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義瑩
【摘? 要】?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目標,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當根據(jù)部編課本要求,適當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理解過程,明確閱讀文章的方向和層次。同時,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不再把語文學習當做背誦和抄寫的代名詞,真正走入文字背后的多彩世界。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部編
閱讀是人們通向美好未來的橋梁,小學是學生求知欲最強的階段,教師應當遵循教育部最新規(guī)定,深入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疑惑和難題,直觀了解學生需求,調(diào)整教師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上一個新臺階。閱讀之功力非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教師要從多方面綜合教導學生,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積淀知識,從誦讀經(jīng)典中感悟文學,并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一、注重誦讀,從聲音把握課文內(nèi)容
聲音的變化也是閱讀學習的利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朗讀課文能力的訓練。課文的閱讀要注重詞句之間的停頓,要在明確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朗讀,在讀中深刻學習課文,在把握課文基礎上掌握讀的技巧。目前網(wǎng)絡資源瓦玉集糅,教師要先進行篩選,選取最適合學生的朗讀音頻,在模仿的基礎上拓展,展開整篇課文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四年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小組合作預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下合作朗讀這篇課文,接著在課堂上舉行朗讀比賽。展示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課文的感情色彩,但是在重讀和停頓上存在比較多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情更改教學方案,先給學生講述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把學生的思維拉回到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奠定朗讀基調(diào)。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簡單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以夸張的語氣突顯出對讀書的迷茫,突出周恩來鏗鏘有力的回答和他愿意承擔民族獨立復興大任的決心,把學生的愛國感情和周恩來的決心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和同學一起解決這些問題,體會人們對帝國主義惡行的無奈,外國租界繁華場景的描寫更是反襯出了“中華不振”這一史實,促進學生理解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強音,體會周恩來的遠大抱負和深厚愛國之情。這一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刻領悟文章內(nèi)涵,既保證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又給予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啟示。
二、精讀課文,從修辭、描寫、精煉用詞理解文章
學生不會閱讀的重要原因是無法深入文章內(nèi)部,抓不到重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引導學生做閱讀理解的參與者,問題的提出者,最后做問題的解決者。精彩的文章不僅飽含作者充沛的感情,還有精煉的描寫修飾,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作者運用的各種修辭方法和描寫方法。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作者巧妙使用大量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方法,描述游雙龍洞時所見奇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格外注重學生對于修辭手法的學習。教師可以先播放有關金華雙龍洞的視頻或者圖片,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合作找出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的段落,根據(jù)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雙龍洞景象進一步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教師要和學生一同從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中感受金華雙龍洞的奇特景象,引導學生學習修辭手法,提高寫作能力。這一教學設計,學生既充分理解了課文,還學習到了寫作方法。
三、選取經(jīng)典好文章,拓寬學生閱讀視野
語文的靈魂在于生活、在于歷史、在于感情,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都無法離開語文,時間和空間的變幻也并不能掩蓋這門學科的光輝。教師要明白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教學中不能被課本束縛。教師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選擇適合的課外閱讀文章,做好年級銜接。
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為學生播放詩朗誦音頻,內(nèi)容可以是唐詩宋詞、現(xiàn)代詩詞和外文詩歌。這種方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果遇上喜歡的詩詞,學生會主動向教師請教,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和詩詞本身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在朗誦詩的過程中喜歡上閱讀,閱讀理解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拓展課外知識。
比如在《海上日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同日出相關的文章或古詩作為輔學課文,如徐志摩的《泰山日出》,雖然學生閱讀起來會有一點困難,但是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場景感受日出之美,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同文章的寫作角度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抓住作者的寫作角度提高閱讀能力。
四、利用課文欄目,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部編教材改革之后,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四年級課文為例,編者進行了刪減、增添,更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力度,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及時解答。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課后閱讀中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適量布置閱讀作業(yè),在練習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通過閱讀前的有效指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并沒有準確地界定閱讀前準備相關內(nèi)容的認知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在預習之初指導小學生針對不同的閱讀文章進行針對性、側(cè)重性的預習,并通過持續(xù)性的指導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指導小學生利用漢語字典、漢語詞典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查閱了解,拓展小學生的基礎知識。在預習記敘文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小學生基于六要素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預習說明文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指導小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內(nèi)容。預習活動需要有效的指導,也需要有效的教學反饋,所以教師可通過作業(yè)形式批改小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以組長代替老師進行預習情況的檢查。
六、重視閱讀實踐,讀寫并重
閱讀實踐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利用教材課文組織學生針對課文展開略讀,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一定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展開閱讀,以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活動激發(fā)小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并展開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小橋流水人家》一課中,教師在課文閱讀結(jié)束后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的敘事方法,由景憶事地寫作自己小時候發(fā)生的事情。讀寫并重作為閱讀教學實踐的一個方式,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得到提升。此外,讀寫并重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還應重視以改寫、擴寫、續(xù)寫等方式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克服閱讀恐懼,教會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中找到分析文章的思路,真正學會獨立閱讀。教師不能急于求成,閱讀理解的“套路”只會讓學生思維停滯在模板之上,阻礙對文章的思考。另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好奇心與興趣,也是每一位小學教師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馮旭龍.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0(01):118.
[2]魯有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名師在線,2019(34):40-41.
[3]車萬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周刊,2019(3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