過巡邏執(zhí)勤的方式進行管控。
二、陸鎖式安全思維的起源與實踐
印度政府不惜與中方發(fā)生軍事方面的對峙甚至是發(fā)生沖突也要封堵的加勒萬河口正是印度高層和軍方所長期追求的絕對安全邊界。而這種見口就封的強迫癥行為正是陸鎖式安全思維的最典型代表。印度所處的大陸地理環(huán)境較為獨特,這塊地域自成一體,北部的山脈區(qū)幾乎形成一個首尾相連的半圓形高強,從西邊到東邊講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間隔開來,另外三面為印度洋,與其他大陸能夠完全隔離。而這個看似完全封閉的地形當中有一個天然的缺口,就是開伯爾山口。這個山口全場53公里,最窄的部分不到600米,英國殖民者統(tǒng)治期間印度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嘗試去堵住這個山口,于是這個山口在歷史上幾乎是所有外族入侵的必經通道??梢哉f這個山口是戰(zhàn)略上的要地,誰控制了這個山口,誰就能控制整個北印度。一個國家去封堵安全缺口的行為是沒有問題的,但安全對于兩個國家來說是相互的,如果犧牲另一個國家的安全利益來進行封口,則只會造成沖突與矛盾,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國際問題。然而新德里高層只在乎是否絕對安全,這種前進政策所構建起來的絕對安全邊界導致每年中方要針對印度邊防出現(xiàn)的非法越線行為指控超過千次以上,而這些看似無意的越線都是印度一味追求絕對安全所造成的。僅2019年印度對中方進行越線的活動就達到了1581起,其中超過90%都發(fā)生在西段邊境。邊界一旦發(fā)生沖突,兩國之間的關系必然要收到波動。這也是2014年后中印兩國的關系總是出現(xiàn)高開低走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印度邊防道路越修距離中國越近,甚至不少地段都出現(xiàn)越線修建的情況,對中方的實控區(qū)進行不斷的滲透和蠶食,21世紀以來的中印沖突多于邊防基建尤其是修路有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在今年5月以前,中國軍隊并未駐扎加勒萬河谷,河谷地帶也并無中方的邊防基建,但印軍在實控線附近進行大型邊防建設后,中方才加快了邊防基建的建設速度,并最終出現(xiàn)了沖突和對峙的事件。
三、陸鎖式困局的安全出路
加勒萬河谷的沖突能夠明顯展現(xiàn)出雖然世界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但新德里高層卻仍然停留在大航海時代。仍然圍困在陸鎖式的安全思維與實踐當中。新德里想要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就必須要從絕對安全邊界的圈子里走出來。近幾年新德里為了擺脫這一困境,嘗試利用中美對抗加劇以及美國對印度的拉攏來達到以海制陸的效果。新德里不斷拉近與美國以及其他同盟體系的海上合作、海上情報分享網(wǎng)絡建設等。實際上對于新德里而言,與其想著以海制陸或者以美制華不如考慮一下陸上合作才能夠達到共贏的效果。實際上如果能夠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印兩國的邊防交通網(wǎng)絡完全可以有效促進區(qū)域之間的互通聯(lián)系,共建大國崛起的發(fā)展平臺,而不是頻頻發(fā)生沖突。只有邊境基建這一傳統(tǒng)思維被打碎,才能夠不在仰賴天然屏障,新德里才能夠擺脫陸鎖式的安全困局迎來持久的和平與發(fā)展。
結束語:
盡管安全困境在中印關系中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但兩國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這個概念。目前可以看出新時代的中印安全困境已經逐漸呈現(xiàn)出溢出性、不對稱性以及動態(tài)非均衡性等特征。兩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在面臨著復合型的安全困境。中印的安全困境時結構性的,收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并且處于動態(tài)化。兩國有必要加強對安全困境的關注,探索緩解的新出路。
參考文獻:
[1]胡仕勝,王玨,劉傳璽. 從加勒萬河谷沖突看印度陸鎖式安全思維困局[J]. 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0,(4):1-23,156.
[2]楊思靈. 加勒萬河谷流血沖突:印度的危險游戲及其對中印關系的影響[J]. 云夢學刊,2020,第41卷(5):1-10.
[3]邢瑞利. 印度對華強硬政策背后的聲譽動機分析* ——以中印邊界問題為例[J]. 新疆社會科學,2020,(5):69-78,171.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