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勝
“人民”一詞,我們耳熟能詳,時常掛在嘴邊,在政治教材中更是常見。但是在不同的語境中,“人民”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你知道嗎?
一、人民與人類、平民
最早的時候,“人民”一詞還沒開始帶有專門的政治語境,如《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边@里的“人民”一般泛指人、人類,與現(xiàn)在的人民含義不同。又如《詩經(jīng)·大雅·抑》中說:“質(zhì)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边@里的“人民”也指平民、庶民。不過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到了戰(zhàn)國后期,為了區(qū)分平民和貴族,更多使用“百姓”這個詞來指代平民。如《孟子·滕文公上》:“鄉(xiāng)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p>
在西方,古羅馬人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詞,他們把貴族、平民看作人民,與外邦敵人相對應,是正義的化身。然而在西方封建神權時代,“人民”銷聲匿跡,直到文藝復興開始,才被廣泛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盧梭曾在《社會契約論》中區(qū)分過人民、公民、臣民等概念。隨著眾多西方學者著書立說并廣泛傳播,“人民”逐漸成為現(xiàn)代政治學的核心概念。
二、人民與敵人
馬克思主義誕生后,“人民”這一概念才有了科學準確的定義。20世紀初,“人民”傳到中國后,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組成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爸腥A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民主專政”等中的“人民”,就是一個政治概念,與“敵人”相對,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具有階級性和歷史性。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的范圍包括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tǒng)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現(xiàn)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等政治教材中常出現(xiàn)的“人民”代表的含義,也是我們使用最廣泛的語境。
三、人民與公民
注意,在政治教材中,常出現(xiàn)“人民”和“公民”兩個詞,其實它們屬于不同的范疇,在解答《政治與生活》相關的題目時,同學們可要注意區(qū)分哦!
人民是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并根據(jù)該國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關系。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見,公民的范圍比人民更廣,包括這個國家的全體社會成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人民所表達的是群體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個單獨的個體無法稱為人民;公民屬于個體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可以落實到某個人身上。
從立法和守法上來看,人民和公民的地位也是有區(qū)別的。例如,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xiàn),新出版的《政治與法治》在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中寫道:“第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其中涉及人民的句子,都是從立法的角度出發(fā),充滿了對人民的維護之情;而對待公民,則更多強調(diào)“全民守法”方面,如“全民守法是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和履行義務的狀態(tài)?!边@里的“全民”指的就是公民了。
在實際運用中,“人民”一般和權力搭配,而“公民”一般和權利搭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jiān)督權等權利。
看了這些介紹,你對“人民”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2020年到了,作為中國人民,同學們可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爭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