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雨
每當我們下載或安裝軟件,或在網(wǎng)站開設賬戶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長長的用戶合同,最后一行寫著“我已閱讀并同意……”然后,我們會不假思索地點擊同意按鈕。
其實,幾乎沒有人會去閱讀那些長篇大論、繁文縟節(jié)的法律條文,可是我們個個都睜眼說瞎話,說我讀了而且同意。
有人估計過,如果誠心誠意認真閱讀所有使用者同意書,我們每個人平均一年必須花費250個小時——那還只是閱讀的時間,并不保證你―定能夠了解內容。哪怕你是學法律的,閱讀之后你可能仍舊是―頭霧水。
美國著名的社交媒體Facebook的掌門人扎克伯格不久前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被國會議員質問,為什么Facebook使用者同意書中的條文要寫得讓學法律的國會議員們都看不懂,扎克伯格當時對這些問題并沒有正面回答。
不過無論怎么玩文字游戲,這都只是第二道防護網(wǎng)。這里面一共有三道保護措施。第一他們篤定你根本不會去閱讀這些條文,第二就算讀了也是―頭霧水,第三就算讀懂了,也會對鋪天蓋地考慮周詳?shù)臈l文俯首稱臣,讓你知道沒有見縫插針的余地。
調查顯示,有90%的使用者根本不會去讀那些條文,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更有高達97%的比例從來不去閱讀,他們根本就是下意識地點擊了“同意”按鈕。
“同意”按鈕具有法律效用,這跟親筆簽名沒有差別。所以在法律上,你的那些“同意”包含得非常多,多到超越你我的普通常識——以蘋果手機的iTunes應用程序為例,比方說你只能下載音樂供個人使用,而不能與人分享,你對產(chǎn)品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你只能下載―次……如果你遺失手機,你對音樂的使用權也跟著消失,你的使用權一次只限定在一支屬于你自己的硬件上,把音樂拷貝到不屬于你的硬件上就是非法,你一次最多只能擁有一份拷貝。
當然蘋果并不會認真去執(zhí)行這些法律。把這些條文列舉出來,只是在提醒你如果不依照游戲規(guī)則玩,他們有權把你的手機變成一塊廢鐵。
在你同意的這些條文之中,最重要的是蘋果還擁有所有你所提供的個人資訊,并且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改善消費者的使用經(jīng)驗。這句話聽起來很善良——可是如果把這些數(shù)據(jù)賣給廣告商,一樣也算是改善消費者使用經(jīng)驗。
這些條文故意留下一些灰色地帶,準備萬一需要在法庭上對簿公堂的時候使用。這也等于跟消費者擺明,那些可能對他們不利的,上面都已經(jīng)抹了油,讓你沒有著力點。
一份單純的iTunes使用合約洋洋灑灑寫了62頁的用意何在?目的就是要你看了以后只有疲倦、困惑和膽怯,除了按下同意鍵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勇氣。
有一個英國游戲網(wǎng)站為了證實這件事情的荒謬,在這上面開了一個小玩笑,他們把幾千字的合約中暗藏了一句“我同意捐出我的靈魂”,結果有7000多人按了同意鍵,而沒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這個小秘密。另外有一個美國網(wǎng)站在合約中加了―句“第―個看到這句話的人可以領到1000美元獎金”。結果5個月之后才出現(xiàn)了第一位領獎者。
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作了一項實驗,他們創(chuàng)立了一個假的社交網(wǎng)站,在設立賬號的時候,使用者必須同意“捐出下―個出生的孩子”,結果98%的人接受了這個荒誕的條約。這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新網(wǎng)站,如果是大的知名網(wǎng)站,接受率可能將近百分之百。
在美國,只有買賣房子的時候需要簽一份超過62頁的合約。不同的是,簽約的時候,公證人有義務跟你用白話解釋每一頁合約的真正意義。而且一旦簽約之后,合約內容就不得更改。這應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是網(wǎng)絡世界并非如此,網(wǎng)絡上的合約往往在最后包含了一條“我同意網(wǎng)站未來所有更新的條文,如果不同意我可以選擇退出”——也就是說你簽約的那一刻也同意了未來的合約,如果不同意,你必須要選擇退出才算數(shù)。如果沒有意見,就表示同意。
這些網(wǎng)站在合約片面改變的時候,從來不會通知你,而且不會在網(wǎng)站上告訴你如何選擇退出。日本索尼公司算是非常夠意思,在合約改變的時候,在最后加了一句“如果你選擇退出,必須在×天之內寫信通知我們”。他們當然知道這年頭不會有人去寫信,大部分人家里連郵票信封都找不到。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似乎看不到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我們仍會不假思索地點擊那個“我已閱讀并同意……”的按鈕,而不管同意書里隱藏有多少霸王條款。
(江一城摘自《大科技·圖說百科》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