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白雪 李鈺 趙慧敏
摘 要:本文從兒童認知特征的角度著眼,通過對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兒童對圖形的視覺認知和兒童對色彩的視覺認知,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基于兒童認知特征的科普讀物視覺設計。從科普讀物的造型變化、聽覺方面的互動體驗、嗅覺和味覺方面的互動體驗、觸覺方面的互動體驗這4個方向進行科普讀物書籍設計研究。以此增強兒童與科普讀物的黏性、更好地發(fā)揮科普讀物對兒童的引導性、提高兒童的持續(xù)閱讀興趣,從而使兒童科普讀物對書籍設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兒童認知模式;科普讀物;書籍設計
1 兒童科普讀物視覺設計現(xiàn)狀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紙質書零售業(yè)陷入了寒冬,不過根據(jù)京東圖書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兒童讀物銷量一直處于波動上升趨勢,2018年兒童書籍占據(jù)圖書銷售榜首,其中兒童科普讀物占19.64%,相比2017年上漲了0.16%。購物網站京東上,有超過24萬本兒童科普書籍。截止到2020年1月底,“京東排行榜-科普/百科圖書榜”中,銷量前30的兒童科普讀物在色彩方面都選擇了明快、鮮艷的顏色;在圖案方面封面和內頁設計上均采用了造型可愛的插畫設計;在造型方面書角多采用不易劃傷皮膚的圓角。其中,位于2020年1月銷量榜首的是由未來出版社出版的兒童科普讀物《我們的身體》,該書以4D互動式閱讀體驗進行宣傳,獲得了眾多家長和兒童的青睞。在京東網站,互動式兒童科普讀物有超過2500種,僅占兒童科普讀物的1%。
2 兒童認知特征分析
2.1 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主要分為4個階段:2周歲以下為感知運動階段、2~7周歲為前運算階段、7~12周歲為具體運算階段、12~15周歲為形式運算階段。
在中國,小學階段的兒童年齡一般為6~12歲,絕大部分是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又稱前邏輯思維階段,具有較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分類、排序、數(shù)的運算概念。
與前一階段相比,此時的兒童認知已經發(fā)生了新的建構和改變。此時已初步獲得了在順序關系和歸納法之上進行判斷整合的能力,具有運用邏輯思維處理抽象事物的能力,并形成了守恒的觀念。這便是該階段兒童的一個突出特點。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已經具備了邏輯與數(shù)量的觀念,并以此描述許多基本元素之間不可避免的關系。
2.2 對圖形的視覺認知
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是兒童獲取圖形認知的主要來源,從只了解事物的表面到逐步建立起空間概念,形成三維立體空間感。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得出抽象平面圖形,但是思維還需要有具體事物的支持。例如,小學階段常常利用畫圖的方式來幫助兒童進行比大小、排順序等題目的解析,通過具象圖形引導兒童進行邏輯思考,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特殊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邏輯結構,鍛煉計算及思維能力,使孩子可以輕松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狀態(tài)。[1]
2.3 對色彩的視覺認知
色彩可以表達溫度、距離、重量等不同的視覺體驗。與圖形認知相比,兒童對于物體色彩的感受更為強烈。色彩認知與年齡有關聯(lián),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認知也會提高并產生相應的需求。對于小學生,應更加注意兒童的認知特征。由于這個階段兒童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可以運用自身的邏輯思維和推斷能力來應對外界事物的刺激及沖擊。所以,針對這一階段兒童的色彩設計,明度和純度可以作更為繁雜的更改。孩子眼中的大自然就像由五顏六色的“積木塊”構成的,對兒童繪畫分析可以得出,兒童更傾向于高亮度和高飽和度的顏色。高亮度的顏色給人放松、舒適的感覺,明亮而有彈性的色調給人以動態(tài)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并可以給空間帶來寬敞的視覺感受。[2]
3 基于兒童認知的科普讀物創(chuàng)新思考
多感官體驗有助于引發(fā)兒童的連鎖反應,提升兒童對科普讀物的認知能力。接下來通過對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5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思考。
3.1 科普讀物的造型變化
有趣的設計不僅可以吸引兒童的目光,更能在閱讀過程中使他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學習的樂趣。在書的形狀設計中,一般以長方形為主,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根據(jù)書本的性質和內容的不同,使長寬之間數(shù)值的大小不同。在基于兒童認知理論的條件下,可以根據(jù)讀物的內容不同設計不同的形狀,這樣的書籍會在眾多的書籍中脫穎而從,獲得兒童的歡心,同時在翻閱的過程中感受到與眾不同的閱讀魅力。
色彩是貫穿于書籍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shù)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從顏色開始的,色彩對于兒童來說至關重要,不同的顏色會給兒童帶來不同的感受。在設計書籍的過程中,使用高純度的顏色會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激發(fā)兒童對書籍的閱讀興趣。例如,曾榮獲波士頓環(huán)球圖書獎的《神奇校車》,《神奇校車——冷血動物》這本書的封面分別使用紅、綠、黃3個鮮艷的顏色,在封面的視覺元素中,黃綠色的鱷魚汽車與紅黃相間的蛇和烏龜形成了鮮艷的對比,使畫面十分具有色彩表現(xiàn)力,從而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迫切翻閱書籍了解新知識的強烈愿望。
封面設計是整個書籍設計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兒童科普書籍的封面設計是在基于兒童認知的情況下,通過排版、文字、圖形的設計組合而成。整個封面風格應生動有趣,充滿想象力。對于6~12歲的兒童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對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因此文字圖形相對于幼兒來說可以相對復雜一些。在整體的設計上,應該設身處地地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這樣的設計更容易使他們傾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與書籍的互動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例如,榮獲美國優(yōu)秀兒童科普讀物獎的《月球探秘》(如圖2),它的封面以鮮艷橙色為主,書名輔以黃色,在色彩上起到顯眼,引人注目的效果?!霸虑蛱矫亍边@4個字通過設計增添了趣味性。插畫占據(jù)著封面的主要位置,插畫中展現(xiàn)的是宇航員在月球上探密的過程。在封面上,人物和事物,加上卡通畫的設計、趣味性的文字、簡潔明了的排版相結合,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畫面,能夠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
3.2 科普讀物在聽覺方面的互動體驗
聽覺體驗是僅次于視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聲音可以幫助兒童提升認知能力,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可以領取一個講解器,與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展品相比,講解器通過傳遞聲音可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掌握更多的知識。但在書籍中安置一個講解器會很不方便,這不適合兒童翻閱書籍,但可以在書籍中加入最簡單的壓電陶瓷片。這是一個發(fā)聲元件,在榮獲國際兒童文學大獎的《胡桃夾子》一書中(如圖3),當兒童按下書中的音樂按鈕,其中的曲目高度配合畫面所展現(xiàn)的內容,讓孩子盡情去按、去聽、去玩、去跳舞,與書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樂感、韻律感和想象能力。兒童通過與聽覺的互動體驗,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3]
3.3 科普讀物在嗅覺和味覺方面的互動體驗
嗅覺和味覺也在兒童學習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芳香氣味有利于提升兒童的接收能力和思維的敏銳性。當介紹植物時,可以將植物的氣味與書籍相融合,在兒童學習的過程中,還有植物的芳香來愉悅神經,將嗅覺與學習相結合,使學習增添了幾分樂趣,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增強了他們嗅覺的敏感性。由法國作家歐瑞安娜·拉勒曼德設計的《視覺、味覺、嗅覺全腦訓練——世界上最神奇的香味書》系列書籍即為最早的嘗試。此書以不同的水果、花朵、美食和香料為例,在書的內頁對應的內容上分別添加了它們的香味,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圖片來了解,還可以通過嗅覺來增強記憶力。
而味覺并不是表面上的品嘗味道,而是可以通過看到某個物體聯(lián)想到某種味道,是由其他感官轉化成味覺的一個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即通過書中逼真的物體形態(tài)的視覺刺激和書中添加的嗅覺刺激引發(fā)味覺的互動體驗。例如,當他們在書籍上看到香蕉的圖片時,可以聯(lián)想到香蕉香甜的味道,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3.4 科普讀物在觸覺方面的互動體驗
觸覺是人類最敏感、最真實的感覺。雖然閱讀可以學習很多知識,但是從出生到長大,觸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觸摸不同材質的物體,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從來激發(fā)他們對萬物的理解力和適應力。通過觸摸花瓣,感受到它的柔軟,觸摸剪刀,就會產生尖銳的刺痛感。在科普類書籍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加入不同物體的不同材質,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并不僅僅是通過圖片來了解這個物體,還可以通過觸摸來感受這個物體。例如,在介紹楓葉時,可以在旁邊添加一片楓葉的標本,這樣他們在了解楓葉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觸摸來感受楓葉的粗糙程度等。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更能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4 結語
通過對市場上較有代表性的兒童科普讀物(6~12歲)進行比較,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感設計在兒童科普書籍中可以發(fā)揮傳統(tǒng)科普書籍不可比擬的作用。通過視覺設計,發(fā)揮色彩表現(xiàn)力,從而刺激兒童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通過聽覺設計,使兒童在互動體驗中集中注意力,強化了兒童的記憶力;通過嗅覺和味覺設計,增加兒童在科普學習中的主動性,有利于提升兒童的接收能力和思維的敏銳性;通過觸覺設計,幫助兒童增強理解力,使其更直觀地感受科普書籍帶來的知識。如果市面上的兒童科普讀物能夠合理、科學地運用五感設計,那么對于兒童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會有顯著的促進效果。
參考文獻:
[1] 田學紅,鐘晨音,鄭碧波. 7~11歲兒童圖形辨認的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874-875.
[2] 白雪,陳淑姣.兒童認知模式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3,34(04):5-7+20.
[3] 陳佩琳,丁鑫,徐華倩.基于認知思維的AR兒童科普讀物設計[J].設計,2018(18):129-131.
作者簡介:王珂(1998—),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白雪(1980—),女,湖北荊門人,研究生,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李鈺(199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趙慧敏(1996—),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