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張浩 肖成笑
摘要:阿莉·史密斯的《秋》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小說以英國公投脫歐為時代背景,由丹尼爾的夢境、伊麗莎白的回憶和公投后英國公民的生存現(xiàn)狀三部分組成。以敘事學的視角轉(zhuǎn)換和空間轉(zhuǎn)換兩方面分析阿莉·史密斯的敘事手法,通過多變的角度和敘事手法,引發(fā)讀者對英國的政治形態(tài)、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情緒變化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關(guān)鍵詞:敘事 視角 空間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6-0096-02
阿莉·史密斯是英國小說家,目前已出版八部小說和四部短片小說集。她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實驗性和意外的情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2017年9月13日,阿莉·史密斯憑借小說《秋》入圍布克獎短名單?!肚铩分v述的是英國大學藝術(shù)史教師伊麗莎白在少女時期與年長她許多的隔壁鄰居丹尼爾是好朋友,丹尼爾年輕時是個藝術(shù)家,與20世紀50年代英國家喻戶曉的政治丑聞模特克里斯汀·基勒是好朋友。歲月的沉淀使丹尼爾學識廣博、見解獨到,他從不把伊麗莎白當孩子看待,平等的相處模式使伊麗莎白更喜歡和這位鄰居交往,兩人經(jīng)常探討藝術(shù)和人生問題。小說以一樁真實的政治丑聞為背景,由丹尼爾瀕死前的夢境和伊麗莎白回憶少女時期與丹尼爾的交往交叉構(gòu)成文章的主體。不斷變化的敘事人稱和多重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了英國民眾在脫歐時期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況,引發(fā)人們思考女性藝術(shù)家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遇到的瓶頸。
一、敘事視角
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觀察和講述故事內(nèi)容的特定角度。一個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認知,而不同的人看同一事件也會有不同想法和意義。法國的茲韋坦·托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tài):全知視角、內(nèi)視角和外視角。全知視角是指作者以第三人稱寫作,作者以“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把控全局,主宰人物命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的設定。這種敘事角度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比較傳統(tǒng)的敘事形式;內(nèi)視角是指敘述者選定故事中的某一人物,以這個人物為敘事視角,通過他/她的視覺、聽覺和感覺去向讀者展開故事情節(jié)。這種敘事視角被現(xiàn)代小說所采用,優(yōu)勢在于人物敘述自己經(jīng)歷的這種方式顯得自然而親切,拉近讀者與人物的距離,讓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便于挖掘人物深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外視角的提出是相對“全知視角”而言的,它與“全知視角”截然相反。作者選定的敘事者對故事情節(jié)的一切全然不知,甚至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還少,他只是跟在主人公的后面描述他的語言和行為舉止,而對這一切背后的意義一無所知。這種敘事角度的優(yōu)點在于會給讀者留有足夠的懸念,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因此偵探題材的小說通常采用這種敘事角度。
二、《秋》的敘事視角
阿莉·史密斯在《秋》這部作品中運用了全知視角與內(nèi)視角相結(jié)合的敘事視角;多重視角的切換,打破了以往小說敘事視角的單一性,就像一部攝像機一樣跟隨人物的行動軌跡,走進他/她的生活,使讀者對人物的心理變化有了深層次的感知。
1.全知視角
《秋》在開篇第一章以“全知視角”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陰郁的場景:“世間種種正在土崩瓦解?!边@也預示著舊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來臨。接著一個老頭被海水沖上岸邊。“他看上去就像個扎破的足球,縫合處也裂了?!边@里,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人到老年皮膚褶皺、身材干癟的狀態(tài)。這個老人就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丹尼爾。此時的丹尼爾躺在療養(yǎng)院的病床上,他正處于昏迷狀態(tài),一位彌留之際的人,他的身體已經(jīng)無法動彈,那么他的頭腦里還有意識嗎?阿莉·史密斯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xiàn)了彌留之際的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每個人都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人死后是什么樣子?人的靈魂還存在嗎?它會離開軀體繼續(xù)存在還是跟隨軀體一起消失?丹尼爾被海水沖到岸上,“赤條條的”“腦袋動起來疼”“老化的軀體”。在夢境中,這些預示著丹尼爾已經(jīng)死去,死去的丹尼爾不喜歡這副老態(tài)的軀殼,因而又想返回陽間?!八蝗灰庾R到今天的視力好得出奇”,沒戴眼鏡的丹尼爾甚至能看到砂礫的棱角,這預示著他的新生。光著身子的丹尼爾重新回到年輕時代,他發(fā)現(xiàn)一個女孩就在身旁,為了遮羞,他溜進樹林。在樹林的映襯下,他的身材年輕而健美,讓人聯(lián)想到亞當,而這個女孩就像伊甸園中的夏娃,人類之初的場景躍然紙上。這一切預示了丹尼爾開始了生命的輪回。丹尼爾的夢詭異而復雜,作者以全知的敘事視角全方位地引領(lǐng)讀者和丹尼爾一起經(jīng)歷了夢境中的悲傷、糟糕、恐怖、黑暗,而后又經(jīng)歷了美麗、光明、童話和希望。這也代表了過去與現(xiàn)在,理想與現(xiàn)實,危機與新生,錯綜復雜的敘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內(nèi)視角
伊麗莎白是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在她回憶與丹尼爾的交往時,作者又變化了敘事的視角,以一個女孩子的視角回憶自己十幾歲時與丹尼爾的最初相識、(下轉(zhuǎn)第95頁)(上接第96頁)相知。盡管伊麗莎白和丹尼爾相差將近二十歲,但在這個十幾歲的小女孩看來丹尼爾并不老,因為她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像被困在橡皮面具里一樣,而那個面具不只是面部的面具,而是把人從頭裹到腳。丹尼爾卻與這些人一點都不一樣。在伊麗莎白的心中,丹尼爾能夠了解她的想法,并且能夠放下長輩高高在上的架勢,以平等的身份與她探討藝術(shù)和人生,他并不是長輩,而是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阿莉·史密斯以內(nèi)視角通過強烈的對比,使讀者走進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了解這段令人錯愕的忘年交。
三、《秋》的敘事空間
《秋》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是英國首相大衛(wèi)·卡梅隆在2016年6月宣布舉行英國退出歐盟公投,因此小說的后半部分涉及的短暫的現(xiàn)實就是描繪英國民眾對投票結(jié)果的態(tài)度和反應。阿莉·史密斯使用了碎片化的場景變換帶領(lǐng)讀者感知民眾的心聲。
1.郵政總局
小說中,阿莉·史密斯選取郵政總局這個空間,描繪了伊麗莎白辦護照的經(jīng)歷。對于這個空間的選擇,作者別具匠心。將舊護照換成新護照預示著公民等待身份的重新確認,脫歐后的英國,民眾的身份和利益又會有哪些變化,這一切都是未知,等待確定。在辦護照的過程中,卡夫卡式的情節(jié)極具荒誕性,比如柜員對伊麗莎白名字拼寫的質(zhì)疑、用皮尺量照片,說伊麗莎白的臉尺寸不對,這些人物行為顯然違反常理與理性。郵政總局大廳氣氛沉悶,柜員態(tài)度冷漠,言語晦澀難懂、充滿矛盾,讓讀者感到政府公職人員的扭曲心理。這一切看似荒誕,實則突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對世界的惶恐不安和迷茫,而伊麗莎白在遭受不公的對待后既無力反抗,也不敢反抗。
2.村子
郵政總局只是個體在英國公投后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接下來阿莉·史密斯選取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村子來描繪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為了迎接暑期節(jié)慶的到來,商業(yè)大街掛滿了彩旗,映襯著危機四伏的天空。彩旗在風中互相拍打,動靜響徹大街,商業(yè)街死氣沉沉,街上的靜映襯了人們心情的沉重。英國政府將脫歐這樣的大事交給公民投票,而民眾對脫歐這件事的利弊全然不知,對即將的脫歐也是表現(xiàn)出悲傷和無可奈何的情緒。
四、結(jié)語
在《秋》這部作品中,阿莉·史密斯不斷切換敘事視角,不斷變換空間場景,這種看似支離破碎和無秩序的敘述手法正是意識流小說的特點。除了敘述手法的多變,作者還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暗示、通感等,細膩的描寫、生動的語言使這部極具實驗性的小說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阿莉·史密斯.秋[M].王曉英,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
[2]?陳禮珍.當代西方認知敘事學研究的最新走向與遠景展望[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1):51-58.
[3]?郝玉梅.阿莉·史密斯短篇小說初探[J].河西學院學報,2017(1):102-105.
[4]?姚曉蕾.從敘事學角度分析“獻給艾米麗的玫瑰”[J].哲學文史研究,2016(7):53.
責任編輯:孫瑤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敘事學視角下阿莉·史密斯小說的研究”(17WWD223);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阿莉·史密斯小說的敘事實驗研究”(UNPYSCT-2017188);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研究”(SJGY20180284)。
[作者簡介]王琳娜,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美國戲劇;張浩,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肖成笑,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