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27)
掘進機行走部在工作時,由液壓馬達提供驅動力,液壓馬達與驅動輪相連,通過驅動輪將動力傳遞至行走部,驅動輪是掘進機的核心部件。驅動輪工作環(huán)境惡劣,工況復雜,在使用過程中易發(fā)生齒面磨損變形甚至輪齒折斷等故障[1]。一旦發(fā)生故障,需要將履帶組件等相關部件分解拆卸,拆換維護難度較大。該文介紹了一種分體式驅動輪設計方案,并按實際工況對驅動輪進行有限元分析,與一體式驅動輪進行比對,從成本、拆換難度及使用強度等多角度論述了分體式驅動輪的優(yōu)點,為驅動輪的改進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目前掘進機行走部驅動輪結構為一體式,一體式驅動輪材質多選擇42CrMo 鍛造件,該設計將驅動輪結構分解為1-齒塊、2-連接銷、3-螺栓組件和4-輪體4 個部分,結構形式如圖1 所示,分解圖如圖2 所示。分體式驅動輪齒塊數(shù)量沒有特殊要求,但分體后齒塊尺寸不宜過大,保證更換時有足夠的操作空間[2],另外,因為驅動輪齒數(shù)一般為奇數(shù),所以分體后的齒塊尺寸可能會有2 種。
該文設計的分體式驅動輪在使用過程中,如果輪齒發(fā)生損壞需要更換,可將對應齒塊螺栓組件及連接銷拆下,更換新的齒塊,單個齒塊的成本比一體式的要低很多。更換齒塊時從驅動輪不掛履帶側進行拆換,不需要將履帶組件拆分后再整體更換驅動輪,換件時占用空間小,操作簡單。分體式驅動輪在使用時,裝配機和備件對于左右行走部而言是通用的,可避免備件成本的增加。
為便于比對一體式及分體式驅動輪的有限元分析結果,創(chuàng)建了一體式驅動輪及分體式驅動輪2 種模型,對兩者施加同樣的約束及載荷,再進行結果比對。
由于Creo 建模功能豐富及強大,一體式驅動輪及分體式驅動輪模型將在Creo 中創(chuàng)建及裝配,為便于分析求解,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對驅動輪的部分特征進行了簡化。
設置一體式驅動輪材料為42CrMo,分體式驅動輪齒塊、輪體及連接銷子材料也是42CrMo,輸入材料密度、楊氏模量及泊松比。
其中一體式驅動輪導入模型后需要調整零件間的關系,選擇Frictional,將其定義為摩擦面,確保模型在受力分析時符合實際工作情況。
圖1 分體式驅動輪
圖2 分體式驅動輪分解圖
ANSYS 程序能夠便捷、高質量地對CAD 模型進行網格劃分,主要有延伸劃分、映像劃分、自由劃分和自適應劃分4 種網格劃分方法。針對模型的特點,可選取自由劃分網格的模式,并對網格尺寸進行控制,網格大小設置為20,2 種模型劃分所得節(jié)點及網格數(shù)量見表1。
表1 網格劃分情況
在實際工作中,驅動輪承受馬達減速機傳遞的驅動力,帶動履帶轉動,最惡劣的工作情況是由一個驅動輪齒單獨承受驅動力,該文中2 個模型均模擬了最惡劣的工作情況。
首先計算馬達減速機輸出轉矩T:
T=1.59×Vg×ΔP×η
=1.59×415×250×0.94=155064.75 N.m
式中:Vg—馬達工作排量,該文馬達排量為415 cm3。ΔP—壓差,該文中馬達壓差為250 bar。η—效率系數(shù),該文取系數(shù)為0.94[3]。
由以上可計算出驅動輪工作時節(jié)圓受驅動力Ft:
Ft=T/r=155064.75/0.413=375.5 kN
式中:r—驅動輪節(jié)圓半徑,該文取0.413 m。
驅動輪工作時,輪體內圈及內側面與馬達減速機通過螺栓固定,所以對驅動輪內圈及內側面進行約束,選擇“Fixed support”約束形式[4]。
加載點可通過創(chuàng)建坐標系來確定,以模型坐標原點為基準,在Y 軸方向創(chuàng)建加載點坐標系,在加載點坐標系中沿X 軸方向施加驅動力375.5 kN。
在求解模塊中選擇應力和變形,可求得最大變形量和應力云圖,一體式驅動輪與分體式驅動輪最大變形量、應力及安全系數(shù)比對見表2。觀察應力云圖可知最大應力點位于驅動輪齒根部,二者最大應力點位置基本相同。
表2 靜力學分析結果表
利用以上數(shù)據(jù)進行靜強度分析可知,分體式驅動輪與一體式驅動輪性能接近,安全系數(shù)均可靠。
模態(tài)分析用于分析結構的振動特性及固有頻率和振型,能有效預測并避免振動導致的結構失效破壞。模態(tài)分析與線下分析過程相近,依次是導入三維模型→網格劃分→添加約束→進行求解,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模態(tài)分析時,一定要設置好材料的彈性模量和密度參數(shù)[5]。
在ANSYS 截面啟動Model 模塊,模型導入和邊界條件約束與靜力學分析相同,模態(tài)分析不需要添加載荷,完成以上步驟后就可以進行計算求解了,在求解前要對模態(tài)階數(shù)進行設置,一般求解六階即可。
完成一體式驅動輪和分體式驅動輪模型導入,按靜力學分析方案進行網格劃分和約束、加載,求解后得到2 種結構驅動輪的六階模態(tài),六階模態(tài)對應的頻率見表3。
表3 模態(tài)分析結果表
由模態(tài)圖可知,一體式和分體式驅動輪的六階模態(tài)振型相同,一階振型為沿X 軸的彎振,二階振型是沿Z 軸的彎振,三階振型是沿X 軸的彎振,四階振型是在YZ 平面內的扭振,五階振型是XY 平面內的扭振,六階振型是YZ 平面內的扭振。由表3 可知,一體式和分體式驅動輪的6 階頻率接近,且分體式驅動輪各階頻率均低于一體式,而且兩者均低于減速器的轉動頻率,由此可排除工作中共振發(fā)生的可能性。
由以上模態(tài)分析結果可知,分體式驅動輪與一體式驅動輪性能接近,分體式驅動輪性能略優(yōu)于一體式驅動輪。
該文對目前一體式驅動輪的缺點進行了總結,提出了采用分體式驅動輪替代一體式驅動輪的方案。通過對相同外形尺寸的一體式和分體式驅動輪模型進行研究,從靜力分析和模態(tài)分析的角度對比了一體式和分體式驅動輪的性能,發(fā)現(xiàn)二者接近,模態(tài)分析結果顯示分體式驅動輪略優(yōu)于一體式驅動輪,結合分體式驅動輪生產成本低、拆換維護難度小的特點,論證了分體式驅動輪替代一體式驅動輪方案的可行性,為今后掘進機驅動輪的改進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